专栏名称: 云科技时代
本自媒体专注于云计算时代的商业变革,广泛研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对社会、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影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云科技时代

观察| “诸神之战” + Lumia谢幕: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云科技时代  · 公众号  ·  · 2017-05-07 21: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上篇:阿里云发起“诸神之战”,欲与微软、华为争夺百万开发者




中国到底有多少软件开发者,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数字统计,但可以参考国际调查公司 IDC 2014 年发布的一个数据: 2014 年全球有 1100 万专业软件开发者,中国占 10.1% 111.1 万,按这个基准估算,目前中国的软件开发者至少在百万以上。


在过去三十多年内,这百万开发者其实没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几乎从接触电脑一开始就学的就是微软与英特尔的技术,微软开发者工具与 C/C++ 开发语言几乎处于行业中的垄断性地位。在 2017 4 26 日的云栖大会南京峰会上,阿里云产品专家、研发协同云( RDC )产品经理李智说,他从一开始就是微软系程序员。


然而,根据 CSDN 发布的《 2016 中国软件开发者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以及开源软件开发技术生态的完善与成熟,开发者正在远离微软技术体系。


根据《白皮书》的调查, Java JavaScript 继续成为开发者最多使用的编程语言,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已经很少、甚至不再使用 C/C++ 。在开发者最想学习的开发语言中, Python 排名第一高达 33% ,其次是 Java JavaScript Swift Go HTML PHP


在关键的数据库偏好中,选择开源 MySQL 的开发者高达 73% ,其次是 Oracle 41% ,微软的 SQL Server 排在第三位为 33% 。在云数据的选择方面, 75% 的开发者选择阿里云数据库 RDS ,选择 AWS 云数据库和腾讯云数据库的都达 14% ,选择微软 Azure 的只有 5%


由于在关键的开发者语言和数据库选择中领先,阿里云服务以 65% 的使用率受到开发者青睐;其次是腾讯云达到 15% AWS 达到 13 % ,而微软 Azure 的使用率仅为 6 %


4 26 日的云栖大会南京峰会上,阿里云“意外”推出了研发协同云,可把软件需求、编码、测试、发布、反馈等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都放在云端完成。


据悉,阿里云的研发协同云沉淀了阿里巴巴创立 18 年来在研发、运维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产品。阿里云企业级产品总监汤子楠表示,“第一步计划是能够成为阿里云上近百万客户的研发、运维帮手”。


就在一个月前 3 22 日的华为青岛软件开发云大会上,华为强势推介华为公有云中最具特色的软件开发云。华为软件开发云基于华为 30 多年来软件开发经验与实践,要在未来几年服务 100 万个软件开发者、 10 万家软件企业、 1000 家院校和培训机构,还要让华为软件开发云进入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工具。


同为基于开源软件技术体系,阿里研发协同云与华为软件开发云有何区别呢?李智强调,互联网公司的软件研发与传统软件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研发运维一体化,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更强调软件运维,在持续交付、持续集成方面更有实践经验,这也是云计算时代 DevOps 敏捷开发的核心,而传统软件公司的开发与运维往往是分裂的。


在谈到微软的软件开发体系时,李智作为一个资深微软程序员认为微软的技术体系比较封闭,一旦进入微软技术堆栈就很难出来,而这并不适用于互联网的开源技术体系。李智的声音也代表了广大开发者,反应在 CSDN 的《白皮书》里就是开发者正在离开微软技术体系。


除了推出研发协同云外,阿里云还在云栖大会南京峰会上推介了刚推出没多久的飞天敏捷版。作为阿里云的核心操作系统,飞天敏捷版支持 Docker 企业版,这增加了阿里云的专有云和混合云版本在企业级市场的吸引力。据了解,阿里巴巴集团内部运用容器技术已有六年时间, 2016 年阿里电商核心应用的基础平台全部转向 Docker ,并通过天猫双 11 进行了技术验证,能够部署和管控超过几十万容器的规模。


为了加大争夺开发者的砝码,阿里云在云栖大会南京峰会上还推出了两项“黑科技”:无服务器计算平台 Function Compute 函数即计算、全液体浸没服务器“麒麟”。其中, Function Compute 函数即计算是阿里云对 AWS 提出的无服务器计算环境的应对,可以做到毫秒级弹性伸缩以及按需付费。所谓无服务器计算环境即开发者无需关注软件的某个功能到底是由哪个云数据中心的哪台服务器具体负责执行,只需要关注自己的软件逻辑与特性即可,这是国际上最新的开发者云技术。


