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上一篇:
这位头戴无数绿帽的上古帝王是谁?
我们接下来重点讲述的时代是商朝,商族的祖先,就是上一篇中简狄吞下鸟蛋所生下的儿子契。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秘且特殊的时期,说它神秘,是因为商朝形成得很早,并且被种种神话传说所笼罩;但商朝又留下了大量的考古证据,让我们可以辨析其中的真伪,不至于像虚无缥缈的荷马史诗和某经那样几乎没什么考古证据;说他特殊,因为商朝是中国历史上几乎唯一一个商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尤其显得突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搞清楚商朝的发展历程,才能找到揭开中国历史脉络谜团的钥匙。
要想更好地理解商族的发展历程,有必要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做一下简单的交代,也就是商族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夏朝。
与后世的大一统国家不同,在夏商的时代,东亚地区还是成百上千个部落民族共存,跟地中海文明那种诸多民族共存的情况差别不大,可能本质差异就是一个是表意文字,以及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上,松散的诸部落联盟的政治形式;一个是表音文字,以及建立在表音文字基础上的城邦。
前文已经说过,这两种分野的根源,可能是华夏地区缺乏贵金属货币,不得不建立较少依赖货币的、基于契约的信用贸易体系。
尧舜禹时期的部落大会,各部落的利益诉求,主要是在大会期间自然形成的市场上,彼此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带来的利益,促进了社会分工,生产率的提升,并且使得大家都希望秩序稳定化,交易常态化。
这很容易理解。对于畜牧为主的群体来说,因为战争一段时间不能交易还能忍受,大不了拿羊肉对付着,就是容易上火;但是以制造陶器为主的群体来说,那可就要命了,饿了不能啃陶罐啊!
夏商的天子本质是一种霸权,但霸权可以带来国际秩序;而国际秩序的作用是产生稳定的交易市场。从尧舜到夏商,本质是自由贸易秩序的建立,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范围的扩散以及向纵深发展。
正如十九世纪的世界,虽然大英帝国大施霸权主义,各种龌龊事干了不少,但是
大英帝国捍卫自由贸易秩序,总体来说还是增进了全球总体利益,
因此“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还是稳定运行了一段时间,总比一言不合就飙车,哦不,是开战要强。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夏商时期的东亚地区,类比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地球。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形成“方国”,就相当于十九世纪地球上的这些国家,而夏朝和商朝,就相当于先后称霸世界的大英帝国和美国。正如美国和英国是并存的两个国家,并且美国是大英帝国的升级版,商朝也是夏朝其实也是长期并存,而且商朝是夏朝的升级版。
商代夏之后,夏也并未灭亡,而是衰落成为一个普通的方国而已,就像大英帝国衰落后从日不落帝国变成一个岛国。
“尧舜禅让”被后世儒家吹得很美好,但实际情况是每次权力交接都是大动干戈,几次下来,大家都不愿意继续陪着折腾了。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这种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行为,虽然有谋取私利之嫌,但是“夏朝治下和平”改变了原先禅让制混乱不稳定的情况,对于天下人实际上都是有好处的。除了刺头有扈氏造反之外,其他部落基本是顺从的。因此夏启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强烈的普遍反弹。
尧舜禅让,一个藏在典籍中的“政治神话”
(吐个槽,这个图怎么看上去像丐帮帮主洪七公把打狗棒交给郭靖?)
