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有一个数据,就是在股灾四周年祭的统计,只有三个行业创出5124以来的新高,食品饮料90%+,银行10%,家电8%,余下二十多个行业都是跌了很多。这里面家电和金融我们是赚过钱的,但食品饮料一直不重,其他的落后行业也不多,所以结果也就落在自然的位置上了。
不堪回首的是,茅台是我14年4Q成立私募后买入的第一重仓,理由是和我们喜欢逆向价值的风格一致的,茅台当时非常便宜,买入后也访谈专家,试图长期跟踪。但是14年底的金融暴涨,15年的互联网+,后来的历次股灾,这些时间里食品饮料都是坐冷板凳,新泥填旧土,跋涉太久忘了为何出发,不断的调整中仓位就没有了,后来还曾经买过但很少就没意义了。
到目前,茅台比我买入的价格涨了555%,未记分红,当然比我之后的任何投资都好太多。重点的问题是,我们既没有对酒局文化的原生体验,也没有建立对白酒的深度理解和一线跟踪,更没有对品牌和消费者心智的长期视野,在他涨到四五百后,还曾觉得社会和居民库存偏高,忽略了消费范围扩大的长尾效应。
也就是说,买了不代表懂了、悟了、透了,如果不是懂的深,过去和未来,都会入宝山而空返。所以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一个教训,但也可以说是一笔警示的财富。表面上,错过的是牛股,里子里,错过的是感知的广度、认知的深度、致知的体系。我们要得到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配的上它。
有意思的是上周连续两天,一位研究员和一位散户都给我讲到茅台的估值应该向海天味业靠拢,因为机构锁仓,卖出会越来越少。我参加的每一个饭局大家都在提到茅台,这样的关注度还是太高了。
也许,中途休息一下,找到下一个茅台的机会更好。
除此之外,我觉得没有其他要提的信息。领导在陆家嘴论坛讲话的思路和我们前面提到的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