而全液体浸没服务器“麒麟”通过把整台服务器浸在液体里循环冷却,数据中心可以无需使用空调,能源使用率( PUE )逼近了理论极限值 1.0 。在传统数据中心里,几乎有一半的电能消耗在了散热上,而液体降温作为一种极为高效的降温散热方式还是首次运用到商用服务器集群上。据了解,“麒麟”所使用的特殊液体完全绝缘且无腐蚀性,即使浸没元器件 20 年以上不会发生任何成份变化,也不会对电子元器件产生任何影响。


阿里云还加大了对全球开发者的投资力度。在云栖大会南京峰会上由阿里联合上百家合作伙伴的“ 2017 阿里巴巴诸神之战全球创客大赛”正式拉开帷幕,英法美、新加坡、东京、迪拜、印度、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的数千支团队将参赛。这已经是第三届“阿里巴巴诸神之战全球创客大赛”, 2017 年“诸神之战”的全球赛区将扩大至 25 个。


在国内,截止目前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已在超过 22 个城市部署了 32 个创新中心孵化基地,累计为超过 5000 家创业企业提供云资源扶持及其它阿里系资源对接。 2016 5 月,阿里巴巴集团作为唯一一家互联网公司入选国务院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根据根据 Forrester Wave 对中国公共云市场 2016 Q4 的报告,阿里云处于中国公共云市场第一位,其次是 AWS 和微软 Azure 。随着中国公共云 / 公有云市场第一轮跑马圈地接近尾声,如何让开发者用好、用深、持久使用云服务就成为了下一轮云计算竞争的焦点。华为云、阿里云在 2017 3 月和 4 月先后推出面向开发者的云服务和开发者工具,证明了这一竞争焦点正在快速逼近。



下篇:Lumia 手机谢幕,微软为什么一再错失互联网机遇?



2017 5 2 日,“微软科技”在 B 站上传了“纪念永恒的经典 ——Lumia 系列产品广告集”,一共 30 支视频把 Lumia 系列手机回顾了一遍。同时,微软中国官方商城宣布, Lumia 系列产品已下架。至此,可能除了部分国家市场还在清库存, Lumia 手机已经在全球主要市场的微软官方商城下架。


B 站的视频说明中,“微软科技”写道:“从 2011 年初诺基亚 Lumia 品牌的诞生,到 2012 Lumia 系列正式登陆中国,再到 2014 年末 Lumia 正式归入微软旗下,最后到 2016 年初 Lumia 650 的问世,至今 6 年多来, Lumia 系列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精湛工艺、优良设计的原则,制造出多款精彩设备。现在,谨以该视频集,纪念这个永恒的经典。”


Lumia 手机下架相呼应的是微软 Surface 产品线在最新一期微软财报中营收大跌 26%


加上手机营收下降的影响,在截止到 2017 3 31 日的微软第三财季“更多个人计算业务”部门营收为 88 亿美元,同比下降 7%


5 2 日,微在纽约举办的一场“ Learn What s Next ”发布会上,发布了针对教育市场的低价版 Surface 笔记本,但价格其实也要从 999 美元起步即相当于 7000 人民币。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微软就一再错失时代机遇之门。


MSN Messenger 曾经是当年几乎所有职场人士必用的即时沟通工具, MSN 网站也试图竞争互联网时代的门户网站地位;微软 Zune 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在市场中生存了 5 年后被关闭;必应搜索又试图与谷歌竞争,但结果是市场份额始终无法提升,主要负责人陆奇最终加入了百度;微软还不断试图在手机上模仿 Windows 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上的外观和感觉,微软 Pocket PC 演化为 Windows Mobile ,进而又诞生了 Windows Phone Lumia 产品最终难逃下架的命运。


可以看出,在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过程中,微软始终难以放下 PC 时代的软件霸主身份和思维,从 Windows 8 Windows 10 就是这一传统 PC 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微软今天在手机市场的全面失利与 Windows 8 Windows 10 的软件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微软推广 Windows 10 的时候,一个宣传点就是“一处开发、处处运行”,也就是说试图通过一个可以适用于从 PC 到平板电脑再到手机的“通用”操作系统来解决软件开发需要适应多平台的多版本问题。微软期望通过 Windows 10 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把 PC 、平板、手机、物联网设备的操作系统统一起来。


“一处开发、处处运行”的理念在一开始提出的时候,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与接受,一个操作系统能适配 PC 、平板、手机甚至物联网设备也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这其实恰恰是 PC 时代典型“大而全”思维的延续,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却成为了似是而非的事实。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Windows 10 里并存了 Internet Explorer Microsoft Edge 两个浏览器,这个看起来很矛盾也很分裂的现象,体现了微软在 PC 与移动互联网两种思维方式中的挣扎。


