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4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全职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6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直播公会运营 ·  5 天前  
51HR派  ·  京东又开始当鲶鱼了...... ·  3 天前  
51HR派  ·  5勺辣椒油惊动110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你什么习惯,就什么命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8-13 17:58

正文

*贴片包含广告


作者 | 洱哆
来源 |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其中一位: “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却回答: “是在幼儿园。”

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回答,也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认同。

乔布斯说:“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养成习惯;在你生命的最后30年中,你的习惯决定了你。”

“人”字有两笔,一撇前半生,一捺后半生。

前半生如何耕耘,后半生如何收获。




已经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曾在一次公开课中表示:

“我的同学现在不是拄拐棍就是躺在床上了,我从年轻到现在一直坚持锻炼,有一个好身体非常重要。”

大学期间,钟南山曾被抽调到北京市体育集训队,备战首届全运会。

一年后,男子400米栏预选赛中,他打破了当时的全国纪录。

赛跑、卧推、挺举,他都取得过很好的成绩;游泳、足球、篮球,他都十分热爱也始终坚持。

长期的锻炼,让钟南山院士有更好的体力和更加清晰的头脑来面对高强度的工作。

尽管已是80多岁,但每次面对镜头,他总是精神矍铄、逻辑清晰 说话铿锵有力。


上半场拼智力,下半场拼体力。


好的锻炼习惯,能帮助我们游刃有余地面对生活。

作者竹西分享过一个故事。


她的同学张元,从小就有侏儒症。因此自卑、抑郁,不爱与人交往。

张元的父母发现后,便为他定制了特殊装备,带着他一起骑行、攀岩和爬山。


锻炼的过程中,张元经历了 很多趣事、拥有了不少见闻。


课余时间,张元便和同学们分享这些趣事和见闻,并且邀请朋友们一起去锻炼。


时间一长,大家开始喜欢上这个虽然矮小,但是快乐又有趣的男孩。


张元也因此逐渐开朗,开始正视和接纳自己。


甚至,可以在学校的舞台演讲,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作文。


长大后的张元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并且成为了一名心理医生,传递着温暖和能量。


村上春树说:“当受到别人的责难时,亦或觉得委屈时,我总比平日跑得更远些。”


运动,是治愈良药,是希望之岛,是能量之源。


多锻炼,拥有健 康的身心,奔向幸福远方。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开卷,也就是读书。开卷,究竟能收获什么呢?

汪曾祺先生曾在一篇小文里写到过阅读对自己的影响。


十二三岁时的暑假,读到《岭表录异》一书,看得津津有味。接着又找来《岭外代答》读。


从此他就对笔记、游记产生很大的兴趣。


这一类书中简练朴素而有情致的文字,对他的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产生了影响。


江南失陷后,他和家人避居乡下。


随身所带的书,除了数理化教科书外,只有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上海“野鸡书店”盗印的《沈从文选集》。


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这两本书。


也正是这两本书,指引他走上文学的道路,并成为终生的事业。


开卷,便是从字里行间,寻找人生的航向。


更是汲取力量、丰盈思想,助力我们乘风破浪。



叶嘉莹被称为“古典诗词第一人”。


她的一生历经苦难,90多岁高龄时,举手投足依旧优雅、从容、平和。


这一切,都源于她一生从未离开书本,一生始终热爱阅读。


叶嘉莹儿时临摹小楷字帖《长恨歌》,被诗中所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不久便熟读成诵。


也因此引发了对阅读诗歌的强烈兴趣。


18岁时,她考上大学,但母亲却被查出肿瘤。


在青春正盛的年纪,她经历着失去母亲、经历战火、家道变 迁的痛苦。

27岁,她随着丈夫到台湾定居,可丈夫突然被捕入狱。


她只能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在三所学校同时上课,艰难而勉强地维持着生活。


52岁,本以为生活归于平静,但却白发人送黑发人。


刚结婚两年多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发生车祸,不幸双双离世。


这些遭遇放在任何人的生活里,都是不小的打击。


然而,面对生活的考验,她靠着阅读、靠着诗词,抵挡岁月侵蚀,滋养丰盈人生。


很多事情就像石子,丢进小池塘,水花四溅,但投入大江海,悄无声息。


读书,是一个人从池塘变成大海的过程。


阅读之人,日渐圆融、愈发从容。





常言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1957年,杨绛接到任务——翻译《堂吉诃德》。


尽管在此之前,她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翻译经验,但这一次任务,依旧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因为在对比了多个法语、英语的译本后,她认为,用西班牙翻译原著才最为准确。


1961年,50岁的杨绛在学习了四年西班牙语后,终于开始了对《堂吉诃德》的翻译工作。


在后来的十年中,她经历着各种逆境,却始终坚持自律,保持学习、坚持翻译。


六十多岁的时候,她在干校被分配看菜园和扫厕所的工作。


面对如此窘境,她依旧坦然接受,并且每天抽出时间来学习西班牙语,翻译完了最后的八卷。


1978年,历经30年曲折的中文译本《堂吉诃德》终于出版。


后来还被邓爷爷作为国礼,赠送给了西班牙的重要人物。


面对热爱的翻译事业,杨绛严格自律、精益求精。


这份自律,成就了杨绛,也成就了堂吉诃德。


这份自律,抵挡了岁月漫长和生活波折。



明代大学士徐浦,有着独特的自律方法。


他的案头总是放着两个瓶子。


如果自己做了错事坏事、动了坏念,便丢一颗黑豆到黑豆瓶;如果做了好事善事、动了善念,便丢一颗黄豆到黄豆瓶。


黑豆多,黄豆少,他便自我反思,不断改进;


黄豆多,黑豆少,他便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再接再厉。


他终身严格自律,得以政治清廉、政绩突出,被誉为明朝贤相之一。


静坐多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


管好自己,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