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音乐剧《刺猬》创排工作坊演员招募 ·  2 天前  
电影工厂  ·  尊重下我们的眼睛,别再审美降级了! ·  5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FUNPLUS2025届校园招聘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地市台的新闻人应扪心自问:我有多少“拳头产品”?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1-21 00:01

正文

文|何家迅 韩旭;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观众获取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谁的内容好就看谁的节目,应付官差、无视观众、精品意识不强将会失去市场。


地市台从业人员应有危机感,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通过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强化职业精神,推出品牌栏目,打造“拳头产品”,吸引观众“眼球”,赢得市场。


 一、谁在打造“拳头产品”


以笔者所在的某市级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为例,共有92人,其中广播18人、电视74人。


自2014年以来,广播新闻综合频率没有记者,广播新闻主要是转播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真正一线采访的记者共计41人,其中聘用的28人。


在这41人当中,有将近一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还有13人专业不对口,“精兵强将”基本上是在新闻中心。


以这样的人员结构、栏目设置,要想打造品牌栏目和“拳头产品”,确实需要新闻官深谋划、善调动,更需要记者勤学习、提素质

 

二、谁在窒息“拳头产品”


从地市台自身来讲,存在内设机构层叠、运营管理效率低下,人员岗位不清、人浮于事现象突出,缺乏科学合理机制、内生动力难以激活等不少弊病和弱点。


笔者所在的市级电视台自1998年以来就没有向社会上公开招聘过记者。进入电视台的记者,一部分是“近亲繁殖”,一部分是人情关系,还有一部分是“毛遂自荐”。


即使是公开竞聘上岗也是徒有虚名,人都是领导圈定的那些人,往往只是走过场而已。其结果是:台里弱的无法辞退,外边强的进不来


同时,地市台缺乏对记者队伍的有效监督和节目质量的考核,使不少记者安于现状,没有进取心。以这样的精神状态,谈何打造“拳头产品”?


对于打造“拳头产品”,好像对记者影响不大。其原因是,谁拉来广告、赞助谁获益,这与记者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有的栏目所做的节目,在定位时就迷失了方向,不顾及观众的需求,而记者也只是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12年前,尤其是时政新闻节目,如果做得不好,市领导是要问责的,并且问得还比较细,例如拍摄的角度、构图的美观、讲话要点的完整、新闻的时效性等。有的记者因某一点没做好,就曾受到扣奖金、待岗的处理。


地市台记者认为,只要领导满意,就万事大吉了,因为作为主流媒体的官方机构,不会垮掉,觉得自己属于事业单位编制,高枕无忧。


对于节目创新、“拳头产品”的打造,想得少、做得虚。尤其是会议报道太多,记者忙于应付,大话、套话连篇,管用的话少,挤压了当地观众最想了解的有效信息。这样就使得节目内容单一、空洞,没有感染力,逐渐失去了观众。

 

三、轻视“拳头产品”意味着什么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人们获取的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了。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城市,领导已很少对电视台“挑毛病”,以前是隔三差五地“挑刺”,而现在,好也不说、差也不讲。


2014年3月份,在一次采访中,笔者很真诚地问一位市委常委级领导“是否看电视台的节目”,他毫不犹豫地说:“没新意,有什么看头?”作为电视人,笔者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地市台常年缺乏对从业人员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新闻敏感性不强,“剜到篮里都是菜”,无视观众需求,新闻“含金量”不高。由于没有竞争意识,各频率频道栏目的采编人员合作联动意识缺乏,各节目就显得支离破碎


再加上有些栏目采制的节目俗套无创意,节目制作粗糙、质量低下,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难以抵抗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蚕食。其实,我们生产的节目大多是“废品”。


2016年以来,笔者所在的市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形势非常艰难:创收持续下滑、“造血”功能严重萎缩、财政状况恶化。截至2016年12月底,职工收入与2015年相比,每月下降40%以上,仅新闻中心就有四人因工资待遇低而辞职。

 

四、地市台要为民发声,才能打造“拳头产品”


在被称为“中国新闻界的脊梁和良心”的穆青看来,“勿忘人民”是一种责任。


作为一名记者,要时刻牢记自己责任,要眼睛向下,多报道群众关心的扶贫攻坚、房屋拆迁、环保治理、社会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用平民的视角,盯住普通人身边寻常的变化,呈现民众的生活,摆脱空洞说教,使节目鲜活,富有说服力。


记者在工作中不能有任何懈怠,就要像蜜蜂那样勤奋的采集,酿出优质产品,及时奉献给观众。


而当前,播发的新闻很多,但真正能传得开、记得住、叫得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新闻舆论领域同样需要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在“一部手机握在手,天下新闻全都有”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把观众吸引到电视前,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摸清观众的关注点,常思百姓之疾苦,反映民声,用扎实的内容吸引观众。


