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评介
专注于政治学相关领域优秀研究的分享,同时还聚焦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的介绍。不过我们不满足于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还力图能够对相关研究有所评论,为学人的理解提供我们的见解和贡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绩效HR  ·  《2025员工调薪方案设计指南》 ·  10 小时前  
智联招聘HR公会  ·  开工大吉!智联招聘助力HR打赢春招硬仗 ·  昨天  
HR新逻辑  ·  华为HRBP关键方法与实战(公开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评介

新刊速递|《管理世界》2024年第4期

政治学评介  · 公众号  ·  · 2024-04-23 09:30

正文

资讯主题



一、重大选题征文


1.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金融高质量发展——基于打破债券市场分割的研究

作者:余明桂 安剑锋 郑馨睿 李金洋

摘要:中国债券市场主要由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构成。大部分银行一直以来只能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直到2019年8月才被允许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本文以此次交易所债券市场的银行准入改革为政策冲击,研究打破债券市场分割是否能够提高资本市场效率,促进金融发展。研究结果发现,银行准入显著降低了交易所债券的二级市场信用利差。机制分析表明,银行准入提高了交易所债券的流动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债券信用利差。进一步地,银行准入也降低了交易所债券的一级市场信用利差,从而降低了债券融资成本。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二级市场,民营企业债券和中小规模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降低更明显;在一级市场,经营业绩好和信用评级高的债券的信用利差降低更明显。经济后果检验发现,银行准入促进了企业投资。本文拓展了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同时为进一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全国统一大市场;金融发展;资本市场改革;债券市场分割;信用利差


二、经济学


1.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与异质分化特征——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混频动态因子模型的识别

作者:隋建利 李悦欣 刘金全

摘要:经济韧性是经济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实现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本文通过抵抗力韧性与恢复力韧性视角,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经济韧性内涵,并构建异质性扩张与收缩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混频动态因子模型,基于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视阈,探究中国省际、区域、国家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及异质分化特征。研究发现:扩张期国家经济抵抗力韧性较低,“量”的恢复力韧性较高,东部地区经济抵抗力韧性不足,中西部地区具备一定“量”的抵抗力韧性,恢复力韧性不足。调整期西部与东北地区经济韧性下降存在时滞。收缩期国家与东部地区经济平稳性凸显,恢复力韧性增强。恢复期国家与东部地区经济扩张态势由降转升,“质”的抵抗力韧性与恢复力韧性提高,中西部与东北地区恢复力韧性未见增加;广东省、山西省、辽宁省和川渝地区对区域经济韧性的贡献突出。第三产业对经济韧性的贡献日益增强,东部地区产业“质”的韧性较高。实体经济对经济韧性起主要作用,技术市场发展初具规模,数字经济抗风险、助复苏优势有所显现,但是尚未成为经济结构的主导。本文的研究对巩固增强中国经济韧性,促进经济韧性的省际、区域协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经济韧性;时空敛散;异质分化;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混频识别


2.收入不确定性、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调整与宏观经济波动

作者:宁磊 王敬博 罗扬煌

摘要: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症结之一,近年来出现的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剧烈调整则是这一症结的集中体现。针对这一新现象,当前经济学理论提供的解释与中国宏观环境并不一致,难以提供实际有效的政策指引。本文认为,在中国房产流动性较低的情形下,收入不确定性冲击是理解中国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的关键。首先,利用我国2015年第1季度~2022年第4季度的宏观季度数据,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各省份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冲击确实会触发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其次,通过将中国家庭资产负债表特征纳入不完全市场异质性代理人模型,并将收入不确定性冲击进一步区分为改变整体收入水平的失业风险升高与不改变整体收入水平的收入波动性增加;本文的定量研究发现,除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外,收入波动性增加还会降低家庭对房产的需求,激发家庭提前还款行为,造成房价下降、债务收缩、消费疲软与储蓄激增并存的现象。本文的研究为理解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以及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收入不确定性;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不完全市场;生命周期模型