天下人逐渐形成共识,我们不要求天子是天下最贤能的人,只要基本够格就行,关键是领导人换届不要产生动荡就好。相对而言,家天下的权力交接要稳定得多,成为当时相对较优的选择,也就成为天下人默认的事实。
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夏朝的军费又没有比其他所有国家军费加起来还要多,军事科技也没有领先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人们又大多尚武彪悍,如果不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话,夏朝早就被群起而攻之被灭掉了。
夏朝建立之后,虽然各部落需要向夏朝上贡(相当于上交市场管理费),但是交易市场也变得常态化,规模化,因此更加便于各个部落之间相互交易,互通有无,增进物品与信息流通,夏朝的经济相对于尧舜时代,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说天下都受益,但显然受益最大的是夏后氏部落(也就是大禹的部落,他们的后裔是后来的夏侯氏),因为它是天下贸易秩序的掌控者,这就是霸主的红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霸主的红利变得如此丰厚,如此诱人,霸主的桂冠就变得有点烫手了。
如果夏朝正常运行还好,一旦出现衰弱,那么其他强盛的方国就会生出“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正如大英帝国衰弱之后,其他列强自然而然地产生取而代之的想法。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接连打了两次世界大战,差点把地球打残。
商朝之后的周朝,通过总结过去的历史,看到了掌握天下贸易秩序能够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赚钱虽然要紧,但是弄得小命不保就不合算了!
既然当群主这么危险,周朝干脆退群保平安,放弃了这一权力。
如果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讲,周代商实际上出现了巨大的倒退,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倒车。也正是因为周朝放弃掌握天下贸易秩序的霸主红利,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打得很热闹,却没有人想去冒天下之大不韪代替周天子,只要争夺霸主地位,获得掌握贸易秩序的实利就可以了。
这就是所谓的周朝能够延续八百年的真正秘密。
周朝为什么主动采取经济倒退措施?这实际上有损天下诸侯的经济利益,为何他们也不反对?理解这一谜题,不仅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对于当下国际形势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当今世界,美国的利用金融霸权收割全球确实令“天下苦美久矣”,不仅世界各地都出现反美浪潮,连美国内部都出现了支持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两股针锋相对的力量。如果美国崩溃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秩序随之崩溃,全球经济也会出现巨大倒退。中国应当扮演何种角色?如果霸权更替之后,是否也会出现周代商的那种经济倒退?
这些问题将在后面的文章中慢慢得到解答。
夏朝刚建立后不久,就闹出一场大危机,差点导致夏朝“二世而亡”。
夏启死后,将天子之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也真是有点秦二世胡亥的风采,只喜欢打打猎,泡泡妞,吃吃好吃的,对于治理天下没有兴趣,也不听大臣的劝告。
这种情况下,野心家后羿和寒浞登上了历史舞台。
寒浞(zhuo,音同卓)你可能没听说过,但是后羿的大名如雷贯耳,就是神话传说中嫦娥的老公,射下九个太阳的那位猛男。
历史中的后羿,是东夷族分支有穷氏国君,寒浞是他的相。寒浞成为相的时候只有十六岁, 据说是因为长得身形挺拔高大,武艺高强,深受后羿的喜爱,认他作为义子。
除了没有赤兔马,后羿和寒浞基本就跟董卓和吕布的关系差不多。
也许有人问,“董卓”和“吕布”都有了,那么有“貂蝉”吗?
别说,还真有。我很怀疑罗贯中就是参照后羿和寒浞的故事,编出来吕布杀董卓的情节。
后羿看到太康无能,产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趁着夏朝君主太康外出打猎之时,带兵发动了伏击。后羿确实是一名神射手,他“射日”的事迹是百步之外一箭穿胸而过,把太康射死了。后羿把太康的弟弟仲康扶上王位作为傀儡,这就是“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
后羿的妻子名字叫做纯狐,大概就是“纯粹狐狸精”的意思,出自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的东夷部落。她恐怕就是狐狸精传说的最初原型,也就是后羿和寒浞之间的“貂蝉”了。而这个崇拜九尾狐的部落与夏朝渊源很深,大禹的老婆,也就是夏启的老妈女娇所在的涂山氏,也崇拜九尾狐。当然,更为有名苏妲己,她所在的有苏氏也是崇拜九尾狐的部落。
大禹与女娇的塑像
后羿娶纯狐的时候已经有五十八岁,而纯狐只有十八岁,年轻美貌的纯狐显然不能忍受中老年油腻大叔后羿,而与和自己同岁、年少英俊孔武有力的寒浞看对了眼,勾搭到一起。
纯狐比苏妲己还要老练多了,她一边与寒浞私通,一边怂恿寒浞篡位,短短三年之内陆续害死了后羿的亲信大臣,替换成了寒浞的党羽。
在纯狐二十一岁的时候,一天寒浞与纯狐通奸时,被酒醉后的后羿捉奸在床。后羿盛怒之下欲杀死寒浞,反而被寒浞杀死。
堂堂射日英雄后羿,居然就这样落得个董卓混合武大郎(真是诡异的组合)的下场……
寒浞这个奸夫杀死了自己的义父之后,一不做二不休,提上裤子随即升殿,宣布了后羿的罪状,然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立纯狐为正妃。
等等,怎么有种走错片场的感觉?不是说后羿的妻子是奔月的嫦娥吗?
