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讯大橘
建立最好的财经交流平台,致力于最新行业前沿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财讯大橘

李嘉诚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给贝莱德

财讯大橘  · 公众号  ·  · 2025-03-07 08:4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    要


2025年3月5日,一则消息震惊全球航运界——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以228亿美元向贝莱德(Black Rock)牵头的财团出售其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两大港口90%的股权及23个国家43个港口的运营权。


这一交易不仅刷新全球港口并购纪录,更折射出李嘉诚家族深远的战略布局与地缘政治智慧。面对自媒体对“巴拿马运河年赚50亿却低价抛售”的质疑,本文将从商业逻辑、地缘风险与资本估值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分析。

商业逻辑:收益权与控制权的错位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航运“黄金水道”,2024财年总收入达49.86亿美元,净收入34.53亿美元。然而,这一数据包含运河管理局收取的通行费及综合服务收入,并非港口运营方的直接收益。李嘉诚掌控的长和港口业务实际收入主要来自其运营的港口装卸、物流服务等环节。根据财报披露,2024年上半年长和港口业务实现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62.5亿港元,其中巴拿马港口贡献不足集团总值的1%。若以贝莱德支付142亿美元获取巴拿马港口90%权益计算,其回本周期约为8-10年,这一回报率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属于合理区间。


从资产质量看,长和此次出售的43个港口中,包含英国费利克斯托港、荷兰鹿特丹港等全球枢纽,但巴拿马港口因运河通航量受干旱影响同比减少21%,实际资产收益率存在波动风险。相比之下,保留的盐田国际、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等中国内地及香港港口资产,年处理量达2200万TEU,贡献集团近70%的港口业务利润。这种“舍弱保强”的资产腾挪,本质上是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选择。

地缘风险:规避风险的“金蝉脱壳”之计


此次交易背后,地缘政治风险如影随形。自特朗普2025年1月就职以来,美国政界持续渲染“中国通过香港企业控制巴拿马运河”的威胁论,甚至威胁“夺回运河控制权”。尽管巴拿马政府多次驳斥并延长和记港口特许经营权至2047年,但2025年2月巴拿马总检察长仍以“违宪”为由要求废除合同,地缘压力已逼近临界点。


李嘉诚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首先,交易精准剥离中国资产:保留的港口信托(HPH Trust)完全由中国香港和内地企业运营,而出售资产集中于欧美敏感地区。这种切割既避免触发美国外资审查(贝莱德为美资巨头),又维持了与航运巨头MSC的协同效应(后者通过码头投资强化全球航运网络)。其次,选择贝莱德作为买家,巧妙平衡了商业利益与政治风险。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资管平台,具备化解地缘冲突的资本实力;MSC则通过垂直整合巩固航运霸权,双方合作形成“资本+航运”的双重保障。

资本重构:传统估值逻辑的颠覆与重塑


交易宣布当日,长和股价单日暴涨21.86%,市值增加300亿港币,印证了市场对这一操作的认可。其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行业变革:港口资产估值已从单纯的吞吐量指标,转向地缘溢价与战略价值的综合考量。


从财务数据看,228亿美元交易金额显著高于长和当时约230亿美元的港股总市值,反映出市场此前对传统港口运营商的低估。此次交易通过“高溢价出售非核心资产+保留战略资产”,既释放巨额现金流(预计逾190亿美元),又推动估值逻辑向“轻资产+高流动性”转型。摩根大通分析指出,交易后长和净负债率将从23.6%降至18%以下,为后续布局数字基建等新兴领域提供弹药。


更值得关注的是,私募股权基金正成为高风险区域资产的主要接盘者。贝莱德通过收购GIP成为全球最大基础设施投资平台,其“主权级资产捕获全球化红利”的策略,标志着港口投资从“现金流驱动”转向“地缘控制权争夺”。与此同时,班轮公司(如MSC)通过控股码头强化供应链话语权,2023年全球班轮系码头处理量已占35%,这种“航运+港口”的垂直整合趋势或将重塑行业格局。

写在最后


李嘉诚此次交易堪称“在商言政”的典范。它不仅是一次资产腾挪,更揭示了传统企业应对地缘冲突与行业变革的生存法则:剥离高风险资产、聚焦核心优势、借助资本力量重构估值逻辑。


在全球化红利消退、地缘博弈加剧的当下,长和的操作为跨国企业提供了重要参考——真正的商业智慧,在于预见风险并提前布局,而非困守既有利益。


正如其联席董事总经理所言:“这笔交易无疑符合股东的最佳利益。”当基础设施的“战略资产”属性超越“商业资产”,资本与权力的合谋,正在重塑世界贸易的底层规则。

微信号 Fin_Society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