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兴资本
华兴资本公众平台,聚焦新经济,发布官方新闻,分享独家视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ane的小K屋  ·  资本家最喜欢的15个“经济学武器库”! ·  19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男子花300块怒砸豪车!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华兴资本

专访程维:很庆幸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一切都是刚刚好 | 华兴的朋友们

华兴资本  · 公众号  ·  · 2017-09-28 17:52

正文


作为一家超级企业的掌舵人,他的年龄颇为引人注目——生于1983年,仅仅34岁。这意味着他在21世纪初才开始自己的职场经历,而即便到了2050年,程维也不过67岁,以企业家的标准来说尚属壮年。对他而言,21世纪中期乃至后半期的未来,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人生必须面对的现实世界。


滴滴是华兴的老朋友了,从滴滴C轮融资、滴滴快的合并、滴滴快的30亿美元融资、滴滴出行45亿美元股权融资,华兴都参与其中,并见证其发展壮大。和滴滴出行一样,华兴服务的众多客户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新经济领域最活跃的力量,我们深刻地感受着这些力量,也很想把它们分享给你。



采写|马平

编辑 | 关文平

来源 | 观察者网(ID:guanchacn)



近日,观察者网专访了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程维回忆自己经历时表示:“我相信自己坚持的事情代表未来,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现在,滴滴掌握着数百亿计的资金,以及来自数亿用户的海量出行数据,程维的想法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世界的交通模式。如果你希望看到未来30年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面貌,本文将是一篇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采访中,这位80后企业家指出了当前中国城市化的问题——人类用最“奢侈”的方式浪费道路和停车位——为了在5%的时间内使用汽车,广告商说服用户购买汽车的产权,100%的拥有它。同时城市为95%闲置的汽车修建了大量停车场。


在程维看来,未来共享汽车的智能化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未来购买一辆私家车,将会像“买一匹马上下班”一样奇特而奢侈。 人和车最优匹配,车和路最优匹配,红绿灯智能控制,路网可改变,视野之外的障碍物在几公里外就会被考虑到汽车航线之内,实现更安全的自动驾驶……这一切并不遥远,都是十几年后的“短未来”。


对于30年后的交通,程维严肃地设想,市内交通终究将交给无人驾驶的飞行器,以三维交通解决三维城市的问题。长距离交通将由三倍音速高铁和飞机承担,中国大城市之间的时间差单位将从“小时”变成“分钟”。考虑到过去30年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科幻式的未来似乎并不遥远。


滴滴的未来通往科幻时代,另一端则扎根于现实的中国社会。 程维在访谈中还提到了出租车-网约车融合、交易平台合理定价,以及把滴滴在中国的运营经验推广到全球的计划等等。






下面为观察者网对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的访谈全文:


马平: 我注意到您在知乎也有账号。在采访之前,我在知乎等网络社区浏览了大量滴滴和您的相关内容,接下来的这些问题很多来自普通网民,我和他们都希望从您这里看到未来世界的一部分轮廓。


您作为一位80后,现在掌舵国内最大的智能交通企业,人生路上一定有一些需要做出重大选择的关键点。比如说错过了某个点,或是在某个时间做了其他选择,这条路就完全不一样了。您在哪些关键点上做出了哪些正确选择,可以让更年轻的一代人借鉴一下吗?


程维: 我在江西的一个小镇长大,读大学之前没有离开小镇,第一个重要的决定可能是坚持去北京上大学。出生在哪儿不决定什么,但奋斗在一线城市很重要。


马平: 您当时想去北京的模糊感觉,是因为向往发达大城市,还是很明确地要去北京?


