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陆子惠:数字表演与新型互动——互联网艺术、 ...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荐书丨2017WSD 作品集册《世界剧场设计展》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聚焦丨大力提振文旅消费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内蒙古舞台美术学会2024—2025新春联谊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企业风采丨浩洋灯光闪耀《澳门2049》,非遗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太多人,正在将属于戏剧的东西,拱手相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17-09-04 18:33

正文

这篇文章虽然充满吐槽,本质却像极一场告白。


这是一场毫无准备、纯真痴迷、一见倾心的单恋


他肃简散漫的立于乱象之中,颓然蒙尘仍不掩灼灼其华。


我心不知何起轰然坍塌,从此囿于此感,绵延不绝。


想脱身,已无机会。


但是单恋,往往是没有回应的。


无望吗?渺小吗?低到尘埃里吗?


是的。


但因此就放弃不去做吗?


笔者是个不切实际、不合时宜,不迎合意的人。


我就是要勉强。


楚门的世界

我们的戏剧,正在垒砌一堵看似岁月静好、实则密堵窒息的高墙。


曾经,不是这样的。


八、九十年代——


资金少、硬件缺、条件差,但那时的戏剧人做出很多值得骄傲、回忆的事情。


我们曾经以为那是一个戏剧黄金时代的开端,万没想到却是中国戏剧活力的顶峰


呼吸过那时的活力,感慨过那时的尖锐。


我们对戏剧本身的奢望在一天天消逝,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麻木认命。


我们不敢回望二三十年之前,却仿佛能清楚地看到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模样。


这些年除了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一则是与当代戏剧文学的低谷有关。

 

现在还活跃在创作一线的著名编剧,黄维若、罗怀臻、过士行、刘锦云、杨建、何冀平、邹静之、李宝群、孟冰、郑怀兴等之后,成熟而活跃的中青代剧作家实属不多,形成一定的断层。

 

二则,最重要的,是整体戏剧人创新活力的衰减。


中国的戏剧界,越来越不缺乏 “识相”的人,不缺乏带有中国特色的“精英”,不缺乏卖弄经验式的“自恋”型创作。


大量创造者裹挟着观众,活在一个量身定做的“楚门的世界”。


到处都是“赞美”,就是没有戳破实情的真话。

 

我们以热爱为名去包装,以安全为由去禁锢,以发展为理去消费。


我们自己长久以来活在“梦”中,实情与假象早已混为一体。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楚门一开始不知情,后来醒悟了,选择冲破那层描绘得无比拟真的高墙,打开通往残酷现实世界的小门。


真实“戏剧的世界”里,太多创作者的自我意识或被迫或主动的退让于现实。

 

如英语谚语中 “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面对一种巨大且显而易见的怪象时却集体表现出了沉默与无动于衷,表面相安无事。而现实的本质却正发生着一场崩塌。

 

越来越多的国际演出交流,越来越快的艺术资讯共享,越来越刁的观众审美标准。

 

那扇小门的缝隙越来越清晰可见。


这场崩塌会以什么时刻、什么形态才能令人惊醒?

 

真实的生命力

笔者由于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需要观摩大量的演出实践。


很多陷入自我感动的创作者愤而不平,其心情大约是——“我感动天感动地,怎么感动不了你”。


优秀的演出固然长处各有千秋,而被笔者个人私自定性为“烂戏”的演出,更是各有各烂法。


有的烂在品味。


有的烂在呈现。


更多的烂在态度——压根就不想朝好的方向努力。


而纵观这些烂戏最大的交集,却往往逃不过一条共同的致命缺点——僵化,没有活力,没有态度,看头可知尾。


剧由心生,越是真实、叛逆、真性情、异想天开,戏剧艺术现场的活力魅力就越强;越是追求各种正确稳妥、面面俱到、深谙世故,就往往有种隔阂与虚假感

 

这道理,举个不算太恰当的案例,看看近期大火的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就很明显——除了相关专业和发烧友,90%的观众(包括笔者)都没料到会如此着迷于一个有抄袭嫌疑的嘻哈选秀——但这些rapper们的个性与才华都太鲜活,冲突与吐槽也太真实。

 

深入人心、力挽狂澜的都是诚挚的情感,所有硬性条件都抵不过人性的真实。

 

笔者看来,做一个“鲜活真实的幼稚鬼”“精致世故的僵尸”要好得多。

 

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说过:“中国现在什么都讲求以人为本,唯独对于艺术创作不讲以人为本,一部戏的核心恰恰就是人。”

 

陈腐守旧的戏剧观

一场观念陈旧的戏剧转瞬即逝,带给笔者的腐朽心情却绵延不绝。


创意满满、活力四射、启发想象、令观众回味无穷的中国原创戏剧,往往一出即被口碑刷屏、集体观摩,实属难得。


真正烂到只剩槽点、明显幼稚胡闹的戏,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也不是那么“易见”。


我们在演出市场上最常看到的戏,往往是最大体量的“正确稳妥”之作。


完整,没毛病,熟稔一切创作与宣传的技巧。


亦不缺名编、名导、名演、名设计的加持。


包揽标准程式化的喜怒哀乐,而始终少了触及筋骨的内容或启发心智的形式。


太像行活。


投资再浩大,卡司再豪华,平庸守旧对于戏剧而言,就是死罪。

 

这是个欲望失去枷锁、创作却被层层束缚的时代。


前后左右都是深渊。


把名利欲望提高到远超艺术表现力的程度是危险的,它会损伤艺术的生命力。


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包含着灵性、激情、才华与情感,同时也释放幼稚、浅薄、自负与胆大。现实名利欲望,或者说求稳的认知与品位使创作者羞怯于展示后者,也制约了前者


