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华读书报
好书指南 思想盛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疯子与书  ·  //@未兰朵儿:尼采的这些意识达到了纯净模式 ... ·  10 小时前  
十点读书  ·  人到中年:思远、思危、思变 ·  2 天前  
悦读文摘  ·  用空8支的原装进口『PICILY豆乳洁面乳』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华读书报

2019年,从此永忆的17位先生

中华读书报  · 公众号  · 读书  · 2019-12-18 08:02

正文

《中华读书报》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1-201

编者按

于敏、李学勤、徐中玉、余敦康、苏叔阳……他们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学问、作品和成就、事迹也多有所闻,甚至受惠于身。不过说到底,我们中的绝大部分,离他们是比较远的,既不带故,也未沾亲。

那为什么这些并非亲近的人的故去,会让我们怅然若失、黯然伤神?

或许,恰是因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我们共同认可的某种精神,我们所崇尚以及渴望的某种品质罢,我们担心这精神和品质会随着他们离去而减损。当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纪念就有了更深的意义。

死亡是告别但不是遗忘,死亡是铭记的起点。记住他们,也就记着了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责任。


张玉书(1934-2019)
2019年1月5日,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张玉书在北京离世,享年85岁。
张玉书1934年4月出生于上海,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任教授,1985年被特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学术委员会主席、西语系德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玉书在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起任欧华学会理事,2000年起任《文学之路》主编,2002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主编。
张玉书翻译了大量茨威格作品,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群星闪耀时》《昨日世界》等已成为德语文学汉译名篇,其精妙隽永的译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1999年当选为国际茨威格学会理事。



于敏(1926-2019)
2019年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宁河。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在原子能研究所、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于敏是我国核物理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氢弹研制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梁敬魁(1931-2019)
2019年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梁敬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梁敬魁1931年4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0年2月在苏联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并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梁敬魁长期在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交叉前沿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制出属首创的核试验测温装置,在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和相图测定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性成果,并成功地应用于新材料探索,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奠基人。曾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王业宁(1926-2019)
2019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王业宁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
王业宁1926年10月14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45年至1949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自1950年开始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王业宁长期从事固体内耗与力学谱研究工作。她最早获得一级相变的瞬态与稳态内耗的实验规律并提出相应机制;她在多种铁电、铁弹材料中发现了与畴的粗(细)化有关的具有一级相变特征的内耗峰;将多体相互作用耦合模型推广到金属材料,定量解释了Snoek-Koster弛豫内耗峰的相关实验规律,该理论被称为“Wang Model”;在三种(Y、Bi、Tl)高温超导体的正常态均发现只有晶格参数跳变而无对称性改变的“类相变”现象;用透射电镜观测到铁电体(SBT)中存在的五种电畴结构,并提出该材料“无疲劳”的可能根源。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学一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李学勤(1933-2019)
2019年2月24日,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及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学勤1933年出生于北京,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2003年起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工作。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第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与名誉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会长与名誉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与专家组组长等。
李学勤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出版有《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简帛佚籍与学术史》《三代文明研究》《清华简及古代文明》等学术著作40余部。2015年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李瑛(1926-2019)
2019年3月28日,著名诗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作协名誉委员、原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李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李瑛生于1926年12月8日,河北省丰润县人。1942年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边读书边从事进步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春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南下,任南下新闻队队长。1950年底调总政治部,旋即赴朝鲜战场工作和采访;回国后任文艺刊物编辑、总编辑、出版社社长、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先后出版长短诗集及诗论集六十多种,著有长诗《一月的哀思》,诗集《在燃烧的战场》《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春的笑容》《生命是一片叶子》《我的中国》及《李瑛诗文总集》等作品。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及全国图书奖等,有多部诗集和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和发表。



汤定元(1920-2019)
2019年6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红外学科奠基人汤定元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汤定元1920年5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1951年6月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半导体所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
汤定元是我国半导体学科创始人之一、红外学科奠基者,长期从事固体物理、半导体光电子学、红外物理和器件研究,卓有成就。他领导并建立了我国红外研究的学科体系,曾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带领研制成功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外光电探测器,并成功应用于多种遥感探测装备中,为我国“两弹一星”等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潜心科研和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了一批优秀科学家。



徐中玉(1915-2019)
2019年6月25日,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105岁。
徐中玉1915年2月生于江苏江阴。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52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78年到1984年间任两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兼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和《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主编等职。
徐中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致力于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主编的五种《大学语文》课程教材被广泛使用,出版数千万册,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学语文》教材。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徐中玉大胆创新,在他的任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家。2014年12月,徐中玉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童道明(1937-2019)
2019年6月27日,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在京逝世,享年82岁。
1937年,童道明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杨舍镇(今张家港市),1956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语言文学专业;196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职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童道明集研究、翻译、创作于一身,在俄罗斯戏剧,尤其是斯坦尼体系、契诃夫作品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先后翻译了契诃夫的《海鸥》《樱桃园》《万尼亚舅舅》《普拉东诺夫》等经典作品。他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非谈》《梅耶荷德的贡献》等论著在戏剧界引起很大反响。著有论文集《他山集》,专著《戏剧笔记》,随笔、散文集《惜别樱桃园》等,并另有多种译著,古稀之年后又创作9部剧本。



李心田(1929-2019)
2019年7月3日,著名军旅儿童文学作家、《闪闪的红星》原著作者李心田在济南逝世,享年91岁。
李心田,1929年生,江苏睢宁人。1950年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化教育和文艺工作。历任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及前卫话剧团创作员、创作室主任、副团长、一级编剧。
1953年开始写作,发表过诗、剧本、小说、电影文学剧本等。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寻梦三千年》《梦中的桥》《银后》等。其小说《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跳动的火焰》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其中,《闪闪的红星》是他一生的骄傲。1964年《闪闪的红星》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广泛好评,累计印数高达数百万册。1974年由该作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更是被评为红色经典少儿电影,成为一代代人的永久回忆。


王家福(1931-2019)
2019年7月13日,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家福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王家福,1931年2月出生,四川省南充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59年6月,王家福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
王家福长期从事民商法、经济法、人权法研究,在法学诸多学科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引导性的卓越贡献,为我国法治进步和法学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学界和社会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率先倡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倡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倡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念。王家福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参与民法通则、公司法、物权法等多部重要民商事法律的立法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学术支持作用。2012年9月,获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2018年12月18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余敦康(1930-2019)
2019年7月14日,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余敦康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89岁。
余敦康生于1930年5月,湖北汉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调入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1989年返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至退休,1993年起至2002年,历任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余敦康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研究,对儒、释、道三家均建树卓著,代表作有《何晏王弼玄学新探》《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魏晋玄学史》《中国哲学发展史》(合著)、《中国哲学论集》《易学今昔》《周易管理学》等。他的易学研究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国内外学者推重。



苏叔阳(1938-2019)
2019年7月16日,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因病在京离世,享年81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