程维: 就是北京,北京是世界中心。创业多年以后,我们去全世界投资,才慢慢理解“世界”的概念。“世”是时间,一世一世向前,“界”是空间,中心不断在移转,时间和空间都是很关键的要素。


先说时间,过去2000年,大多人一生之中很难碰到大的技术革命。大的技术革命提供用新技术、新模式解决问题的机会,然后才有批量创新和产业变革。没有产业变革,年轻企业很难有机会。


今天最大的银行、最大的零售商、最大的车企、最大的快消企业都是百年左右的欧美跨国公司,原因正是1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和全球化进程。世界的大背景孕育了他们。这样的格局,如果不是赶上正确的时间,怎么努力也很难改变。


然后,互联网出现了,格局开始重构。


再说空间。 如果不是生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或者欧洲,印度东南亚,我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参与互联网创业。而即便生在中国,如果不是在北京,不是在中关村,创业的成功率会低不少。 这就是中国传统上“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也很重要。我在阿里工作了八年,对这段经历我很感恩。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干什么。直到有一天,我问自己,这一生如果一定要选一个行业,那我希望是什么?答案是互联网,男怕选错行啊。


当时我上网查了阿里巴巴的地址,直接上门求职。我们(阿里巴巴)最早的市场在外贸b2b,客户经常会问阿里巴巴是不是卖烤肉的(笑),0到1破冰的过程总是最艰辛,也是最难忘。


然后我亲眼看到了互联网大背景下,阿里改变了外贸和零售,接下来是金融。随着业务的拓展,我意识到,互联网会改变所有行业,推动时代向前。


最后,也要相信自己的无限可能性。周星驰一句话很打动我,你不行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滴滴没有背景,80万人民币创业,一路九死一生,但我始终没有选择放弃。


马平: 除了互联网之外,您认为这个时代还有哪些无可替代的力量会改变世界?您刚才提到互联网作为一个底层技术颠覆所有行业,能给年轻人提供创业的机会。基于您的创业经历,您觉得这个时代还有什么其他关键点应该抓住?


程维 :创业的背后是创造用户价值,科技进步的应用会在每个领域创造天文数字的用户价值。过去两千年大多数时间是农业时代,科技和社会变化很慢。按过去一个人平均寿命50-70年算,几乎碰不到一次技术的突破,当然不会有大的创业浪潮。


历史上没有什么事件能够和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相提并论,所以这两个时代会有批量的创新、创业。就当代而言,没有什么东西的冲击力能跟互联网比较,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下半场,再未来或许是生命科学和太空时代。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通过连接提高效率,创造价值,并合理分配给产业链。人和商品的连接是淘宝,人和信息连接是百度,人和人连接是腾讯,人和车连接……我希望由滴滴来代表。连接构建了平台,然后会在平台上沉淀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基于数据进一步极大的提升效率。所以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的下半场。


滴滴很幸运,赶上了上半场构建互联网平台的末班车,在这场创业潮的下半场,我希望打造超级交通AI,向人工智能公司演变。


马平: 您是一个80后,在一个大创业时代成功。在您的年龄段之前10年、之后10年,中国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大企业和企业家。现在网络文化很流行一个“穿越”的概念。


刚才您提到,“世界”这个概念既意味着时间也意味着空间。如果让您重新选择一次出生的时间,比如往前10年变成一个70后,早点把握时代机会;或是晚一点,变成90后乃至00后,迎接到更多的机会。您会怎么选?


程维: 当前这个时代一切都是刚刚好。 如果非选不可的话,我可能会选择200年前的欧州工业革命或者500年前大航海时代,那也是两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但是,工业时代的物流成本高,创业机会是分散的,很难出现大型平台企业。互联网把全球连成一张网,全国、全球变成一个统一大市场,有眼光的人能同时抓住全世界的机会。所以还是当代更伟大,我不会穿越。




马平: 刚才我看到四楼有一个企业内部图书馆。您最近在读哪些书?


程维: 最喜欢军事、历史书,最近看很多物理书。


马平: 具体说说?