不是两难的选择,根本不叫选择。


生而为艺术家,注定要受自由之苦。


当然,很多人内心真实并不认为自己在做“艺术”。


多少辉煌叱咤的戏剧人,依仗名气与经验,彻底将戏剧视为实现物质理想的工具。


在千篇一律的创作中,一遍遍消耗创作者自己。流水线成就的快餐,提供不了营养去滋养整个戏剧生态,却提供了高热量需要被代谢消化掉

 

最终透支的,是观众的信任与耐心。

 

主旋律戏剧

上一个篇章既然提及舞台上常见的稳妥守旧之作,那么就无可避免得聊一下更常见的主旋律戏剧。


笔者爱国,亦认可大力发展主旋律戏剧的必要。


创作者必须要正视的,是戏剧与戏剧的受众们,都是喜新厌旧的。现实世界的多样性,衍生出美丽刺激又繁杂的当代事物,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回避个体的个性和差异的作品,只会迅速遭遇优胜劣汰

 

不说远的,说说近年刮起为近代中国各行业英雄楷模人物打造戏剧演出的风潮。焦裕禄、屠呦呦、袁隆平、任长霞等等(仅是举例说明,无特指)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众生活在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年青观众与大量主旋律戏剧中的人物越来越远。如何拉近英雄楷模与观众的距离,在非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使观众愿意自发买票走进剧场观看、并产生共鸣,笔者认为这是主旋律戏剧除却政绩要求后的第一要务。


戏剧本质是展现“人性”的艺术。


若脱离了这一核心,彻底沦为政治说教工具,那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本土优秀题材过时。这恰恰是宣传英雄楷模最不负责任的做法


但凡正面人物必定伟光正?无私大爱的牺牲与付出?


这是假的人性。


从文学到电影,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尝试去英雄化。

 

我们崇敬英雄,不因为他/她天生完美,更因为他/她有私欲。在剧场里的数个小时里,观众能随之经过人性煎熬,人生艰难,一点点摆脱恐惧,战胜平庸的历险。


触摸到真实的血肉,那才是观众会为之共鸣的脉动

 

但太多演出还在原地踏步,并不想给主旋律人物的人性与形式一个与时俱进的机会。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英雄,还未经历私欲的磨难与升华,未经历普通人到英雄的成长,就被我们完美地排挤与普罗大众之外


表现了民族英雄、行业楷模的外壳,却忽略掉最重要的内核。


他/她也是人。

 

正确吗?绝对正确。


稳妥吗?相当稳妥。


但正确得空洞,稳妥得腻烦。


追求稳妥的演出最后恰恰输给了稳妥。


模糊的不仅是艺术与现实的界限,更是每个创作者心中对待观众与行业的准则。


这才是戏剧行业真实的魔幻现实主义。

 

摘抄一段兔纸小姐在《高票房不等于好电影》一文中的文字:


艺术文学为政治发声,是一个全球现象,而非中国独有。例如:英国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已经细致到莎翁剧作中的政治结构了。但是,这并不代表艺术就将沦为政治的工具,或宗教的手段,这仅仅是艺术形态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就像英国的莎翁研究、德国的先锋戏剧,香港的进念二十面体一样,只是艺术的一个分流,一种实验,而非主流。

 

在中国戏剧史上,戏剧为政治服务的代表人物当属老舍先生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后方需要大量的文艺作品鼓舞士气,而老舍先生对于国家与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走上文学的道路,能吃上这口饭,是党与国家给予的机会。所以,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产生了独特的创作心理。

 

对于读者而言,对于老舍先生最为熟悉莫过于《茶馆》和《骆驼祥子》。然而,老舍先生曾经创作了一批政治性极强的革命题材剧作,而这些剧作已经被历史的洪流淹没。若不是我读博阶段研究老舍先生,也不会翻出他如此多的政治性作品。

 

为何那些作品再无人问津?

 

因为它们仅表现了当下的政治热潮,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作品中看不到具体的人物形象,有的只是一个个慷慨激昂的符号。也就是说A剧本中的玫瑰与B剧本中的梨花互换都没问题。人物概念化,亦无个性可言,是作者的发声筒,是政治的需求。作为艺术作品,这无疑是失败的,不会流传于世。


艺术的只为艺术本身服务,变成了其他什么的工具和手段,那便失去了作为艺术独有的存在价值,可以消亡了。

 

态度问题

太多戏剧人正一点一点丧失——


真挚的表达欲,对人物真切的关怀,超脱现实的付出。

 

一个人真的热爱什么东西,你所有的付出,你都会不在意。


如果你不是真的热爱,你一定会计算,你从开始到一瞬间,全要计算。


今天一片蓬勃的戏剧界,有多少是蹭时代热点的投机之作?有多少是值得反复搬演的经典良心之选?


名利易得,初心难留。


止步于卖弄经验式的自恋,止步于效仿国际化的视觉。


越来越少见到跟国外戏剧相比较的文章了。因为没有底气,没有可比性。


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9世纪时的演讲《为纯科学呼吁》中的一段话:

 

“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


越来越多的人告诉你,别太把戏剧、舞美当回事,认真你就输了。


太多人还在挣扎着怎么在这个高速发展全部“向钱看”的社会生存下来。能够真正尊重戏剧文化的人还是少数,不论观众,连大量创作者本身都可能只停留在口头与笔头上,而非心头。

 

当戏剧人自己都觉得自己从事的事情没那么重要、别太把自己当回事,那戏剧本身的尊严何在 ?

 

 常常讨论戏剧行业的危机与价值。


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吧。



作者:赵妍

责编:赵妍



媒体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