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治疗某些癌症亚型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治疗耐药性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理解和克服这些耐药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ADC的疗效至关重要。
靶抗原丧失或下调:
• 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减少靶抗原的表达来逃避ADC的攻击。例如,在乳腺癌中,一些HER2阳性的肿瘤可能通过减少HER2的表达来发展对HER2靶向ADC的耐药性。
• 这种抗原表达的下调可能由基因突变或转录调控机制引起。
ADC代谢和清除机制:
• ADC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清除机制可能影响其有效性和毒性。连接子的稳定性和药物-抗体比率(DAR)可能会影响ADC的疗效和耐药性发展。
• 非特异性连接到抗体的载荷可能导致在体内过早释放,从而增加脱靶毒性并降低疗效。
• 某些酶如葡糖醛酸转移酶(UGT)可能在ADC的代谢和清除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些酶的上调或变异可能影响ADC的稳定性和疗效。
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 肿瘤微环境中的因素如低pH、蛋白酶活性等,可能影响ADC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性。肿瘤细胞周围的酸性环境可能加速某些ADC连接子的解离,导致药物提前释放,降低其有效性。
• 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上调可能导致ADC在到达目标细胞前被分解。
药物外排泵:
• 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增加药物外排泵如P-糖蛋白(P-gp)的表达来发展对ADC的耐药性。这些外排泵可以将ADC或其活性代谢物从细胞内部泵出,从而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例如,MDR1抑制剂已被证明可以克服T-DM1的耐药性。
DNA损伤修复机制:
• 一些ADC的细胞毒性是通过引起DNA损伤来实现的。肿瘤细胞可能通过上调DNA修复基因如BRCA1和BRCA2来增强对这种损伤的修复能力,从而发展耐药性。
自噬和细胞死亡途径:
•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降解过程,可能在ADC引起的细胞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 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增强自噬途径来降解ADC或其毒性代谢物,从而避免细胞死亡。
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
•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改变信号传导通路来逃避ADC的作用。例如,即使在ADC治疗的压力下,PI3K/AKT/mTOR通路的上调仍可能促进细胞存活和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