程维: 最近在看《历史的教训》,也看了很多二战、海湾战争、现代战争的资料。这几年的(打车)补贴大战很像一战的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太残酷了,于是二战孕育了闪电战。战争理论升级带动武器和战术升级,最后我们看到了海湾战的立体信息战,航母平台+特种部队,战争不断在衍化,寻找最低成本的胜利方式。滴滴面临的竞争不比战争小,容错率更低,我要到战史中寻找经验教训。


物理方面,相比宇宙,企业和社会都是简单系统。最近李善友教授新的理论很有意思,工业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建立在牛顿经典物理学上。如果把自然人比喻为原子,市场看不见的手看成万有引力,供需就是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


李教授认为信息时代对应更类似于量子力学,传统理论开始失效,开始强调混沌和失控,很有意思。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在进化、强大和系统不完备间寻找平衡。


我也在看一些哲学相关内容。 商道是世界大道的一部分。任何企业,如果想做得很大,根必须很深,必须在本质上符合底层规律。 (日本)京瓷讲“敬天爱人”,敬天就是学习和尊重规律。


伊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也是一个道理。他们都赋予自己伟大的使命,以及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尊重规律,适应环境,迎合趋势,这使他们走得比别人更远。


我带高管团队去了日本、硅谷,去过古田,就是想看看不同时代伟大的团队,成功背后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思想。


马平: 这些书,您会推荐给孩子或者弟弟妹妹看吗?


程维: 我的孩子太小,现在推荐不了,那本《历史的教训》昨天被同事借走了。


马平: 说到您的朋友,您会不会和他们一起玩电子游戏?


程维 :会,我玩王者荣耀。(笑)其实我游戏玩得挺好的。周末同事会去我家里面打街霸,打实况(足球)。最近玩王者荣耀,我想知道它为什么如此成功,也因为有一些朋友一直在给我推荐。


马平: 从游戏种类看,您也是资深玩家了。刚才上楼,我看墙上的海报,滴滴内部还有王者荣耀的比赛,您如何解释这一款游戏的成功?


程维: 王者荣耀太成功,我们主要是学习它。


首先,按俞军(百度贴吧的设计者,现加盟滴滴)的理论,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王者荣耀的入手门槛很低,覆盖了很多非典型用户。市面上本来已有类似游戏,腾讯把它适配到手机上,做了极致的简化,做到了最低的产品门槛,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其次,王者荣耀背后的运营体系沉淀了腾讯多年经验,几乎是目前的极致水平(包括非游戏平台)。包括了等级、组队、商业化、任务等等子系统。抽象出来看设计逻辑都很完备,数据驱动很科学。值得借鉴。


另外,腾讯强大的渠道能力也是关键要素。王者荣耀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肯定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才能这么成功。




马平: 您刚才说自己是80年代小镇走出来的,我跟您是同龄人,也在县城读中学,到一线城市读大学。现在我回望过去的30年,觉得中国社会的变化天翻地覆,甚至超越了我那时读过的科幻小说。


现在滴滴汇集了来自全国的用户数据,昨晚我在展示室也看到了实时显示的北京交通热力图,这些数据最终都会进入滴滴研究院。有时候你们的研究院会发布一些数据,比如说从交通大数据角度看各个城市的商圈,我觉得很有意思。您认为滴滴研究院的哪些数据最能反映时代的高速进步?如果全部的数据给到10年、20年前的您自己来看,哪些数据最能颠覆(当时)您的世界观?


程维: 我们每天处理200T数据,每匹配一个订单,都要进行超过576亿次运算,做天量路径规划。这个数据本身就是最惊人的东西。


我们的梦想是让出行更美好。梦想的第一步是构建一站式出行平台,连接所有交通工具。平台背后的核心是一个基于交通数据的人工智能大脑,我们叫它“滴滴大脑”。它在实时地学习这个城市里面每一个人出行的规律,实时了解交通工具和道路情况,从而整体地帮助全社会优化交通效率,也尽可能满足个人体验。


比如说整个(北京)回龙观住了几十万人,可能每天早上10%是去中关村上班,10%是去国贸的,80%人集中要去几个大商业区。每个方向都有几万人,两小时内都要出发。这些交通需求都可以通过学习找出规律。


