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爆了!凌晨6点排队,3小时进不去,游客住宾馆 ... ·  3 天前  
首席商业评论  ·  阿里发布Qwen2.5,又让美国Ai界震撼了 ·  4 天前  
券商中国  ·  DeepSeek,突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广新集团:运用“五阶模型” 激发组织活力 加快向战新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1-30 18: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新集团)的发展历程、战略转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活力的措施和成效。广新集团从传统的单一外贸企业成功转型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并努力创建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文章详细阐述了广新集团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敏捷型组织、建设价值型总部、强化组织赋能、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活力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广新集团的发展历程和战略转型

广新集团由23家广东省属原主要专业外贸公司组建,经过20多年发展,成功转型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关键观点2: 广新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

广新集团创建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五阶模型”,围绕“战略-组织-人才-机制”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模块,为集团战略发展打造了坚强的组织能力和坚实的“表外核心资产”。

关键观点3: 广新集团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活力的措施

广新集团通过创新企业选人用人体制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科技创新机制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活力,推动集团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和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关键观点4: 广新集团的成果和贡献

广新集团的经营业绩屡创新高,成功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成为广东省属国有企业首家登榜企业。集团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所属企业在不同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培育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平台。


正文

文 · 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9期

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新集团”)前身是2000年由23家广东省属原主要专业外贸公司组建的广东省外贸集团。经过20多年发展,广新集团从传统的单一外贸企业成功转型为以制造业为主体、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混合所有制为特色、以资本运营为优势、主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目前控股6家上市公司。
近年来,广新集团以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标一流突出价值创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创建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推动战略落地,必须打造敏捷型组织,建强人才队伍,创新激励机制。围绕“战略-组织-人才-机制”,广新集团创建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五阶模型”, 着眼激发组织活力这一基本出发点,树牢“人先于战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驱动”两个理念,聚焦“组织、干部、人才”三类关键对象,全面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体系、能力体系、动力体系、支撑体系”四大模块,总结提出了多元化投资控股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五项基本原则,为集团战略发展打造了坚强的组织能力和坚实的“表外核心资产”,有效支撑集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

构建与战新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相匹配的组织管控体系
一是重塑高阶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板块布局。广新集团按照“投资、制造、服务”重新定义集团业务,构建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与食品、数字服务与供应链服务三大主业板块和金融投资、协同服务的“3+2”业务板块格局。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广新集团又增加一个“1”,特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布局框架覆盖业务的延展性,形成了“3+1+2”的产业布局框架。进一步明确集团总部、二级企业、三级生产经营单位“集团化管理层、专业化经营层、高效化运营层”的功能定位,改革调整全资企业广新盛特投资公司、广新香港投资公司、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等作为板主企业,并专注打造在相关业务板块的产业研究、产业投资、投后管理等能力,打造了具有广新特色的“集团总部-板主企业-链主企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织体系。按照“一业一企、一企一业”原则,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相继推动了生物科技与食品板块、现代服务板块、投资与资产经营板块等企业整合重组,构建了坚实有力的“资产层”,确保各业务领域的业绩增长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均有明确的业务经营单元支撑。搭建金融投资平台,建强集团资本投资中心和广新基金管理公司,强化集团总部与板主企业、链主企业投资力量协同,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拓展力度。搭建协同服务平台,利用所属企业在产业空间、信息技术、供应链服务等方面的布局和能力,为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存量、拓增量”提供协同价值。
二是明确组织管控原则,确保战略一致性。广新集团坚持强化监管与放权赋能相结合,根据持股比例将所属企业分为全资企业和绝对控股企业(A类)、没有积极外部股东的相对控股企业(B类)、有积极外部股东的相对控股企业(C类)三大类,明确组织差异化管控原则。对二级企业的组织管控从过去按照“产权关系”确定管控内容与深度,调整为基于战略重要性与产权关系确定管控事项的宽度,即管什么;基于所属企业管理成熟度确定管控的深度,即管到什么程度,哪些管理事项需要报集团备案或审批。对于营收大、利润高、成长性好的所属企业,在公司章程范围内,按照管控原则扩大管控宽度,强化战略协同和风险防控,赋能业务发展;对于管理成熟度比较高的企业,采取适度加大授放权力度的方式,给予企业更多经营自主权,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三是建设价值型总部,强化组织赋能。广新集团推动集团总部职能进行管办分离,将精力集中到管战略、管干部、管信息和管投资、管协同上,强化五大中心功能,支撑集团总部提升到“资本层”创造更高价值。优化集团总部部门设置与职责分工,2020年以来先后4次对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进行系统性调整,先后增加设置科技创新部、数智管理部、全面深化改革办公室等部门,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统筹指导能力和贯彻落实能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更好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整总部人才结构,系统抓好集团人才规划,重塑集团“1+1+N”一体化职级体系,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提升,加强专家型人才配备,推动总部人员结构逐步从部门领导少、基层执行人员多的“三角形”向专家型人才多、一般辅助人员少的“倒三角形”转变,更好地提升总部价值创造能力。   

