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享
智库灯塔旗下微杂志,主要分享强有力的设计作品、产品咨询、动态,是设计师及产品经理的智慧分享平台。设计是信仰,产品是追求,请将您想推送的图私信发给我们。智库灯塔专注于产品经理和UI设计培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智享

这3种相似的用户地图,你是不是容易混淆?

智享  · 公众号  ·  · 2020-12-11 16:00

正文

本文作者:和出此严

本文来源:和出此严(Hechu618)


---BEGIN---


在我们平时分析需求、优化体验的时候,都会用到「用户地图」这个工具,它能以‘路线地图’的方式还原用户操作链路,以至于从中找到优化方案。


比如: 用户故事地图、用户体验地图、用户增长地图


但这三个名字相似的地图,很容易混淆它们;有些人还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所以今天写下这方面的知识点,从 「地图概念、作用、使用人群、使用场景、组成内容、如何创建」 这6个纬度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多指教。



目录:
01.用户故事地图

02.用户体验地图

03.用户增长地图


---


Part1:用户故事地图


这个产品同学就比较熟悉了,「用户故事」是敏捷开发中提出来的概念:


为了要达成xxx产品效果、验证某个假设方案(MVP)时,以路线地图展示用户完成某任务的一系列操作,并从中规划出需求的优先级。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 「需求规划与分析」 的工具,是从 「业务需求」 出发,还原用户操作产品的每个故事、节点。


图片来自百度


帮助产品设计者理清: 需要「优先落地和取舍」哪些需求 。聚焦于预设成果,而不是一口气完成所有的事情。


长啥样子?


它不像设计师关注的’用户体验地图‘一样细致,它重点关注产品的「故事流程与对应任务」,从而得出 「按期发布的需求」。


因此,组成内容大多只是任务流程和需求规划。

图片来自百度


当然也可适当加上一些 「用户痛点、业务风险、解决方案」 等其他信息。但这些只作为参考点而已,起到辅助决策作用,核心还是以需求的规划为主。


何时用到?


一般在 「梳理产品框架、挖掘/获取用户需求、需要讨论有争议的功能点」 等场景时,都可以用到该地图。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去看到话,在「探索期」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成长期中也有)。


因为该阶段的产品战略是找准产品方向,收集与挖掘用户诉求,分期形成一个个解决用户/客户/公司题的方案。

关注人群?


综上所述,这是 产品经理(搭配设计师)和开发工程师 重点关注的。


毕竟,为了达到预设效果,产品经理需要借此勾勒出整体的产品框架、规划好产品路线与需求优先级,让团队成员有一个清晰的执行方向。

开发人员需要「了解和建立」整个产品形态,清楚整体的开发内容,利于架构的搭建和代码的模块化/复用。

如何创建?

本文只做简单梳理,毕竟每个团队情况不同。想看更详细内容可查看文章底部的相关资料。


1、前期准备

知会3-5位核心人员,提前准备相关文件和材料。


2、产品定义

理清要「解决什么问题、产品目标、团队/公司价值、达成效果」等等。

3、用户定义

理清目标用户、使用/购买动机等,最好能有一个「用户画像」支撑,但不用太复杂。


4、梳理任务流程

按时间线理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的任务流程。


5、深挖子任务

纵向梳理出二级故事,从而获取更多细节内容。


6、根据预设效果或MVP ,划分需求

根据实现该效果/MVP所需的成本,规划需求排期。


7、整理与同步给相关人员


Part2:用户体验地图

这个设计师同学就熟悉了。


它也是以路线地图的形式, 展示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体验(行为、情绪、痛点等等),以此产生新的机会点和设计方案 , 甚至是新项目。


图片来自百度


与用户故事地图不同的是:它从 「用户的使用场景」 出发,侧重于解决和优化用户的 「体验」 感受与问题。

长啥样子?

大部分情况下,用户体验地图通用的组成内容有: 阶段任务、用户目标、用户行为、疑问点/想法、痛点、情绪曲线、机会点。


但如果你想让整个地图更有说服力、丰富性,也可以加上一些附加内容。


如: 用户画像、用户满意点/爽点、用户二级行为、所属页面、现有竞品优劣势、优先级排序等等。


一些用户体验地图案例:


图片来自百度


但无论用什么内容组成,还是得控制一下整个地图的 长度 ,别弄得什么都有而造成地图臃肿。


而且还有一点: 若用户体验地图不能能给你和团队带来很大的价值、帮助,不要注重在整个地图的美化上。 别过于形式主义,弄得雷声大,雨点小。


何时用到?


