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烈士们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生命,许多烈士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时光悄然流逝,容颜逐渐模糊,但对烈士的思念愈加浓烈。清明前夕,绵竹籍烈士刘志贵的亲人收到一幅期待已久的画像,和烈士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也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故事——
三封家书写满了家国情怀
“儿两年未奉,想必大人(母亲)身体健康,记念得很……”
“人民的部队一切都是为我们自己打算的,也就是说为我们穷人翻身而奋斗的,所以男(我)很高兴为人民服务……”
“只要大人(母亲)能动,还是帮别家做点手工也可度过春荒,不可认为(儿子)在部队服务,十分都依靠政府,这是不对的……”
这是刘志贵烈士在牺牲前,寄给母亲的三封家书,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国家深沉的热爱,充满着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我的幺伯是无数抗美援朝先烈中的一员,是无数英雄中的一员,他的家书每一封都充满了爱国热情,我们珍藏了七十多年,现在希望能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并了解那段历史,激励后代建设我们伟大国家,强壮民族脊梁,同时把先烈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刘志贵烈士的侄儿刘华琪说道。
刘志贵,1924年出生,1949年参加革命,生前为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战士。1950年10月,刘志贵为保家卫国阔别故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1950年11月,英勇作战壮烈牺牲,1952年6月被志愿军172团政治处批准为烈士。
烈士画像让思念有了寄托
2023年底,刘华琪来到四川省绵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咨询政策,在闲聊时提到,自己的幺伯是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但是家中除了幺伯写给奶奶的几封信,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对幺伯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
回望烽火岁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历史不能忘却,英雄的历史更不应忘记。
绵竹市人武部和绵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过有专门为烈士画像的志愿者,便辗转进行联系。通过刘华琪提供自己父亲、叔叔的照片以及他个人的描述,几经修改后,终于在2024年初,完成了“刘志贵烈士画像”的制作,将刘志贵烈士的音容重新以画像的形式呈现,让亲属的思念也有了寄托。
英雄与家人跨时空“重逢”
2024年清明节前夕,时隔74年,刘志贵烈士与亲人终于实现了跨越时空的‘重逢’,由市人武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剑南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展“清明寄哀思、送烈士画像回家”活动。由市人武部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同志将画像送到了刘志贵烈士的侄儿刘华琪、侄女刘华蓉的手中。
“烈士在英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光荣牺牲,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我们要加倍珍惜,开展这项活动就是用好英雄事迹激励后人奋勇前行。”市人武部领导说道。
刘华琪与刘华蓉捧着刘志贵烈士画像,轻轻地抚摸着,眼含热泪,激动地说道,“太像了!这就是幺伯,70多年了,我们终于又见到您了,您终于回家了!”
刘华琪说道,“幺伯当年离开家的时候我和妹妹都只有几岁,对幺伯的印象只有一个高大伟岸的背影。后来听父亲说幺伯参加抗美援朝牺牲了,当时年龄小,对生离死别也没什么概念,只记得家里的大人都在哭,特别是奶奶,到临终前都还一直念叨着幺伯,希望幺伯能回家。现在,终于见到了幺伯,也算以另一种方式圆了老人生前的愿望。”
绵竹大地孕育出了一批批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模范,他们用生命照亮了民族的希望。绵竹市人武部和绵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整合各方力量,继续做好“为烈士寻亲”“给烈士画像”“传承红色基因”等工作,让更多的烈士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