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国
熊培云和他的思想国。在有关电影、文学、时事与个体命运的文字中,寻找一种智慧与慈悲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Business丨US called on ... ·  22 小时前  
纪法指引  ·  【镜鉴】组织部长欧阳玉军,任上被查! ·  昨天  
CHINADAILY  ·  China丨Courts to focus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国

0魔,以及为什么一等于二 | 熊培云

思想国  · 公众号  · 时评  · 2022-04-24 21:04

正文




几天前坐在土坡上遐想,思考有关“0”的事情,今天下午抽空把它写了出来,且当是平日里的一点思维草稿吧。(思想国)



0 魔


今天我想聊聊“0魔”,也就是阿拉伯数字里的“0”。借其之威,有没有可能让“1=2”?为此,上课的时候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以下这段证明。

令:x=1

因:x=x

两边取平方:x²=x²

两边同时减去x²:x²-x²=x²-x²

因式分解:x(x-x)=(x+x)(x-x)

消除相同因式(x-x): x=(x+x)

即 x=2x

因为x=1,所以最后得出1=2

略通数学者立即检查出了该运算中的荒谬。当等式两边出现(x-x)也就是“0”值的时候,接下来的运算中与“0”相乘者已经不能全身而退了。因为凡是被“0”乘过的都将归“0”。也是这个原因,数学运算特别规定“0”不能作为除数出现。否则,根据乘除互逆关系,被除数就只能是“0”,而不会是其他任何数。

之所以称之“0魔”,是因为我看到了“0”这个数字有着足够大的魔力。就像上文所展示的,稍不留心它便可能摧毁已经建立起来的逻辑体系。

“0”最早是一个东方的概念。据说刚传到西方时,尚未开化的西方对“0”是充满恐惧的。罗马数字里没有“0”。早在一千多年前,当罗马有学者在印度计数法中看到“0”这个符号时试图推而广之。下场却是他因此惹怒了罗马教廷,受了拶刑,几个手指被夹得都握不住笔。教廷的理由很简单,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而在罗马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谁用“0”谁就是在亵渎上帝。

后来的事情广为人知,有“0”参战的阿拉伯数字军团所向披靡,不仅淘汰了罗马数字,还成为了通行世界的数字符号。

与“0魔”有关的另一件事是我看过的一个搞笑视频。某人心算神速,即便有若干多位数相乘,他都得心应手。镜头里计算者专心致志从左一直算到右,当最后一个乘数出现并且显示为“0”时,整个画风立即变得荒诞起来。无论前面有多少个多位数,算得多精准,只要后面有一个“0”作为乘数出现,大家都会明白最后答案为“0”。比如出现这样的等式:

123x234x345x456x567x678x789x……x0=0

这一切像不像人生奋斗终于空梦一场?若是站在墓地上回望,无论你我掐着计算器或者钟表度过多么精准而繁忙的一生,最后都不过是应了《好了歌》里那句“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就算必须面对大“0魔”,人总还是会或坚强或麻木地活下去。而人之所以并不畏惧生命尽头的那个大“0魔”,或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早已身经百战,因为无数小“0魔”的洗礼贯穿了我们一生。从主观感受来说,我们都是自己生命中最后死去的那个人。很多人选择主动离开这个世界,恐怕多半也是因为他生命里重要的东西已消逝得差不多了。

只有死亡凝结永恒,活着的都在变化。

早在先秦时期,名家惠施便已经提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之著名论断,所谓太阳刚升到正中就开始西斜,事物刚产生就趋于死亡。具体到人类自身,无论身体还是精神,各位又何尝不是每天都死一点点?我们每天都很忙啊,送往迎来,时刻都在参加自己的葬礼。生命中任何人事物的离去,都可能是一个自我的消亡。

在人神交流的传说里,有些时候上帝会以“0魔”的形式存在,所以有了半途而废的通天塔以及随处可见的被烈火或洪水毁灭的城市。同样,“0”的发明既已为科学扫除了计算上的障碍,而将来科学会不会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清零,类似担心也并不完全是杞人忧天。回到日常生活,心理学所谓的“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里也有“0魔”现身。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再好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可能因为新近发生的某件不合心意的事或者并不重要的冲突一笔勾销。原因有很多,比如近因刺激强度更大、新我掌权等等。可怕的是“0魔”乱舞,这种与死本能相关的否定性激情可能会萦绕我们的一生。

回顾我在上面谈到的两则数学运算:一个归于荒谬,一个归于虚无。当然,在人心的四则运算中“0魔”并不必然进入乘除。毕竟此外还有加减,其运算结果是“任何数加上0或减去0得任何数”。若将世界比作“0魔”,一个人能避乘除而就加减,也就做到了六祖惠能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学者认为,“0”的概念之所以在印度产生并得以发展是因为印度宗教中有“空(无)”和“绝对无”的哲学思想。在我看来,这个周而复始的圆更像是暗藏了世界运行的秘密,“0”像车轮一样维持着这个世界的运转。如果没有死亡,又如何迎来新生?

相较无处不在的“0”,人的出现让我想起二进制中的“1”。正是层出不穷的“1”与层出不穷的“0”一起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至于我们自己,每日也是在无数的肯定(1)与否定(0)之间编排各自的一生。

这世上没有比“0”更神奇的数字了,它既表示“没有”却又真实存在。这一切像极了我们可供回望的一生。迟早我们都会告别人世从此由“1”归“0”,但我们仍会以“0”的方式继续存在于寂寥的宇宙之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