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事记
新浪科技旗下专栏,创业创意报道、犀利观点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复工首日DeepSeek婉拒所有采访# ... ·  16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AMD苏姿丰称DeepSeek的出现是好 ... ·  21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何小鹏开工信谈及DeepSeek#:AI ... ·  昨天  
新浪科技  ·  【#日经225指数跌超1000点#】#日股汽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创事记

阿里京东淘金雄安:对手变队友,巨头下乡,灰头土脸

创事记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10-13 17:05

正文


文/横山 晨曦

  

阿里和京东,两大巨头已将天下瓜分殆尽,但唯有一片领土,尚属荒芜,亟待开垦。

  

这片土地,就是广袤农村。

  

在这里,两大巨头正在展开终极战役,一决胜负。他们纷纷去农村设立小店,试图将触手伸向最细的毛细血管。

  

一本财经透过兵家必争之地雄安新区,去观察两大巨头在农村的布局和野心,却发现,两者走得并不顺畅,甚至多有磕绊。

  

“80%活得不好,很多人每月收入只有四五百”,某村淘店主称。

  

面对坚冰一般的农村,巨头开始谋划下一轮升级和征战……

  

01 来势汹汹

  

从今年4月“画圈”之后,雄安,成为当下最具潜力的土地。

  

而在此之前,因为毗邻首都,雄安就成为了京东阿里的必争之地。

  

2015年11月17日,雄县经济开发区,一度被淘宝的橙色所淹没。

  

西区的一栋二层办公楼,被刷成橙色,周边沿街的路灯杆上,全是“招募合伙人”的橙色广告。

  

在办公室的楼顶,立着四个大字:农村淘宝。

  

阿里巴巴高层、地方政府领导、和村淘合伙人们,聚在了橙色楼前,宣布农村淘宝正式进驻雄县。


△2015年11月17日,雄县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开业

  

“我希望未来两年,能够为雄县当地培养1000位农村电商的从业人才,能够有更多个网络交易过亿的淘宝村”,农村淘宝天津河北大区总经理刘艳秋,在当时说得情绪激昂,引发一阵欢呼。

  

而京东,甚至比阿里更早的进入雄县。

  

2015年初,京东在华北地区的第一批“京东帮”服务店就开到了雄县。

  

村淘、京东帮,正是阿里京东征战雄安的第一步。

  

这两个都是什么产品?又预备在农村掀起怎样的风暴?

  

2014年,十一黄金周一过,阿里巴巴集团就在首届浙江县域电子商务峰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名为“千村万县”。

  

彼时,阿里巴巴高调宣称,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在全国一千多个县,十万个村推广农村电商,投资金额为100亿,这就是农村淘宝(简称“村淘”)。

  

其玩法,也非常有趣。

  

就是在农村开一些小店,一台电视一台电脑,农民想要买什么商品,村淘的合伙人就会帮他们在淘宝上选购、下单。

  

在闭塞的农村,阿里试图用这种小店的方式,来触达原本不用电商的农民。

  

京东紧随其后,同年年底,京东在一批县城推出“京东帮服务店”,主要面对4—6线市场,为农村消费者提供商品送货、安装、维修等服务。之后,又开始在农村招募京东乡村推广员。

  

而操作逻辑,和村淘几乎一致。

  

双方的农村争夺战,就此打响。

  

为了宣传,淘宝和京东曾以300元一面墙,可连续投放3个月的战略,在农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刷墙大战。

  

昔日村子里的小卖部老板、带孩子妇女,摇身一变,成为村淘合伙人(村小二)或者京东乡村推广员。

  

根据当前数据显示,截止今年4月,农村淘宝已覆盖全国29省、近700个县,3万多个村点;截止今年1月,京东帮服务店累计开店1700余家、覆盖2.5万个乡镇、45万个行政村。

  

从这些数据上看,广阔的农村大地,似乎已被红橙大旗插满。

  

阿里、京东这两艘巨轮,驶进农村海洋后,却成了一叶孤舟,泛起了一些涟漪,却没能掀起滔天巨浪。

  

02 发展窘境

  

在雄州镇中心大街的农村淘宝雄县服务中心的路两旁,电线杆上依然挂满橙色的“招募合伙人”广告。


△只是,广告上已落满了灰

  

已发展两年多的“村淘”和“京东帮”,如今在雄安当地的命运又如何?

