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官方手机窗口,即时发布艺术节的“一举一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赛客说  ·  学生社区活动 | 心灵手巧,艺术扭扭 ·  14 小时前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招聘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招人啦! ·  16 小时前  
网易新闻  ·  中式美学,是庄严又灵动的和谐之美 ·  21 小时前  
网易新闻  ·  中式美学,是庄严又灵动的和谐之美 ·  21 小时前  
福布斯  ·  对话袁浩翔:将世界带进艺术殿堂 ·  2 天前  
福布斯  ·  对话袁浩翔:将世界带进艺术殿堂 ·  2 天前  
艺术世界 ArtReview  ·  ARC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回顾 | 艺术节中心携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发起首个视觉艺术领域“未来对话”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11-22 09:00

正文


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视觉艺术领域“未来对话”活动于11月15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次“未来对话”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视觉艺术领域的首次正式合作。活动以“变相与相变”为主题,邀请11位国内外深具影响力的专业学者、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在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视野之下的视觉艺术新趋势。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唐颖琪分别为活动致辞。双方都对这次合作表示了感谢与期待,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双方机构的深度联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 金江波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 唐颖琪


活动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主题为“科艺融合下的视觉表现新探索”,特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主任李谦升作为对话主持。下半场关注“传统文化的视觉转译与创新表达”,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周方作为对话主持。下面让我们来回顾各位与会嘉宾的精彩观点。


圆桌对谈



上半场

科艺融合下的视觉表现新探索

胡特

概念设计艺术家与

资深技术美术

古往今来,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文明不变的精神内核,但是每一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数字艺术通过算法生成,或者以数字技术为工具,比如借助电脑软件进行创作,将信息从物质中解放了出来,让表达能够独立存在,摆脱物质的局限。数字技术可以创造极为复杂的形体,也能模拟传统媒介的质感,同时还能结合二者创造出新的形式。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还能让作品具有更好的空间适应性,能根据人们的举止和作品所处的环境而相应地改变,让人与艺术之间实现双向互动。

胡特,《维摩诘经变》天王众


雷内·艾丽西亚·史密斯

南非金山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Fak'ugesi数字创新节起始于我现在所在的南非金山大学,这是南非第一个此类艺术节,我们大学仍与这个艺术节紧密合作。在办节的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要发展一个艺术节,必须要让它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要让社区参与其中。Fak'ugesi数字创新节目前已经是非洲最大的数字艺术节,在这里,我们可以和来自整个非洲大陆各个国家的相关从业者相聚。它不仅仅吸引了数字科技、电竞产业的相关大学,还吸引了周边社区的大量人群加入。我们希望它能一直持续下去,向大家展示每一年数字艺术的进展。

Fak'ugesi Festival 2024


王凯梅

HOW昊美术馆执行馆长

策展人

昊美术馆坐落于张江高科的中心,可以说其内部核心就存在着对技术痴迷的基因,过去七年我们做了将近100个展览,其中许多都与数字艺术有关。9月底,我们刚刚推出了AI数字艺术大展《未来生命档案》,这个展览完全是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今年更早一档展览《问题如何演绎》是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和艺术家沈少民老师的合作,当科学和艺术交汇的时候,那些在科学实验中被牺牲的工具,在艺术中似乎又被重新唤起了生命。

“未来生命档案”开幕现场,

2024©HOW昊美术馆


蒋飞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此在、遥在、共在,我这些年研究的东西都是围绕这三者。此在就是人进入一个实体的空间;遥在是让不同空间的人能进行信息传送与交流;共在是在空间计算的时代,多用户可以同时在虚拟和现实环境中进行互动。我们做的很多项目都在文旅文博市场投入使用,并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比如我们在甘肃天水做的“未来黑匣”大空间XR多人互动体验项目,在没有做推流的情况下,已经在多个景区拿到了销冠的好成绩。

我对AI持乐观主义态度,我觉得未来人与AI肯定是共生的关系,与其担忧,不如去适应,找到我们适合的发展路径。


“未来黑匣”甘肃天水站

李龙雨

知名艺术史学者、策展人

AI生成的作品,就版权法来说是没有版权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情绪、也没有灵魂的东西,艺术作品由人创造出来的话,版权就是要由人来获得,版权需要有一个物理实体,而不是加之于任何虚拟的技术。AI可以让我们获取知识信息,但人类是知识和信息的源泉,是我们给AI带来了信息,所以说AI不是我们的主宰,AI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