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广新集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力打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相匹配的人才管理体系、组织变革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赋能,推动形成投资并购项目“找得到”“投得好”“融得妙”的良性机制。围绕“个人有追求、组织有活力、发展有方向”3个层面,构建“新九条”领导力素质模型,并常态化应用到干部选拔与招聘、干部培训培养、企业领导班子综合分析研判、年度考核评价等方面,牵引干部能力提升。
二是建强专业人才队伍,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广新集团着眼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利用世界500强的平台优势,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与食品等主业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启动实施科技创新人才专项引进“新港计划”,运用全职引才、柔性引才、平台引才等多元化人才引进方式,面向海内外精准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推动菌种改造、微生物合成发酵、高端新型材料等卡脖子难题突破,依靠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科技创新“百人计划”,举办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讨班、科技创新加速营、广新创新大讲堂,挖掘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施“千优工匠”人才工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领域、关键工种,引导企业开展劳模工匠和创新人才工作室建设,先后培养了1000名以高级技师为龙头、高级技工为骨干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战略人才储备机制,实施“80班、85班、90班” 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计划,较好地打造了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着眼集团发展“后继有人”这个大计,系统设计并实施管培生培养“新火计划”,近三年共招聘国内外一流高校硕士以上应届毕业生60多名。
三是成立集团学习与创新中心,推动人才向新而育。广新集团于2021年高规格成立学习与创新中心,通过搭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5+1”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系统推动各层级干部人才转变发展观念,实现了对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生产技能人才和后备人才等五类干部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打造广新集团“领军人才训练营”“经营管理训练营”“创新加速营”“创新大讲堂”等创新交流平台,其中,创新加速营开办以来共收到了40多个具有广新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项目,较好地营造了一种创新文化,发现了一批创新人才,打磨了一批创新项目,为打造集团“第二增长曲线”做了有益探索。

健全机制、精准发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活力
一是创新企业选人用人体制机制,激发干事创业动力。广新集团在广东省属国企中率先推动国企经理人改革,在下属企业实施领导班子成员“全体起立”,重新签订聘用协议和劳动合同,一人一岗签订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强化能上能下导向,近三年共解聘经理层成员8名,对14名经理层成员进行降职降级或调整转聘,对101名管理人员实行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探索实施职业经理人改革,近年来共市场化选聘战略、投资、精益管理、数字化等领域职业经理人21名,在整合市场资源、激活干部队伍、推进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所属竞争性企业试点实施经营班子总监制改革。全面深化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改革,构建“强担当、强业绩、强激励”新型经营责任制。基于广新集团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达70%实际,为充分“凝共识、聚合力、激活力”,探索创新混合所有制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有机统一,集团党委重点抓好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参与考察、提名推荐等环节,具体按照公司章程和治理规则选聘经理层,充分调动各类所有制股东和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树牢价值创造导向。广新集团树立“业绩论英雄,实干得实惠”的绩效观,重塑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体系,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近年来集团所属企业董事长薪酬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3倍,企业经理层内部薪酬最高值是最低值的3倍。制定出台《广新集团所属企业中长期激励指引》,对竞争类企业实施超额利润分享,对“三新”项目实施项目跟投,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在科技型企业推行技术入股、作价投资、溢价转让、岗位分红,在个别资产规模大的竞争性企业探索内部合伙人机制,建立重大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和市场化“奖金包”与项目完成进度挂钩等中长期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各类优秀人才活力和创造力。研究出台《关于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干事创业环境。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广新集团党委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工作专班,所属企业参照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一把手抓”。推动所属重点企业设立“科技副总”,构建形成集团上下高效协同的创新机制。明确广新创新研究院功能定位,打造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孵化平台、科技创新执行平台、高层次科创人才引进与培养平台,强化与所属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联动,选拔优秀科技创新骨干组建团队,先后投资了广东省广新离子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立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新生物智造技术创新 (深圳)公司等科创企业,实施项目跟投、科技成果赋权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动力。制订出台《广新集团科技创新十条》《广新集团创新奖励办法》,建立“1+1+1”科研资金支持体系,推行科技带头人机制和核心创新人才工资专项机制,实施利润加回、激励加码、比重加大、成果加计和容错减压等考核“四加一减”正向激励机制。每年召开一次集团科技创新大会,推动集团科技创新工作规划落地落实。围绕战新产业发展,推动企业与清华大学等4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在不同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招收培养专业领域博士。牵头建立大湾区联合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平台。

改革成效
一是经营业绩屡创新高,高质量奋进世界500强。通过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分配机制的创新,集团经营业绩屡创新高,净利润每年保持60%-80%以上增长,2022年被纳入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2023年,集团成功上榜《财富》世界500强,位列第427位,成为广东省属国有企业首家登榜企业。
二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2023年,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达到20%,且呈现逐年上升发展态势。所属广青科技、兴发铝业、省广集团入选2022年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星湖科技(伊品生物)入选内蒙古玉米产业链“链主”企业。目前,集团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9家、国家级研发平台11个、省级研发平台42个,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有效专利2052项,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三是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战略支撑更加有力。通过系统梳理近年来人力资源工作经验做法,凝练形成了具有广新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五阶模型”和并购人力资源“1456”管理体系,为广新集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人才支撑和机制支持。
站在新的起点,广新集团将坚持制造业当家,狠抓“创新、改革和增量突破”,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智量,努力实现“倍增计划”争取值目标,加快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为壮大国有经济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广新力量。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