怎么一眨眼,变成堪比妲己的九尾狐妖?
这就是夏朝太久远,又缺乏系统文字记载的结果,形成了民间传说和史书两套体系。这就跟唐朝的卫国公李靖和哪吒他爹李靖完全是两回事一样。
史书上说寒浞即位后,曾残酷地屠杀有穷氏族人。他吩咐手下人将后羿的尸体剁成肉泥,加入剧毒的药物烹制成肉饼,然后送给后羿的族人吃,吃下的便被毒死,不吃的便让士兵用乱刀砍死,从此有穷氏被灭族,从历史中消失了。寒浞又带兵击败了夏朝傀儡天子仲康,攻入了首都帝丘,残酷地屠杀城中军民和夏后氏大臣,仲康的儿子相及族人皆被寒军杀死,宫室内外血流成河。寒浞自以为已经把夏王朝的子孙斩尽杀绝,于是放心地自封为天子。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相已经怀了身孕的妃子后缗,人不知鬼不觉地从城墙下的水洞子爬了出去,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少康。
少康长大之后,秘密联络诸侯,结成了反寒联盟,在四十年之后终于击败了寒浞的军队,重新恢复了夏王朝。
少康几乎是在一无所
有的情况下谋求复国,采用了许多诡诈手段,经历很多曲折,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派出美女刺客进行暗杀。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少康几乎是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结成反寒联盟,他实际上是进行借贷,而与他结盟的方国首领们,则是相当于进行了风险投资。
今天我们看起来似乎很平常,那是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金融发达的年代,思维早就潜移默化地习惯了将预期收益变现以及借贷获利的金融行为。
但是对于生活在四千年前的古人来说,可就一点也不寻常。他们之间能达成这样的共识,说明在少康生活的那个年代,金融已经发达到相当的程度,融资和借贷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所以他们才能用金融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将女儿嫁给少康的有虞氏首
领虞思(舜
的后裔,封地是商丘虞城),也就成了比吕不韦还要领先一千七百年的政治投资高手。当然,在吕不韦之前,其实还有若干具有高超眼光的投资高手,在后文中我们会一一提及。
少康复国之前采用了许多诡诈之道,但是复国后更知道国家来之不易,自幼历尽苦难,更贴近百姓疾苦,因此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把少康作为偶像,甚至将认为少康比汉高祖刘邦更加优秀。然而“看绣花容易绣花难”,他自己想摆脱司马氏的控制,直接就仆街了。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历经上百年,体现了华夏族平定同化东夷族的艰辛曲折的斗争过程。少康之后,连续多个夏朝天子都是励精图治,尤其注重多管齐下,分化并同化东夷。到第十个天子泄在位的时候,东夷已经基本被同化(消灭),于是开始向西发展。
在夏后氏与东夷部落死磕的同时,契的后代——商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夏朝霸权新的挑战者。
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篇。
本文属于《金融看世界》系列,前文见:
伟大的罗马帝国亡于一场必败的货币战争?