技术的革新提升了人们的效率,但是它减少了人们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所有的事情都在线上发生,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技术同样让人们衰退,人们的记忆力在衰退,表达能力也在衰退。我们在使用技术的同时要不断思考自身和技术的关系,警惕它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下半场

传统文化的视觉转译与创新表达

唐克扬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导

相变这个词官方解释里讲的更多的是视觉形象之间互相生发的关系,我讲的是三维之间的生发关系。哪三维?建筑本体、图像和语言。变相不是图像之间的互相转换,而是图像和另外的维度之间的某种转换关系,在美术馆里可以同时看到这三种关系的存在。


美术馆做得好不好,不是因为它是白的还是黑的,而是因为它中间蕴含某种认知逻辑,这个逻辑比单纯讨论一个画的风格重要得多。不同的空间可以生成不同的图像故事,换句话说,不同的空间可以产生不同的神通,变化的神通。你需要什么样的图像,某种意义上不是图像自身而决定,而是空间在决定或者故事在决定。

唐克扬,敦煌展示厅,2012


皮耶罗·阿列克斯·马拉

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教授 艺术家 

人工智能将技术融入到艺术中,超出地理的范畴和界限,创造出一种全球统一的语言,让我们建立一个越来越互联互通的世界。在我们拥抱数字技术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艺术的核心和精髓依然在于人类的创作,我们通过作品传递情绪、创造意义。AI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我们如何使用AI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顺应技术发展的浪潮,使用新的技术继续创作令人感动的新作品。未来,我们艺术学院将会持续思考随着技术不断演进,人类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艺术家、AI工程师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学院致力于让越来越多人融入到这个转型当中,但同时又能保存自己的尊严和独立。

Pietro Alex Marra创作AI作品


周旸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

艺术最初的源头是来自于技术,技术和艺术最完美的融合就是丝绸。丝绸之美,后面都是技术在支撑。审美不需要原理,但是创造美有它的方法论。这十多年来我们做科技部的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丝绸文物信息提取与设计素材再造方法研究,从一万余件文物中整理出4000余个单元图形,这个工作其实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大量学习素材,人工智能首先要有“人工”,之后才有“智能”,这就是我们做的人工方面的工作。

400余个纹样单元图形



周方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这个视频作品是我的团队做的,我们在周馆团队研究的基础上去一件一件复刻中国历代人物装束的形象。以我们专业的眼光来看一些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AI作品的时候,总觉得差点意思。差在哪里?就是一些人工的、基础的、扎实的研究整理工作,先要把这些内容填补上,喂给AI,让它去学习,它表现出来的才不会只有形式,而是有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

装束复原服饰作品


江洋

英国赫尔大学沉浸式设计教授、博导 

大家对于旧的东西或者传统的东西有一种固化的认识,这导致很多年轻人对它的接受度不高,所以我们运用了沉浸式设计和沉浸式技术,来传达一些新鲜的理念。沉浸式艺术家在虚拟世界里面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许多观众在观看后表示,看到这些新技术在传统内容上的再创造之后,他们改变了对传统品牌的认知,而且非常愿意去了解传统品牌背后想要表述的故事。使用新兴的沉浸式技术能够提高参与者对于品牌、对于内容完全不一样的认知。

Beth Davidson 3D设计服饰



推荐文章
赛客说  ·  学生社区活动 | 心灵手巧,艺术扭扭
14 小时前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招聘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招人啦!
16 小时前
网易新闻  ·  中式美学,是庄严又灵动的和谐之美
21 小时前
网易新闻  ·  中式美学,是庄严又灵动的和谐之美
21 小时前
艺术世界 ArtReview  ·  ARC 展览推荐|尚-马利·阿普里欧:Exonaut Horizon
1 周前
中欧商业评论  ·  号称在做生态企业?99%的都不懂生态红利
7 年前
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  实习 | 南南合作促进会等实习信息
7 年前
美树嘉文艺志  ·  日本年年爆销:资生堂尿素护手霜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