现在大家往往是自己选择交通工具——包括自驾,对实时情况和全局并不了解,效率低、时间不可控、还容易挤在一起谁也走不了。 “滴滴大脑”通过深度学习,目标是未来给全社会做出最优安排,比如说统筹推荐公交、拼车、叫车、自行车等服务,尽量错峰运行,尽量拼车共享出行,尽量让司机错开拥堵路段。只要能提高20%的效率,这就是了不得的效率提升。


人、车、路,三者之间在特定时间段的供需差距很大,这是交通问题的根源,智能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化解这个矛盾。但是,解决人和车的供需问题,对实时性要求很高,对运算速度和能力挑战很大,每过2秒,车和路况都会变化,必须实时收集数据并演算。


其次要考虑全局最优匹配,不仅是这个时间切片的最优,还要考虑这轮匹配对未来30分钟车辆分布的影响,还要考虑司机的服务和安全——你应该知道滴滴在给司机的服务打分,但可能不知道我们还要实时监测每辆车的安全分,监控急刹车拐弯疲劳驾驶等行为,目标是降低事故率。今年滴滴平台控制的车辆事故率会比线下出租车降低40%。


所以我希望滴滴平台能真正用好滴滴“大脑”。 本质上我们是一个大数据公司,一个人工智能公司。 我们在公司很小的时候就成立了滴滴研究院,设于美国硅谷的研究院也成立一周年了。滴滴发现的中国交通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希望可以邀请到最优秀的科学家加入我们一起解决难题。


马平: 所以您认为,滴滴的运算量是最难以想象的东西,相对过去的历史,是最值得一提的事情。


程维: 对,而且这些数据在未来有特别多的作用。


举一些例子,比如红绿灯,原来红绿灯的调度,要么就是30秒、50秒这种固定周期,要么就是靠地感线圈和摄像头,做不到基于大数据实时精确控制。现在每个路口都不断有滴滴的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驶过,我们基于这些数据,基本可以知道每个红绿灯路口从早到晚的流量情况,能够支持我们做合理的预测,帮交通部门调整红绿灯周期。这套系统已经在现实中应用了。


第一组大数据控制的红绿灯安装在在济南的经十路上,那条主干道原来很拥堵,我们的系统上线以后,很多路口的通过时间缩短了10%-20%。通过对一个区域内几十个红绿灯集中调度,拥堵又减少了20%-30%。在基建上没有任何额外的投入,仅仅是靠数据,我们就让现实交通效率提高了这么大的幅度,智慧交通有很大前景。


再比如说,如果今天你愿意用滴滴拼车,有60%的概率我们会帮你找到一个拼友。在北京,我们实测过,70%的订单都是可以拼在一起出行的。这能很大程度解决拥堵问题。


城市化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拥堵。因为现在城市里都是楼房,人类在三维空间生活工作,但是交通还得回到二维空间,车辆几乎都在地平面上运行。就算再加上地铁高架,也不过是多了一两个平面而已,依然是二维的。


当整个城市的人在某个时间点集中上班下班的时候,大家从三维的空间拥到二维的平面上,人和车的矛盾,车和路的矛盾就不可化解了。这是城镇化进程绕不过的障碍。限制买车、限制出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同时,我还看到另一组数据,路面资源那么紧张,但有很多车只坐了一个人,80%以上的汽车没有坐满座位。很多人的出行方向其实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需要大数据。需要在高峰期和拥堵路段大力推广拼车。


数据还带来了一些其他改变。比如说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去做了专车司机以后,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人还是同一个人,什么让他变好了呢?是因为我们可以记录司机每一次的行为,而服务会影响他接下来的收入。数据改变了激励模式。


今天我们在做交通安全预测模型。互联网让交通变得透明起来,每一个司机的每一个驾驶习惯都已经被沉淀成数据了,比如说他有多少比例是超速的,他急拐弯的频率如何,这些驾驶习惯会影响他未来的安全驾驶或者说出风险的概率,都被滴滴记录下来。


那些筛选出的有风险的司机,我们对他们做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泛泛地讲要注意安全。我们可以具体地提醒你在拐弯的时候不要太靠内侧,或者说你一定不能再超速了。


