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公司宣布终止造车计划,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热议。我看国内的许多评论都拿它与小米造车相比,认为苹果退出是因为“入场太迟”,“卷不动”。这些说法恐怕也不能算错。不过今天彭博上的一篇报道却帮助我打开了新的思路。
据报道,苹果公司造车的构思始于乔布斯时代。乔帮主认为,苹果应该统治人们的三大生活空间:家庭,办公室和旅途。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他曾经产生过逢低收购通用汽车的想法。但最后还是决定专注于
iPhone
。
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公司还考虑过收购当时尚在煎熬的特斯拉。苹果的高管与马斯克进行了多轮接触,但是这个想法后来被库克否决了。
再后来,苹果公司又考虑与奔驰公司合作,由奔驰负责硬件,搭载苹果的软件。但是这个方案最终也被否决了,因为苹果公司认为自己可以搞定硬件部分。
从上述脉络来看,苹果造车的决心是逐渐增强的。在它自己的评估中,它对专业车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因此这个过程的终点只能是彻底掀翻桌子,亲自下场。
那么到底是怎样新奇的造车思路,能让苹果如此自信?
2020
年,苹果曾经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测试过它的原型车。但是很可惜,没有原照流出。据目击者说,苹果原型车就像一个头尾对称的胶囊,曲线圆润,大约可坐
4
人。
在彭博的报道中,附上了这样一张图。但是请注意,这是另一家公司
Canoo
的电动面包车,并不是苹果的原型车。两者只是外形相近而已。
在憨态可掬的外表下,隐藏着颠覆行业的野心。苹果汽车设计的前提假设是
5
级智能驾驶,即完全不需要人类干预。因此在苹果汽车中,无所谓司机,所有人都只是乘客。
甚至可以说,苹果汽车不再是汽车,而更像是截取出来的一小段飞机公务舱。每个人都可以把座椅放平,并且享受独立的娱乐系统。
仔细想来,司机这个角色是一百多年来汽车文化的核心。因为司机必须保持紧张,所以无论汽车的形态再怎么进化,驾驶座从来都是正襟危坐,直面向前,手脚并用。
然后因为在绝大多数使用场景下,司机与乘客都是平等关系。所以你也很难想象驾驶座保持不变,而其余空间格局能够大改。比如,副驾驶躺着跟你聊天?
因此,只要能够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那么苹果汽车是有可能对所有车企,无论油车还是电车,统统形成降维打击的。可是这一切,都依赖于
AI
技术的突破。
从
2014
年开始,马斯克几乎每年都会做出同样的“预测”:明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2023
年
6
月,他甚至把这个预测提前到了“今年”
……
苹果的汽车团队当然也感觉到了
AI
进步低于预期的压力。
在最初的设计中,苹果汽车的前后都是功能区,只在侧面有窗户。遇到难题的时候,苹果的指挥中心可以远程遥控汽车走出困境。
后来挣扎了一段时间,苹果还是决定在正面开窗,并且提供类似于游戏机手柄的工具,以便乘客在必要时自行控制车辆。
2023
年,苹果终于决定在车辆上安装方向盘和踏板。当时,有些团队成员还感觉到松了一口气,说:他们终于变聪明了,要我说,伙计,
10
年前就可以这么做了。
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都看到了。当走到这一步时,苹果汽车距离项目下马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以上就是彭博报道的主要内容。从中不难看出,苹果汽车的失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来晚了”的问题。在它的背后,是由
AI
驱动的自动驾驶技术进步速度始终低于预期的事实。
现在美股市场有一种声音,批评苹果错过了这一波
AI
浪潮。我想说这是极不公平,甚至是幼稚的。
早在
2010
年,苹果就推出了手机智能助手
Siri
。我们都知道,
Siri
得以存在的基础是语音识别。而语音识别正是
AI
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Siri
可以与用户进行简单对话,执行大量手机功能和APP操作,并且完成多种语言的相互翻译。现在市面上有些号称
AI
大模型手机,其实能够实现的核心功能也就是那么几样,并没有强到哪里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AI
技术在语音识别领域的进步曲线跟自动驾驶很相似。它的可靠性可以很快就从
0%
进步到
90%
,然后非常艰难地进步到
95%
,
96%
,
97%
,然后最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