3.菲利普斯曲线迷失了吗?——基于通胀动态和预期形成机制的分析

作者:万光彩 田涵晖 张成思

摘要:菲利普斯曲线刻画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是宏观政策分析框架中的核心环节。最近十几年来,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经济周期指标与通胀率之间的相关性减弱,这种变化似乎暗示真实经济周期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弱化甚至消失,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迷失现象。然而,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表现进行细致求证、科学甄别其变化特征后却有不同发现。本文将有限理性通胀预期形成机制嵌入具有微观基础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分析通胀动态机制和通胀预期形成机制变化的内在逻辑联系。基于中国2000~2019年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菲利普斯曲线刻画的经济周期对通货膨胀的驱动作用在样本区间内保持基本稳定,并未出现迷失现象。同时,2010年后前瞻性通胀预期对通胀驱动作用减弱,反映出微观企业对前瞻性定价方式偏好下降;而居民和专家通胀预期的理性程度减弱,更多锚定于官方通胀目标。进一步基于结构化模型的分析表明,微观企业定价和通胀预期形成机制的变化能够解释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减弱的表象。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胀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货币政策


4.利率走廊下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基于新货币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探讨

作者:刘晓蕾 马长宙 董博文 肖筱林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利率走廊体制,构建了包含央行数字货币和债券的基准模型,刻画了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和获取央行常备借贷便利的微观基础,全方位探讨了付息的央行数字货币在利率走廊下可以发挥的作用。模型的结果显示,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在上行和下行利率区间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必要时可以成为走廊的下限利率,从而发挥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在扩展模型中,通过引入实物资本,将研究视角从批发金融端延伸到实体经济,研究了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和其他政策工具对银行间市场交易和实物资本投资的作用。本文对进一步推广数字人民币,完善我国利率走廊机制,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央行数字货币;批发金融端;利率走廊;数字人民币


5.留抵退税改革、融资约束与企业产业链关联

作者:张同斌 刘文龙

摘要:全面落实大规模留抵退税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投资活力以及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我国大规模留抵退税改革为背景,基于微观企业增值税购销发票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增值税留抵退税这一重要战略举措对企业产业链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留抵退税改革能够增强企业后向产业链关联和前向产业链关联,对企业产业链扩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留抵退税改革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状况、促进企业投资,增强了产业链的纵向联系,有利于推动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高税负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留抵退税改革的产业链扩张效应更为突出。本文不仅从财政与产业政策协同发展视角拓展了“减税降费”的产业发展效应研究,还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增值税制度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关键词: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融资约束;产业链关联


三、公共管理


1.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政府监管转型研究

作者:王岭

摘要:探索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政府监管转型路径,对政府监管效能提升和政府监管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尝试研究数字经济时代的“效率—风险”互动原理,并在分析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市场失灵对政府监管挑战、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成效、数字经济时代政府监管转型典型模式与现实约束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政府监管转型路径。研究发现:(1)数据化、平台化、智慧化和动态性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政府监管转型的重要特征。数据属性、平台属性和技术属性是“效率—风险”互动原理的驱动因素,为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政府监管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寡头竞争型市场结构、平台数据的权属问题、产品或服务新型外部性、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新时代政府监管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推动中国政府监管转型。(2)一体化综合监管的北京模式、“一网统管”的广东模式和“制度、平台、场景”系统迭代的浙江模式具有典型性。思维约束、经济约束、技术约束、平台约束、数据约束成为制约数字经济时代政府监管转型的现实约束。(3)在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基于整体治理视角,构建“内容、载体、机制、监督和评价”5个维度的中国政府监管转型路径。本文研究为把握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政府监管转型的基本方向,探索政府监管转型的实施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数字经济;监管转型;整体治理;智慧监管;监管体系