现在滴滴对驾驶员的工作时间有强制要求,如果你超过了一定时间,无论开滴滴的快车还是专车,是一定要强迫你下线的。这都是希望司机能够保证安全,不要疲劳驾驶。


在不同的国家,我们要考虑不同的安全问题。比如说中国更多是交通安全问题,在巴西我们更多地考虑躲开犯罪分子,这都需要大数据记录特征,识别用户和司机,预防风险。没有大数据,交通质量很难再进步了。


马平: 您刚才讲了滴滴智慧交通当前的状态。而据我了解,您现在资金和人才都很充裕,目标是重塑交通的未来。如果以10年、20年、30年为尺度,您能直观地描述一下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吗?刚才您说孩子还很小,等他长到您这个年龄,打开窗户,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程维: 30年后市区交通会突破到三维。汽车会飞起来,并建立一套全新的交通规则。这样的话交通资源会无数倍地增加,完全解决拥堵问题,城镇化会进一大步。


跨城交通会进化到3倍音速的超高速铁路,北京去上海十几分钟就到,这已经不是科幻世界里的东西了。Hyperloop正在阿布扎比到迪拜修建第一条3倍音速的高铁。它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个长列车,而是一个一个的小车厢。在环形车站里6个人或者10个人进入一个车厢,被加速到3倍音速驶入主线,很安全。超高速铁路和三维市内交通结合,世界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只看10年,有三个趋势:


第一个是汽车共享。 人类会逐步意识到:我要的是出行,而不是要一辆汽车。如果出行能够被稳定高效地解决,没有必要每个人拥有一辆车。实际上,个人汽车的使用率只有5%,为了5%的时间有车开,需要付出100%的成本拥有。


95%时间被闲置的汽车导致城市变成停车场,很多城市停车位比车卖的都贵,这样的城市不可能持续发展。而几百年汽车工业的惯性很大,广告商还在鼓励大家买更多的车。


过去20年,大城市的机动车每年增加20%,但道路的增加只有1%,供需这么大的差异,一定导致拥堵。所以要发展共享汽车,大家按需使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不必拥有。汽车白天在城市里面服务,晚上统一停到郊区去充电,城市里面大量的停车场可以变成绿地和学校。


在那些人口超密集、道路资源更紧张、公共交通相对更不发达的城市,共享汽车将更快变成现实,比如说中国的很多城市,比如说巴西。而日本和欧洲许多城市倒是会慢一些。


第二个大趋势是新能源,3-5年之内新能源汽车的综合使用数量会超过传统燃油汽车。 全世界都在制定计划,到十几、二十年后就不再允许销售燃油汽车、不允许再开传统燃油汽车。


过去我们在全世界开采石油煤炭,运输到各个地方,将来我们会建设几个超大的,基于风力或者太阳能的新能源发电中心,通过特高压网络给全球输送廉价能源,大多数地方不需要再建发电厂。


过去一两百年,对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的争夺塑造了当今世界和城市的形态,这会被新能源的世界规则所改变。全国100万座加油站,将来可能会变成30万座充电站。


第三个就是无人驾驶和智能时代。汽车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大规模应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人这种动物并不很适合开车,人类的可靠视距大概只有两三百米,但是激光雷达可以看到更远。人类只能看到前面180°的视角,看不到后面有车追尾,机器可以环顾360°。人类只能靠个体学习积累驾驶经验,用公里数换经验,但是机器可以100万辆车共享一个大脑,去学习沉淀经验。


人类开车走复杂路段,是靠自己的经验扭方向盘,但是机器可以学习舒马赫怎样精准过弯。人类操纵汽车是靠手感,是靠脚踩下去的感觉,机器人可以精确到毫米、微米,去控制机械。机器也不会疲劳驾驶、酒驾。


所以,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机器驾驶的综合安全性会比人类高一个量级。高一个数量级意味着什么呢?每年有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未来可能有27万人因为(机器的)安全驾驶而被拯救下来。


当然,机器人驾驶也会有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说很多新的伦理、交通规则。但是如果最终能够拯救27万人的生命,我觉得(转变)没什么可犹豫的。


无人驾驶是汽车的操作系统。从手机和pc的经验看,全世界最后只会留下两套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Linux;iOS、安卓。滴滴希望自己参与的操作系统能走到最后。




马平: 您提到汽车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AI机器人。您有没有考虑过由滴滴直接去改造汽车?眼下我们或许还不能一步跨越到真正的AI机器人,但滴滴有没有兴趣自己去造一辆明显超出现在汽车水平的车,或者说您希望刚看到一辆什么样的车?