  

如今在雄县,村淘已有近200个小店。

  

2015年11月,闫珍的村淘小店,在雄县葛各庄村开了起来。

  

在此之前,她是典型的农村主妇,在家带带孩子。

  

作为村淘进入雄县的第一个合伙人,她自称,自己是雄县近200小店中,做得最好的。

  

她的村淘小店不大,只有20多平米,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收发快递的小屋,另一边的小屋,只靠墙放着一排货架。

  

上面摆放着洗衣液等日用品,但品种和数量并不丰富。

  

一旦有农民来买东西,货架上没有的,闫珍就会帮助他们网购。

  

如果农民有手机,闫珍会让其绑定她的小店,货物直接快递到她的店内;如果没有手机,闫珍会在电脑上帮其购物。

  

靠着闫珍的热情推销,葛各庄村民在淘宝上的下单量,从0做到了日均70多单。而每单的返点和佣金,成为闫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闫珍在为村民介绍天猫上一款治疗关节炎的日本膏药

  

“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1万多”,闫珍说,这在农村,确实算不低的收入。

  

但好日子没持续一年的时间。

  

村淘原本有自己的APP,但从今年6月1日,APP下架,村淘并入手机淘宝,更名为“手机淘宝家乡版”。

  

阿里的目的,自然是想让农村用户纳入同一个体系中。

  

但村淘合伙人的返点,却也大幅度降低,闫珍的收入因此腰斩,“每个月只能挣到4000多块”。

  

“很多都快做不下去了”,雄县西河营村的村淘合伙人告诉一本财经,“80%的挣不了多少钱,一两千(每月)还是多的,大多都是五六百。”

  

这次,京东和阿里不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恶战。面对复杂的农村市场,京东同样也不如意。

  

距闫珍的村淘站点不到50米,就是京东葛各庄合作点。


△京东葛各庄合作点,卷帘门只拉上了一半

  

十多平米的小店,只在角落摆着一个货架,上面零散放着几瓶洗洁精、洗衣液,落满灰尘,顾客寥寥。

  

小店是本村医生兼职做起来的,旁边就是他的卫生室。

  

京东物流配送的快递员推荐的一家发展“不错的”的小店,也只是货架多两排,生意并不红火。

  

据多位小店店主称,当地做得最好的京东小店,每月收入是五六千。

  

两大巨头深入农村的野心,极为明显,他们的第一步战略,是将小店作为触手,渗透进农村,培养农民的消费习惯,收割最尾部的流量和用户。

  

第二步,除了将商品下达到农村,这些小店还有一个使命,就是将农村的农产品,再上传到电商,实现商品的上下互通。

  

第三步,也是最终目的,就是农村用户的数据沉淀后,再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比如贷款、保险、支付等。

  

收割流量,商品流通,到最后的金融服务,这“下乡三部曲”,就是两大巨头的终极布局和野心。

  

然而,巨头刚迈出第一步,就遇到重重阻碍。

  

03 迭代升级

  

这些小店,改变雄安当地村民的生活了吗?

  

实际上,对于这个全新的事物,村民并没有表现出十足的热情。

  

首先,村民本身的消费需求就比较弱,仅有的生活用品消费,当地的小卖部、小超市也可以基本覆盖。

  

村淘和京东帮,当然可以提供更为丰沛的货源,但对于村民而言,柴米油盐,远比穿衣打扮更为重要。

  

而网购面临的问题,在这里同样存在,甚至更被放大:物流缓慢、商品质量问题、退换货麻烦等等。

  

“网上的东西没有质量保障,我还是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多位村民表示,他们更习惯当地的集市和超市。

  

也就是说,两个小店,提供的并非是村民最刚需的商品。

  

其次,对于网上购物这种新模式,村民接受度并不高。

  

在闫珍的村淘店里,一个下午进进出出来取快递的,大多是村里的年轻人,“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基本不用,或者很少用”。

  

而农村的“空心化”极为严重,守在农村的,大多是妇女老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