罗马共和国的挽歌:金融危机、中产阶级破产以及两党斗争白热化
罗马权力中枢被军工复合体和金融贵族控制,源于货币政策的重大缺陷?
军工复合体与金融帝国是怎样在金融海啸中走向崩溃的?
黄帝尧
舜禹汤居然都被金融危机所困扰?
这场河南人打湖北人的史前“南北战争”,透露了什么秘密?
这位头戴无数绿帽的上古帝王是谁?
扩展:九尾狐的传说
如今提起狐狸精,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那些倾国倾城,以色灭国的妖媚佳人,但其实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狐狸精都是祥瑞的符号。借着影视剧IP中的“狐狸精”在大小荧幕上频频亮相的机会,不妨来随笔者了解一下青丘和狐的前世今生。
关于狐妖或者说“九尾狐”最早的书面记载来自《山海经》。《山海经.南山经》上提到,在青丘山,有一种身具四足,背生九尾,叫声如同婴儿的食人怪兽,吃了这种怪兽能不逢妖邪之气。九尾狐和后来狐妖、狐仙的传说,正是自这时开始。据传,九尾狐始见于先秦,又称九尾禽,《文选·张协》有云:“苑戏九尾之禽,囿栖三足之乌”。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九尾狐位于朝阳谷之北,黑齿国之南,与白民国和嬴土国相邻。《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均载:“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我们在《归藏·启筮》中也能找到一些青丘的线索,这本古籍种提到“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蚩尤墓自古便在巨野、菏泽一代,而古代的离狐县也正好处在这里,再加之菏泽东明县一带确实有个“青丘”,所以古代九尾狐的故乡很有可能指的就是这里。
青丘,顾名思义,地形也和“丘”有关。虽说神话传说中语焉不详,但也不妨碍现代人对这片九尾狐之国的想象,比如《新倩女幽魂》中,青丘就是一个以青丘为主要地貌的场景,再现了《山海经》中九尾狐居住的玄幻圣地“青丘之国”。游戏里的青丘有着巨大的天然湖,千藤古树和山石相簇拥,伴着青山碧水和芳草萋萋。传说中的九尾狐之乡青丘如果真的存在,想必也不会比这差上多少吧。
其实在先秦的传说中,九尾狐的形象并没有那么明朗,在上古时代的传说里,九尾狐还依然是一种食人的怪兽。但同时两晋时期著名郭璞曾经表示,九尾狐虽然能吃人,却“见之则吉”和能“令人不逢妖邪之气”。
郭璞所著的《玄中记》中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尽管能够食人,但九尾狐在不少时候还是以正面形象示人的,上古时期的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就都曾经崇拜狐图腾。甚至于三皇五帝中的大禹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的建立都和狐族离不开关系。
关于大禹是谁,做了什么事,已经无需多谈。作为黄河的治理者,黄帝的玄孙,夏朝的开创者和孙悟空兵器的第一个主人,大禹和他治水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很多可能都不知道,大禹的妻子与九尾狐有扯不开的关系,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最初的传说里,大禹的妻子本身就是一位狐女。
大禹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主角除了大禹以外,还有他的妻子涂山氏女娇。前文提到过,涂山氏是崇拜狐的氏族,也是东夷最强大的氏族。当时的大禹还是个30未娶的大龄青年,有一次他行至涂山,遇到一只九尾白狐,并听到当地人歌曰:“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心中大喜,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子,名叫女娇。
这位女娇与大禹的结合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而关于她等待治水丈夫归家的故事也在中华悠悠五千年间被不断传唱。相传以治水为己任的大禹在结婚第四天就率众离开涂山,留下女娇独守空房,再之后更是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思君成疾的女娇每日在涂山山南等待夫君的归来。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忘川秋水的女娇最终也没能等到大禹归来,最终化作一块望夫石。《楚辞·天问》中曾写道:“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抛却女娇和大禹的爱情故事不谈,有些学者认为神话传说中的涂山女其实就是九尾狐,而大禹也是史上人狐恋的始祖。在这之后,或许是因为涂山氏对狐的信仰,或许是因为大禹与女娇和九尾狐的传说,涂山一直与狐有着扯不开的关系。前文提到过九尾狐故乡青丘位于山东菏泽,而涂山也正好在菏泽曹县境内,所以在中国悠悠历史长河中,也有着不少涂山与九尾狐的传说,这种传说同样影响到了不少现代的文艺作品。像是近些年来饱受赞誉的国漫“狐妖小红娘”女主角涂山苏苏就来自涂山狐族。
