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在任何细分领域成为大牛,你能给大家提供价值时,总有人成为你的拥趸。而且,除了创造价值,我们也在抢占赛道,抢占认知。
之前有句特别著名的话
——
一千个铁杆粉丝足以养活一个艺术家一辈子。大家的共识感越来越弱,兴趣正在不断分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再小的领域都有观众
。
哪怕在这么狭小的领域
——
直播炒冷面,你抢占了这个赛道,建立了直播炒冷面第一人的认知,那些对此感兴趣的人就能追随你。
所以专注把一件事做到世人认可,好过你拼命补足自己的短板。
前两天看罗振宇和罗永浩对谈,感触也特别深。
罗永浩谈到创业的感悟,说
一个创始人千万别妄想把自己做到尽善尽美,补足自己的短板,就算最后真的有效,也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你应该有效利用社会的现有资源,依靠其他人为你补足短板。
就像在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大家应该有意识。
我们自己打扫卫生要付出大量时间,而且效率并不高。但雇佣一小时三十块钱的阿姨,就能把家里各个部分都打理得整整齐齐。
工作也是一样。
我虽然擅长写作,但特别粗心大意,写文章经常有错别字,自己也不善于检查。在短期来看,雇佣一个帮我检查错别字的编辑,好过自己付出大量时间检查错别字。这样我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潜心浸入创作之中,呈现出的内容比当初所有事都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好太多。
我一直信奉一句话,
术业有专攻。
专注于自己擅长并且热爱的事上,你会发现你收获的远远超出你付出给解决细枝末节让你分心的事上,要多。花一小时处理无须深思的琐碎小事和花一小时高效学习,你觉得,哪一个让你更有收获?
当然我知道有人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大家还是竭力做斜杠青年,都在玩跨界。
跨界和专注难道不是冲突的吗?
我觉得不是,它们是传承与延续。
你把一件事专注地做到超越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再想往前进取百分之一,或者独孤求败不断超越自己,那就太难了。
举个例子,那个炒冷面师傅想要一分钟翻炒三十下突破到三十五下,已经是极限了,每多翻炒一下都需要大量的练习,而且在外人看来这中间并没有太大区别,而那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不断需要大量精力,给他自己的满足感也不断减少。
我们把一件事坚持了太多年,这件事给我们的成就感已经远远低过为此受到的挫折感,边际效应递减,往前进步很难,得到的快乐也很难。
这时候,我们倒不如跨界去玩点别的。
所以你可以做斜杠青年,但你得先在一个领域有了一定成就,再往前进步而获得的微不足道的成就感已经不能满足你时,就可以去别的赛道上尝试点新东西了。
如果你只是想多投几个砝码,凭运气试试自己哪一条路走得通,那我建议你还是先做好手里的事。
蔡康永的有一句话,这里分享给大家:
”
如果羡慕成功者的富贵
,
请别一味模仿他们富贵后的事
,
那些名牌表呀包呀酒呀车呀
,
都是他们富贵后的事
,
硬撑著模仿了
,
也只能图个穷开心而已。
要模仿
,
就模仿他们富贵前的事
,
他们那些鹰般的探查
,
蛇般的专注
,
蚁般的搜括
,
蛹般的耐心
,
全是些风吹日晒
,
灰头土脸的事啊。
“
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内在的创造性,这样,总是一步步朝着目标靠近的。
“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
。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