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成功逆袭,走向人生巅峰的福建民工:
19岁高中辍学跑去搬砖,20岁在杂货店跑腿,每天风里雨里到处送货;
39岁,他却一举开了
570家分店,年收入584亿,
让马云肠子悔青
,成为其新零售的最大对手!
现在,
马化腾、刘强东抢着和他做生意
,马化腾就是靠他和马云竞争!
他就是中国最火商超——永辉的老板,
张轩松
。
高中辍学外出打工
5年赚取100万
1971年,张轩松出生于福建闽侯,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从小读书都不行,语数英加起来经常连100分都没有。
1990年,19岁的张轩松彻底绝望了,与其每天在学校混日子,不如早点出去闯荡赚钱,于是便辍学到了福州打工。
到了福州,张轩松才知道自己太天真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学历没学历、要技能没技能,赚钱简直比登天还难”。
没办法,张轩松只能做一些体力活,
他当过农民工,在工地扛过包、搬过砖
,后来在一个远方表哥的介绍下,做起了啤酒批发。
刚起步,张轩松没人没渠道,没钱没广告,一穷二白,毫无竞争力,这下怎么办?
经过多番思考,张轩松发现了问题的关键——
小店老板。
当时大家买啤酒,都是去街边的小卖店买,只要得到小卖店店主的支持,就能获得更多的销售空间。
为了抢占客户资源,张轩松打出了
“送货上门,效劳到家”
的旗号,不管暴风下雨、白天黑夜,只需客户打电话,他1个小时内就能把货送到。
每次从早上5点,一直要忙到后半夜2点,有时候遇到下雨,张轩松宁可自己淋雨,也要把雨衣盖在后面的啤酒箱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苦熬5年,张轩松总算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
100万!
后来,张轩松如此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成功的前提是勤奋,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勤劳都是最根本的一条。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没有勤劳,是不可能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
投资超市大赚一笔
过于冒进亏掉数百万
钱赚到了,张轩松开始琢磨,要不要投资个副业,没想到这“副业”最后竟成了他一生的主业!
当时,超市在福州刚刚兴起,张轩松也嗅到了商机,开起了面积仅有100平方米的“古乐微利超市”,主要经营日用品。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方便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所以他坚持用
平价销售
赢得市场的战略。
别人卖5块的毛巾,他卖3块;别人降价10%,他就降价12% 。
看得见的实惠,让张轩松的超市生意越做越火。1998年,他开办了福州市火车站地区永辉超市,这也是张轩松首个以“永辉”命名的超市。
因为人流密集,再加上张轩松的商品价格比别家稍低,永辉超市“天天平价”的名声在福州市民中传开了。
然而,正当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的时候,张轩松却面临了一次生死危机。
开超市告捷,让张轩松信心爆棚,他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啤酒经销商,现在又有超市,那就介入啤酒生产,从由产到销一条龙通吃。
想法是好的,可惜张轩松过于冒进,一下子就把自己所有钱砸了进去,很多事情也没考虑周全。
结果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张轩松所有钱都被套住了,
7年赚到的几百万全赔了
,差点连超市都保不住,最后靠国外的亲戚借了200万,才涉险过关。
后来,张轩松痛定思痛,进行了深入总结,最后决定退出啤酒行业,开始一心一意经营超市。
这次极其深刻的教训,让后来的张轩松变得沉稳和理智,他也得出一个结论:每经历一件事,都要分析得失,认真总结。
张轩松后来总结说:
“对我这种没受过专门商业教育的草根创业者来说,商场奋斗,每走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招出错有可能全盘皆输。
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对于好坏、得失应该不断地总结,并改正错误,否则只有被淘汰的份。”
国外巨头围剿
聚焦生鲜杀出一条血路
公司市值922亿
然而,正当张轩松准备在超市行业大干一场时,意外又发生了。
1999年,福建省首家大卖场——新华都购物广场亮相,紧接着,台湾的好又多、世界500强企业麦德龙、沃尔玛相继进入福州。
不到一年,福州大卖场就突破了10家。相比之下,张轩松的几家超市显得势单力薄,再不转型只有死路一条。
恰在那时,福建在全国率先治理餐桌污染,张轩松由此得到灵感:
“传统卖场主营服装、日用品、家电,生鲜农产品正是市场的空白!”
于是,张轩松决定把生鲜农产品作为超市的主营方向,生鲜区的经营面积扩大50%,同时配备果蔬农药残留检测设备。
超市选址定在居民区和次干道的城乡接合部,避免和沃尔玛、麦德龙等洋巨头的正面交锋。
2001年,张轩松第一家生鲜食品超市开张,卖的是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冰鲜和干货,不只新鲜,关键价格比农贸市场还便宜10%。
这是怎么做到的?原因无他,张轩松坚持两个原则:
生鲜自营,直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