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卖画维生,穷困潦倒客死他乡
60岁后,金农没有回家乡,而是选择了长居扬州。
商业发达、五方杂处的大都市,有才、画工好的才子有很多,
为了在竞争中糊口生存下去的机会,金农不得不在创新中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
就在这种生计所迫的环境中,金农就创造出了一种醇厚雅逸、独属于他自己的书画风格,开拓了我国书画的新境界。
虽然,金农才气凌云,名列扬州八怪之首,却不善经营,家道因此衰落。
故时常陷入乞食僧舍,或闭门自饥的窘境,在食不果腹的时候也不得不依赖贩古董、抄佛经,甚至刻砚来增加收入,也曾托朋友袁枚,求写彩灯。
金农中年丧妻,无子,惟有一女,晚年的他生活颇为凄凉,用他自己的话概括就是:
“余自先室捐逝,洁身独处,旧蓄一哑妾,又复遣去。
今客游广陵,寄食僧厨,积岁清斋,日以菜羹作供,其中滋味亦觉不薄。
写经之余,画佛为事,七十衰翁,非求福禔,但愿享此太平,饱看江南诸寺门前山色耳!”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九月,一代才子殁于扬州三生庵僧舍,时年77岁。
于金农来说,画画不仅是一种喜欢,也成了“乞米”的手段,
而就是这种“和葱和蒜卖街头”的书画生涯,也使他成为“扬州八怪”中的主将,为书画史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