PC 与移动互联网是两种技术体系,无法通过一个产品去适配这两个平台及其生态,这就是微软一再错失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机遇的主要原因。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PC 的尺寸与空间要远远大于平板和智能手机,因此 PC 里的电子元器件形态与平板和智能手机里的电子元器形态就有很大差别,更不用说物联网设备。那么针对 PC 的操作系统必然十分庞大和复杂,而针对平板和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必须要量体裁衣、精简再精简,反应到操作系统的软件设计上就必然是不同的软件逻辑。如果试图在 PC 与智能手机的硬件形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再开发一个操作系统去适配的话,结果就是“四不象”。


反观苹果的操作系统策略,针对 PC 、平板、手机都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再围绕不同的操作系统分别打造各自的应用软件生态,不同硬件平台的操作系统则通过统一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统一起来。


Microsoft Edge 的出现,就是微软的工程师们针对平板和智能手机等轻量级硬件产品而推出的解决方案,也是试图解决 Internet Explorer 这个 PC 时代的“庞然大物”无法塞进小小平板和智能手机等硬件产品的问题,而 Windows 10 Edge Internet Explorer 并存的现象就是这种斗争的产物。


在微软于 2017 4 月推出了 Windows 10 创意者更新版本并对 Edge 进行了大量功能强化后,根据 NetNetMarketShare 发布了最新的浏览器份额排名报告,微软 Edge 浏览器仅占 5.62% 市场份额排名第四位,谷歌的 Chrome 浏览器稳居榜首占 59% 市场份额,其后是 Internet Explorer 18.4% Firefox 排名第三占 11.8%


为什么微软 Edge 死活无法打入前三强呢?一个原因是 Edge Windows 10 的强制捆绑,”强制捆绑”也是微软一直以来的产品策略,也是 PC 时代思维的典型产物。


在微软过去四十年的历史上,一直在执行“强制捆绑”的策略,这一策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微软产品上。在 PC 时代,微软通过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强制捆绑 Internet Explore 而打败了 Netscape 浏览器,就此走进了“舒适区”,似乎“强制捆绑”是一劳永逸的制胜之道。


后来 Chrome Firefox 的成功,在于这两个都遵从了开源标准,而且是独立下载、独立发展的产品,围绕 Chrome Firefox 的开源社区则开发了大量的插件,繁荣的生态甚至推动 Chrome 浏览器反向发展出了轻量级的 Chrome 操作系统,这又导致了后来的 ChromeBook 笔记本。


作为一款开源 Linux 操作系统, Chrome OS 里的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基于浏览器操作的, Google Doc 更被视为微软 Office 的直接竞争对手。尽管 Chrome OS 目前在全球操作系统市场的份额并不高,但 Chrome 浏览器超过 50% 的市场份额足以在长期动摇 Windows 的地位。


总结下来,微软为什么一再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


一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硬件形态迥异,无法通过一个操作系统和软件标准去适配所有的硬件平台,而必须针对每一种硬件形态重新开发操作系统和相应的应用软件,再通过一致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统一起来;


二是“强制捆绑”不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制胜法则,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都要剥离开来独自发展,同一公司下的软件产品也要独自发展而不再强调彼此的强关联性,每一个软件产品一旦取得各自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后即通过自身的小生态反过来拉动其它软件产品的大生态,这就是遵循市场自动调节机制的“无形之手”;


三是开源、开源再开源,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云计算时代的商业模式,就是完全开源、开放技术体系下的商业竞争,所有技术厂商之间都是互补、依存与共存的关系,没有一个厂商可以满足用户所有的需求,而整个技术生态厂商形成一个共同体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所以与其说是商业竞争不如说是商业共存。


那么,再下一问题是,能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再造一个新微软?答案是肯定的,即完全忘掉 PC 上的操作系统形态,直接针对智能手机和物联网设备及其上的用户行为,来开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与周边硬件生态,再反过来顺着这个思路重新开发 PC 操作系统及相关生态,这才能够实现传统 PC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生。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云科技时代》

微信号:CloudTechTime,天天快报:CT云科技时代,今日头条号:云科技时代杂志,微博号、知乎专栏、搜狐新闻端、网易客户端、百度百家、百家号、中关村在线回响、北京时间科技频道、一点号、界面、51CTO博客、e-works博客、和讯博客、UC订阅号、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艾瑞网专栏、TechWeb博客:云科技时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