程维: 滴滴希望寻求战略合作,一起设计第一代共享汽车。我希望叫它“D ONE”——这辆车从第一天起就是为共享而不是(拥有它的)消费者设计。让我们忘掉百公里加速数据吧,转而追求安全、舒适和运营效率。德国人发明汽车,美国福特T型车让汽车普及,我们也在努力,希望第一代大规模应用的共享汽车诞生在中国。


马平: 除了您刚才说的共享汽车,对路本身您有什么期待吗?滴滴是不是也会介入到路的修建甚至路的规划?


程维: 智慧交通是滴滴今年战略之一,希望将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我们已经在全国各地安装了100多块交通诱导屏,让司机了解实时的路况数据。


复杂一点的措施要控制交通设施本身,比如我们在设计新型潮汐车道,让车道根据车流量实时调整。双向4车道的马路,早高峰的时候这边3车道,那边1车道;晚高峰的时候反过来。


我们的第一条潮汐车道已经在济南上线了,红绿灯也是实时动态可调的。希望将来基础设施都能连接到线上,人、车、路都跟中央的大脑连接,统筹调度,提高效率。


马平: 最近的雄安新区规划,传出了很多新的规划思路,比如说房子只租不卖,不允许用杠杆炒房等等。滴滴研究院有没有考虑过自己从头到尾规划过一座城市?或者说,把一座城市交给滴滴研究院,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程维: 我们正在参与雄安新城的智能交通规划。希望实践很多新的理念,包括区域内无人驾驶应用;也希望实验新的产品,包括智能巴士。未来的公交车没有公交牌和固定路线,大数据系统根据需求情况,实时指定上车点和路线。


马平: 就是说没有固定的公交站概念,随时为某群人的出行而派一个小巴过去?


程维: 对。传统公交站还是人基于历史经验划定固定上车点,但实际上每天不同时段、不同地段,大家的出行需求是浮动变化的。应该根据实时需求让乘客更高效地上车下车。过去没有互联网,人很难跟车和平台建立连接,所以只能约好在公交站上车。未来应该实时动态规划。


马平: 在济南等城市滴滴已经介入到很底层的交通设施规划,但毕竟路上的车不全是滴滴的。滴滴有没有给其他企业一个开放的接口,让其他企业、个人的车加入你们的系统?


程维 :滴滴远远没有接管交通规划。我们希望政府部门提供一些数据和技术支持,管理本身还是政府部门在控制。滴滴也会坚持开放,也希望交通领域有非常开放的生态。


马平: 滴滴平台可以规划交通流,但终究不能无中生有,还是要靠价格来调节供需,尤其是高峰期人多车少。但是中国人对交通价格非常敏感,铁道部任何一次浮动火车票价来调节客流的尝试,都会引发重大的舆论风波。随着滴滴进入越来越多的交通市场,势必会把市场化原则引入更多的领域,您打算如何应对因此产生的舆论压力?


程维: 我们希望不断推出创新产品,让交通越来越便宜、舒适、便捷。我们在推广拼车,我们也在不断创新小巴等产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未来共享汽车和新能源也会很大程度降低使用成本。滴滴比任何人都希望降低出行成本。


但是定价机制是复杂的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今天滴滴不仅需要工程师,还需要很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我们在和很多大学、知名的教授合作。前段时间北大周其仁教授来滴滴,我们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经济学意义上,到底滴滴是一个平台还是一个企业?”


