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的四大金刚
很多人第一反应:
这说的不是大饼、油条、粢饭和豆浆吗
(别逗了,就知道吃吃吃……
)
但对于很多老闵行人来说
四大金刚
却有另外一层深刻含义
Duang Duang Duang
闵行区的四大金刚
往下看
↓↓↓
曾经的闵行是写在多少人心中的记忆
它是曾经
上海县
的所在地
它承载着上海近代的
工业文明
在这里诞生了上海人自豪而骄傲的
——
四大金刚
在很多闵行人心中
上海电机厂
在上海工业发展中的地位
绝对是不可或缺
闵行
第一个
发电设备工业制造基地及机电工业区
就是今天的
——
上海电机厂
从今天看来
上海电机厂不仅是中国工业的历史记忆
更是那个年代中国人不服输精神的体现
△汪耕(后排右三)带领的设计先进小组
1958
年的时候
上海电机厂的科技人员
汪耕
带领多个师傅和工人
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发明和研制出了
世界上第一台
定子和转子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以最快的速度和优秀的成果
攻克了世界性难题
为中国的工业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解放日报》对双水内冷机的报告
解放初期
无论是中国的重工业还是国防行业
制作各种各样的大型机器设备
都需要
万吨水压机
由于技术有限只能依赖出口
△上海重型机器厂大楼
中国的设计师们
在
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经验
的情况下
凭借着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努力
一万二千吨的水压机
就华丽诞生了
这工业上历史性的成就
标志着
上海重型机器制造工业
的高水平
更为中国工业扬眉吐气了一把
△设计师沈鸿
距今已经
100多年
的闵行老街展览馆
绝对有资格说是看着这个区成长的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它真实再现了
闵行老街
的风采
△老街风采
△修缮前后的展览馆
建筑整体风格以
西式
和
中西合璧
为主
修缮后的展览馆主要分为
“
黄浦门户
”、“
群贤毕至
”、
“
实业报国
”、“
市郊首镇
”
等十个板块
无论哪个板块都是
闵行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集聚
从
老闵行到新江川的蜕变
这一路走来
从繁荣到衰落再到重建
它扮演着时代的见证者
欣喜的看着这一切
它就是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电五居民区房开始建立
它曾经是一处繁荣的
居民住宅区
随着年代越来越久远
房子越显破旧不堪
周围的环境也难以得到改善
在大力的整治过程开展后
电五居民区房屋焕然一新
不仅成为宜居的“
美丽家园
”
也是对这一时代见证建筑的再更新
看着那个年代的记忆
在头条菌的脑海中浮现
那一段段
记载着闵行人的历史
怎能不让头条菌“欲语泪先流”
再回首
今天的新江川
正以一种生机勃勃的希望姿态
在闵行区重新崛起
百余年历史的
高校
高大上的
创新创业产业基地
都市滨河的
景观绿地
…………
它们是希望之路的
诞生者
闵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是上海市最早成立的两个
国家级开发区
之一
(另一个猜猜是哪个区)
自
1
983年
建立以来
实现了闵行区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成为上海
引进外资
和
区域发展
的重要基地之一
目前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
以
机电产业
(
轨道交通、电站设备
)为主导
以
医药医疗产业
(
血制品、常用药物
)
和
轻工产业
(
食品、饮料
)为辅的三大产业
三大产业齐头并进
产业不断更新升级
全面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截至
2016年底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
已经累计引进19个国家和地区的
179个项目
投资总额超过
39.72亿美元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是“
南洋大学
”
建立在甲午战争战败之后
旨在为
中国的自强之路储备人才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中
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栋梁之才
交大也诞生了
无数个第一
军事上
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水翼艇
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
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
医学上
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
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
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
文学上
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
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
国内第一位欧洲科学院人文社科院士
再看今天的交大
它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
综合性
、
研究型
、
国际化
大学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成果备受瞩目
零号湾集聚区是由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闵行区人民政府
、
上海地产集团
打造的创新创业培育平台
低商务的
入驻成本
以交大为代表的
创业导师团队
丰富的
创投资金
高规格的
战略资金委员会
为创新人才和项目的发展保驾护航
力求打造
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业中心
自启动以来
现有
260个
创业团队入驻园区
从
生物医药
到
互联网金融
到
社交软件
都覆盖了相当广的领域
上海健康生活体验馆
是一个以展示“
健康
”内容为核心
以“
科学
、
健康
、
低碳
、
生活
”为主题
的公益性科普性展馆
对于常见的健康问题
通过
互动
、
体验
为主的方式
亲眼看,亲耳闻,亲手触,亲身感觉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掌握
科学的生活理念
学会更适合自己的
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