汉代之前,并没有多少狐妖的说法,直到晋代才能找到一些书籍中关于狐妖的记载。九尾狐在那个时候不仅不是妖邪,反而是祥瑞的象征。《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郭璞曾说九尾狐“太平则出而为瑞”,而《魏书》中也提到“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王者六合一统则见”等。汉画像石中更是将九尾狐与兔、 蟾蜍、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以呈示祥瑞与子孙兴旺。可见在这个时候,九尾狐不仅不是后世臭名昭著的“狐狸精”,反而是备受人们欢迎的瑞兽。
其实这种对九尾狐的崇拜不难理解,作为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图腾,在信仰混乱,礼乐初现的时期,作为氏族图腾的狐族本身就肩负着民众的崇拜。而在汉代,在符命思想的影响下,作为图腾神的九尾狐被符命化为祥瑞的象征也就不难理解了。
同时九尾狐在古代还象征着家业兴旺,子孙繁多。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中提到:“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古时王朝大多都提倡生产,人口是王朝强盛的基础,许多时候人口的多少甚至和国立强弱挂钩。
同时在《说文解字》中,还提到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狐狸毛色大多都是黄色,古人认为黄在五色之内处于中,是中和之色。同时在传说中,狐狸死时,头必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古人把这视为恋旧不忘本的德行并佩服不已。在这个时期,狐狸不仅不是妖怪,反而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
在先秦两汉时,尽管地位尊崇,但狐的神通和法力都有限,直到魏晋南北朝,狐才有了化为人形的能力,并随之拟人化。东晋著名“炼丹家”(说化学家似乎也没什么错)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就有关于白狐化作人形入梦的故事,郭璞也曾留下过狐化作人的记载。但与此同时,随着狐有了人的七情六欲,它的形象和性格也开始变得复杂了起来。
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已经有了类似后世狐妖的故事。文中提到西海都尉陈羡的部下王灵孝突然失踪,在陈羡找到他后,王灵孝已长得有些像狐狸,连人话都不会说了,口中只是不断啼呼“阿紫”二字。恢复灵智后,王灵孝说自己被一个叫阿紫的狐狸精魅惑,被其勾引丢了魂魄。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狐越来越多的以某种能够魅惑人心的妖怪面目示人。
到了唐朝,白居易已经开始把倾覆国家的妲己和烽火戏诸侯的褒姒比作狐妖,狐狸精嫣然已经成为了迷惑人心的妖妇代名词。等到了南北宋时期,狐的妖魔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中就有提到:“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可见这时候,狐已经与妖和魅惑这些关键词有了扯不开的关系。随着儒学成为当世主流,狐已然从低位尊崇的瑞兽堕落到谈之色变的妖怪。
到明代《封神演义》出现后,狐狸精的形象已经固定,它们嫣然成了祸国殃民,为乱世间的万恶之源。在文艺作品的加工下,商朝稳固的江山嫣然就是倾覆在狐狸精的祸乱下。
除了妲己这个史上第一“狐狸精”以外,更多性格突出的的狐狸精出现在清朝。清代以《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为首的笔记小说大行其道,随着这些小说的普及,狐狸精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并像是普通人一样,逐渐生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