交易平台是不负责定价的,比如说淘宝。价格由平台买卖双方博弈得出。但如果是企业就应该定价。那滴滴到底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平台,有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觉得滴滴是一个平台,那我们就不应该定价,让用户跟司机去博弈。也有平台这样尝试过,有很多司机让你选,去问价格。另一种观点是说滴滴应该是一个企业,需要定价。


实践下来,滴滴是特殊场景下的平台,既是平台,又要定价。平台要实时根据供需给出价格,迅速成交,降低整个交易成本,而不能指望供需双方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完成价格博弈。 比如说告诉你附近有5辆车,每个车价格不同你去谈价,这并不高效,交易成本高。所以我们可能成了第一个直接负责定价的交易平台。


平台参与定价,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今年4月份决定,动调的收入(即溢价部分)100%给到司机,滴滴不赚1分钱。这样才能保证平台在司机乘客定价过程中的中立性、公正性。


另一方面,如果看过去20年,出行价格的增长显著低于CPI增长。这背后是司机群体的收入增长显著低于其他行业,司机从令人羡慕变成了社会的最底层。现在绝大多数的经济都是过剩经济,而交通是紧缺经济,很多时段和区域一车难求。但司机依然不是一个被向往的行业,短缺没有让司机职业受尊重和追捧。


这背后的深层问题是因为长期价格管制,过低的价格导致供应进一步不足,也影响了服务提升。


我们的使命之一是让司机受人尊敬,希望能提高司机合理的收入。如果供应稀缺,就很难谈服务,一个城市里面只有5家国营的食堂,就没法讲究服务质量,吃饱饭就不错了。只有允许涨价,吸引很多人愿意来开餐厅,市场竞争才会自然地制造比较好的服务。


今天上海司机最紧缺,直接导致了上海专车的服务相对而言比较差。跟社会发展相比,司机的收入总体上还是偏低,所以滴滴拿出大量的额外补贴,给这些服务好的司机。我们希望服务好的司机有更多的收入和尊严。


我自己去日本、欧洲,看到在当地很多地方还是要打电话叫车,在路边等车,互联网叫车服务没有中国发达,这让我很自豪。但是我看到人家的车开过来,日本司机笔直地站在车边等你,戴着白手套,非常职业地对你微笑,我就知道这里面有职业精神,有中国还不太多的职业精神。


过去的一两年时间,我们的专车——如果你坐过滴滴专车应该知道——没有做过一次充返活动,没有搞过一次大促销。整个行业,我们所有的友商都在充100返100,充50返50。而我们在想办法服务好司机,想办法让司机以这份工作为骄傲,让他找到职业精神、职业尊严,真诚的微笑,这样用户才会在出行中感受到愉悦。


衣食住行四方面,一开始都是解决基本的有无问题。但是,能吃饱之后,慢慢地我们都不愿意在家吃饭了,要去餐厅吃饭,因为环境让你觉得舒适惬意。有房子后,很多人周末甚至不在家里住,到酒店去,那个环境让你放松,产生度假的感觉。


但是有多少人愿意在车上度过一段时光呢?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车上这段时光总是让人焦虑烦闷。如果大家习惯了有好司机,好的服务让我们期待,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希望未来的出行也有高品质服务,让路上的时光一样惬意,值得期待。


所以,整体来说价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脱离服务质量谈价格没有意义。我们希望逐步地推动价格市场化,我们的价值观是开放透明的。滴滴愿意公开定价的机制,并把加价部分全部给到司机。


我们希望未来中国不仅在交通科技,在服务上也能领先全球。我们希望在中国提升司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同时要降低车和能源的成本,以及通过拼车降低用户的出行费用。




马平: 您之前说自己没有驾照。那么滴滴有没有自备车辆,就是公司内部的车队?


程维 :政府事务部有几辆车。除此之外,公司不备车,任何人出门都叫车。


马平: 您认为普通人的驾照还有多少年的“大用途”?什么时候我们将不在意一个普通员工是否会开车?您有没有劝说过其他公司放弃自己的车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