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冠疫情是数字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拐点,一方面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数字医疗行业内的企业从不同维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监管层面进一步加快了数字医疗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对行业未来的规范发展以及资本化进程保驾护航。本次圆桌论坛,各位嘉宾关于数字医疗行业如何进行价值创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疫情期间,水滴筹团队在日常工作决策中增加了更多的社会担当相关的讨论与思考,希望能够更好地抗疫和帮助患者。对于大病患者而言,大部分的花费除了治疗本身就是药品。在一次水滴筹团队的头脑风暴中,同事提议尝试去与药企为大病筹款者争取福利,看合作的药企是否能为在水滴筹筹款的相关患者供给提供一定的折扣,这样能够对患者带来更多的帮助。
一个成功的产业互联网公司,要明白产业上下游相关方本身存在的痛点,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推动产业发展。
现在产业互联网是产业和互联网科技的融合,对于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作用不一样。对于有的领域,互联网科技只是一个助力点,有的领域互联网科技则是产生质变的决定点。
如果公司本身可以自负盈亏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为了更快速的发展和抢建市场,资金用在投资业务导阶段性亏损,这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我们的水滴保险商城业务,做的是普惠健康险,普惠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也实现了合理的营收,业务本身是可以盈利的,但是水滴的公司使命是“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人民群众有保可医”,我们愿意战略性亏损。
目前,中国医保外的医疗支付形式占比最高的是个人支付,个人支付体量远高于商保支付。但是
近两年,互联网科技已经开始很好的助力健康险的发展,不仅是助推销售,也在助推健康险产品更有性价比,这也激发了更多用户有了健康险的购买意愿。
医疗领域的创新分两类:帮助行业解决医学难题;触达更多的医疗支付相关方。
对于数字医疗行业的创新,如果没有医疗价值,是无法证明数字技术和科技能够赋能医疗行业,最终是很难创造出价值的。另外,数字医疗的核心是能否可以用数据来评价患者获益。
数字医疗行业是否可以盈利主要看两点:1、业务模式是否经过本地化设置;2、找到谁是真正的支付方。
在肿瘤行业,大部分的患者都是自费就医,但对于医保支付比较多的病种,付费方就要更谨慎和复杂。未来只要商保支付的比例更高,行业盈利水平是绝对会提升的,但要关注两个问题:1、商保的营销费用如何降低 ;2、如何让规模性的商保支付效率提升是很重要的。
南燕近两年一直聚焦在中高端商保,盈利对公司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南燕的盈利模式更侧重通过payer(医疗支付方)盈利,
公司一直认为对于医疗服务提供方来说,服务是远比盈利更重要的。
医疗服务提供方如果太强调盈利,就会失去医疗本身的医疗属性和服务质量。
南燕本身做的就是中高端商保的支付商,每年的付费量很高。南燕自从进入行业,就一直坚持控费的逻辑。从医疗机构到医生,再到药物,南燕做了很多控费的测算,并跟很多私人机构和医生合作和谈判。
2020年底出台的互联网保险监督管理办法,将对互联网保险销售的规范化有进一步的提升,虽然对中小型保险中介机构冲击比较大,对于已经在行业里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有更多的好处。
2020年疫情早期,基于核酸检测试剂盒存在供不应求和技术受限的假阴性情况,汇医慧影基于智慧影像服务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落地经验,开发的新冠AI产品在CT扫描过程中直接实时反馈,对于疑似患者进行立刻预警,隔离和治疗。通过智慧云服务的快速复制和可扩充性,与老股东Intel和战略合作伙伴华为深度合作,输出到海外其他国家,尤其南美、非洲等,得到了一些国家领导人和卫生部的认可。
我们认为数字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路径会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一开始还都会沿着以技术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医疗行业产生新的变化和影响。但随着基础技术不断成熟,数字智慧医疗赛道最终会回归医疗的本质,更多以患者及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从需求方面来反向寻找新技术的突破,但是最终的落脚点一定还是在医疗本身。
AI医疗影像行业的盈利模式的确有挑战。中国的医疗行业有自己的监管体系,一些可以提升医疗效率及改进的产品很难从效益方面给出直观感受。但是我们看到今年有比较重大的改变,单病种付费模式的逻辑会迎来变化,进而会更好的衡量数字医疗带来的效益。因此我们认为AI医疗影像行业的盈利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1、 早期绝大部分产品还是以系统来进行销售,不论是进科室还是服务整个医院都是大体量的一次性销售。但目前公司正在以独立性收费为目标,在各省市医院进行尝试,以实现按照使用量进行收费;
2、 GPS厂商已经陆续在自己的影像设备上安装相关AI功能,这个从影像科角度来看,对AI影像创业公司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竞争。从中长期来看,我们不认为是挑战,因为AI影像目前的局限是单病种和单适应症,医院可以治疗的疾病种类非常丰富,未来AI公司要推出更多更丰富的适应症应用,从诊断走向治疗,从影像科室走向临床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