一般需要 「了解用户是如何体验产品时、优化现有产品体验、需要进行创新设计」 等场景时,可以用到该地图。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去看到话,大部分在产品的 「成长期」 中使用,因为该阶段的产品战略是领先于同类产品。


所以需要不断优化产品体验来巩固竞争优势,让产品活的更好。


关注人群?


综上所述,这也是设计师人群(交互、视觉等)重点关注的,走查、优化用户的整体体验链路。


如何创建?

1、前期准备,早点准备与知会同事

2、制定任务,拆分流程与目标

3、定义用户,明确用户信息

4、根据地图模板,绘制整体内容

5、机会点排序,按照可能性、实现成本等排列优先级。

6、整理与同步,把结论点整理并同步给相关人员。


Part3:用户增长地图

用户增长地图,在百度上很难搜到这个词汇。这个是刘津老师在《破茧成蝶2》中,根据用户增长模型AARRR而延伸出来的概念。


图片来自百度


长啥样子?


第一行:总体价值指标。比如提升订单的转化率;

第二行:骨架。 即贯穿完整用户生命周期的主要任务;

第三行:增值假设。假设完成它们可以提升价值指标。


图片来自《破茧成蝶2》


它和用户体验地图很相似,但又有明显的不同。用户体验地图侧重于解决: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体验问题。


而用户增长地图则 包含了所有的营销和体验点 ,帮助找到提升 「商业价值」 的发力点。


因此,它更多是从 「商业价值」 的角度出发(如增长、转化、留存等),而不是业务需求或者用户体验。


图片来自《破茧成蝶2》


但在实际使用中,不一定要完全遵循AARRR的内容,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微修改骨架。

比如针对借贷产品,刘津老师习惯使用的骨架为: 获客 (营销广告)、 激活( 下载App —注册)、 转化 (选择借款产品—填写资料—申请借款—借款成功)、 留存 (还款/再次 借款)及 推荐 (分享/邀请)。

图片来自《破茧成蝶2》


这样不仅包含用户使用产品的实际流程,还包括使用产品前的 被动营销过程 ,以及使用产品后的 主动分享过程。


这样,我们就通过用户增长地图,定位到了接下来要完成的 「方向假设」 ,即:假设我们完成了列表中的内容,可以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何时用到?


一般需要 「挖掘产品的商业价值点、剖析不同用户周期上的机会点」 等情况时,可以用到该地图。


从产品的生命周期去看,在「 成熟期 」阶段用的比较多点。毕竟这个阶段更多考虑「 商业盈利 」上的点,需求的增加和体验的优化都是次要的。


关注人群?


大多是产品经理借此寻找商业价值点,但也可携手设计师一起脑暴。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还是以设计为导向的。


如何创建?


本文只做简单梳理,毕竟每个团队情况不同。想看更详细、更图文并茂的创建步骤,可查看文章底部的相关资料。


1、召集若干名对产品非常熟悉的核心人员

2、写出总的价值指标(增长、转化等)
3、以AARRR模型为参考,写出完整的骨架。
4、写出增值假设。分为优化点(优化已经存在的功能或页面)和机会点(创新的点子)

5、优先级排序,按照可能性、实现成本等排列优先级。

6、分解价值指标,将优化点和机会点进行分解,即要怎么做才能完成?

7、整理与同步,把结论点整理并同步给相关人员。


结语:

看到这,你是不是对这三者的区别就更清晰了呢?什么情况下清楚用哪一个地图了呢?日后需要用到「用户地图」就不会手足无措、混淆概念了。


当然了,这三者的共同点就是:


1、都是以「路线地图」的形式梳理出各个节点下的机会点。2、让团队成员有「全局统一」的认识,清楚不同角色的思考点与关注点。

3、讨论结果图形化,不再简单抽象。最后,如果分别用一句话来总结与区分它们,个人觉得可以这样:

用户增长地图:可做些什么?

用户故事地图:先做些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