能够吸引观众的新闻报道,关键在于记者采访的新闻事件能否触及人们的心灵。记者通过现场采访获取第一手材料,同时通过对新闻背景的介绍,并对新闻事件有独到的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让观众看后觉得很过瘾。


面对众多的信息,占有信息并不重要,如何筛选、加工信息才是重点。也就是说,“含金量”很高的新闻报道才是地市台的“拳头产品”

     

五、打造品牌栏目,推出“拳头产品”


当前,传媒生态和传媒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怀抱着各种目的的传播者,煞费苦心想办法争夺“眼球”。


在这样的舆论“江湖”中,地市台完全可以借助自身成熟的采编队伍和强大的生产能力,追踪热点新闻、关注新时代的变迁,用精致的报道应对网络上的粗糙信息,从内容入手,吸引观众。


要想办火栏目,必须借助品牌经营的知识和力量。如果把品牌栏目的节目当作产品的话,打造“拳头产品”是必须的。只有实现产品向品牌的过渡,才能使栏目脱颖而出。


品牌栏目如何经营,这是每一个栏目制片人必须思考的首要课题。


1.品牌栏目定位要有鲜明的个性


栏目的品牌定位就是栏目的灵魂,它是一个栏目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2.品牌栏目应有灵活的机制


灵活的机制是指管节目的人要为每一个记者打造各尽所能的舞台,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让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


栏目负责人在审节目的时候,是能够看出记者是否动脑子和辛苦程度的,所以,一定要有按劳取酬、公平竞争的机制,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要有量化指标和实绩考核,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品牌栏目记者与其他栏目记者相比,要辛苦得多。要到生活的大海中抓“活鱼”,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绞尽脑汁自己克服,很少有被采访单位车接车送、前呼后拥的场面,更不会在酒桌上抓“活鱼”。


有时遇到政策性很强、敏感性很高的事件以及突发性事件,记者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还冒着谩骂、恐吓、威胁、殴打的风险,其艰险程度很大。


如果考核机制还停留在“干活多少,大差不差”的粗放型阶段,每年的评优奖先、晋升提拔还是造表打勾,而且频率频道和各部室混编一表一起打勾,好多人对表上的名字都不熟悉,竟然要他给人家投票评价,这就是十足的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这怎么能真正调动埋头干活的人的积极性呢?


这就需要研究出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办法,建立灵活的机制,让那些投机取巧、“混事”的人没有市场;而对于那些热爱新闻事业,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奖赏。


尤其要打破常规,对于成绩特别突出的,应破格提拔或重赏,这是“风向标”,更能激发大家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名记者、名主持人脱颖而出。


可以说,机制灵活出人才、出精兵强将、出埋头苦干的人,出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人。品牌栏目有这样的人,何愁不出“拳头产品”呢?


3.品牌栏目应有敬业的记者


品牌栏目记者除了必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外,更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有激情和使不完的力量,就能在工作中出成绩。


新闻前辈范长江曾说过,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民呼有所应、民难有所助、民忧有所虑、民求有所为,最能体现记者爱岗敬业的精神。


正如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米兰所说:“质量是保证品牌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和品牌运营的核心所在,稳定的优质产品是品牌形象的重要来源。”


同样,优质的新闻产品离不开敬业记者的打磨。敬业记者的出色表现,就会在观众心目中形成名记者。很多观众在选择某个栏目时,很大程度上是冲着某个记者。


因此,培养和造就名记者,让名记者成为栏目的品牌,是管节目的人最应着力思考的问题和亟待要做的事情。


4.品牌栏目应起用记者型主持人


有价值的内容,未必人人愿听愿看。孔子怀揣一肚子大学问,周游列国十数载,却几乎无人理睬。


这说明不但要“货”好,还要会“吆喝”,才能真正使“拳头产品”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品牌栏目的主持人以口语化、生活化、趣味化、个性化的语言将“好货”诠释好。


笔者建议采取采编播一条龙的方式做节目,大胆尝试由记者担当主持人。这是因为记者参与了一些重大事件采访的全过程,尤其是党委政府和群众最为敏感的话题,他心里非常清楚哪些话需要说得重、哪些话需要说得轻,将不同内容的事采取不同的语调和面部表情,甚至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肢体语言来展示。


这样富于变化、调动情绪的表达方式,既能把真情融入到内容之中,又能把问题说得清、讲到位、讲到点子上。

 

任何事业的兴旺发达,无不与其“独到之处”有关。地市台的新闻人应扪心自问:我有多少“拳头产品”?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这就需要记者挖潜力、补“短板”,提高精准发力的能耐,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采写出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力作,着力锻造“拳头产品”,给观众以振奋和“营养”,赢得观众的青睐。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