2.防止返贫帮扶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劳动收入的视角

作者:张鹏龙 钟建乐 胡羽珊

摘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前提。本文将2019年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21~2022年我国中部地区X地级市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全样本面板追踪数据,通过模糊断点回归方法考察了防止返贫帮扶政策的劳动收入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防止返贫帮扶政策显著提高了易返贫群体的劳动收入,这一增长效应主要源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工资率的提升及劳动时间的延长。第二,机制分析表明,政府的就业帮扶政策中,设立公益岗位、推动以工代赈、鼓励创业带动和加速劳务输出4项政策能够直接带来显著的收入效应,而发放外出务工补贴和进行技能培训两项政策无显著的收入效应。同时,非就业帮扶中的健康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帮扶也间接提高了易返贫群体的劳动收入。第三,防止返贫帮扶政策队伍养护压力或家庭成员健康的农村易返贫户作用更显著。防止返贫帮扶政策的不足之处是,尚未显著提高易返贫群体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的农业生产活动。本文提出的防止返贫帮扶政策的内生发展动力效应,对进一步完善农村易返贫群体的帮扶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劳动收入;模糊断点回归


四、农业·农村·农民


1.合同约束力、劳动保护制度与农民工福祉——以上海市为例

作者:程名望 韦昕宇

摘要:促进农民工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面发展,是党中央“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基于上海市2015~2020年4858个微观样本,以健康作为福祉的替代变量,实证分析了劳动合同约束力、劳动保护对农民工福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84.64%的农民工与其雇佣者签订了某种形式的合同,表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推行推进了农民工市场劳资关系法制化以及合同签署的规范化。24.68%的农民工获得了雇佣企业为其购买“五险一金”,36.25%的农民工所在企业严格遵守工时制度,56.98%的农民工获得了雇佣企业为其提供餐饮补贴,表明我国劳动保护制度执行情况有待提高。(2)农民工所签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越强,则其所在企业具有更显著的动机切实执行劳动保护制度。在合同约束力促进农民工福祉水平提升过程中,劳动保护制度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保险、工时制度和生活福利3个方面的劳动保护制度,均会显著提升农民工福祉水平。(3)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上述现象在受教育水平较低、受雇于服务行业、来自于制度质量水平较低地区的农民工样本中更为显著。本研究对于促进农民工福祉的提升乃至中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合同法律约束力;劳动保护制度;农民工福祉


五、工商管理


1.转型经济背景下的大企业战略性内部创业与制度逻辑变迁:一个共演模型

作者:于淼 李亚欣 朱方伟 姜孟彤

摘要: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战略性内部创业被认为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京博控股集团2010~2022年的战略性内部创业实践,运用探索性的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开展了整合内部创业理论与制度逻辑理论的共演研究。研究发现,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开展战略性内部创业,关键在于实现创业“机会—资源—制度”动态整合框架下的适应性共演。具体而言:(1)在利用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发现型机会开发—突破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转型”的适应性共演,突破创业资源不适配的障碍;(2)在探索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创造型机会开发—延拓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发展”的适应性共演,发挥创业资源调用的优势。本文由此构建了战略性内部创业与制度逻辑变迁的两阶段共演模型,该模型一方面解释了大企业如何通过变迁主导制度逻辑,保障内部创业“机会—资源”有效互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大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推动主导制度逻辑变迁的组织更新过程。研究在做出交叉理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推进大企业内部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战略性内部创业;制度逻辑变迁;大型企业;共演;转型经济

     2.企业裂变式发展过程的质性元分析研究

作者:王凤彬 杨京雨

摘要:企业裂变作为一种与并购“相逆”的过程,表面上会导致母体企业规模收缩,实则可以在由母体裂变出新企业中取得持续发展之效。裂变作为一种具备长期性和整体性特征的发展战略,为商界提供了新企业建立的一种组织变革新方式。企业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特征选择相应的裂变方式以实现长期发展?其典型模式有哪些,相应的过程机制如何?本文以国内外企业裂变式发展的45篇案例文献作为研究样本,使用质性元分析法,经由文献资料摘录、编码和归类3个步骤构建出“前因—过程—结果”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了企业资源与机会二元交互的战略决策情境及其引发的裂变式发展过程对特定创新结果的影响,由此提炼出企业裂变式发展的3种主要模式,即平台孵化型裂变、集群共生型裂变和离职创业型裂变,进而识别出母体与裂变体之间在结构重整、资源重组、身份重塑、能力重建和关系重构5个维度的动态变化。不同的企业裂变式发展模式通过各具特色的过程机制激发了不同类型的创新,这一战略结果源自于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研究结论对推动企业裂变式发展理论深化与管理实践具有启发价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