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记忆承载3
记忆承载的第三个号,像说相声一样说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福州新闻网  ·  黄晓明现身福州! ·  昨天  
福州道运  ·  【福运榕城】2月14日起,这条公交线路开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记忆承载3

副总扮青蛙,总监当月嫂,这是全员覆没?

记忆承载3  · 公众号  ·  · 2024-09-10 11:43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凡人歌》中全员遭遇的职场和生活困境,包括开工作室的副总、全职太太转做月嫂、小舅子的生活困境和弟弟的焦虑问题。文章通过这些角色反映了不正确的消费观、身份落差以及难以接受身份转变的问题。同时,文章也提到了高端医疗和高端消费的重要性,强调了放下无谓定义和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凡人歌》全员覆没的背景

剧中的角色们在生活和职场中遇到各种困难,从昔日的荣光跌落到现在的不如意,反映出人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消费观念。

关键观点2: 剧中角色的困境与反思

那总夫妇及家人的消费观念和身份落差带来的困境。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需要关注时代变化和自身定位。

关键观点3: 高端医疗和高端消费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高端医疗和高端消费对于吸引存款和吸引海外盈余美元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解放思想、放下无谓定义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对工作的重新定义和思考

文章提出重新认识工作的观念,不要局限于白领头衔,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能力选择职业,挣到合理的报酬。

关键观点5: 金庸笔下人物性格与社会意义

通过提及金庸笔下的人物,文章指出过度纠结于世俗地位的人物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强调坦然面对现实的重要性。


正文

有读者大概是追剧了,留言说,《凡人歌》全员覆没。

是的,你说对了,确实如此。

剧中那个医美公司的副总那总,下岗后,和弟弟的女友合伙开了一间工作室,接点小生意。

就是去给人家做开幕仪式,婚丧嫁娶,门口扎气球,大热天扮青蛙,逗顾客合影。

那总的媳妇,辞职回家生二胎前的人力总监,昔日一身行头六万块的全职太太,不得已到老同学公司里打杂,搬箱子。

这样都在职场里混不下去,最后只能报名去做月嫂。 从一个家里请月嫂的,到自己去当月嫂,她家里昔日的月嫂都难以置信。

那总的小舅子,被嫌弃不挣钱,遭遇老婆劈腿,自己躲进了深山老林。给房东家的女儿辅导功课。

结果人家闺女问他,你学习那么好,是985的研究生,不也逃避大城市,来到我们这里么?

那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考出去?我就想继承我爸的小超市,不行么?

小舅子哑口无言。

那总的弟弟,唯一一个正能量的人物,北大的本科,清华的硕士,大厂年薪百万的信息安全组组长,33岁了,扛不住一波波小年轻涌入,竞争,加班太多,得了焦虑症。

眼睛看不清东西,耳朵听不见声音,病了。

再加上一开场,就扛不住开公司的压力,选择出家避世的那总的前老板。

基本上全员覆没。

所以你这种不正确的提问,让我怎么回答呢?

硬着头皮回答就是西汉桓宽的那句话: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局,不在力耕。

翻译过来就是,财富和命运与气数的关联度比你想象中,还要高。

命运就是你爸有没有钱,气数就是你生的是不是时候。

如果都没有,你就要反省反省了。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执念东奔西走,未必会有收获的。

那总这两口子,还是太会花钱了。

两口子都不是北京的土著,京城居,大不易。房贷都没还清,就开起了50万的宝马,就敢为公司垫资80万,老婆辞去月薪2万的工作当全职太太,家里每月还花8千请保姆,还买一堆的珠宝首饰衣服。

最关键的是,自己还没有工作上的危机感。

那总的弟弟也是的,我算他25岁研究生毕业,到33岁,就算连续拿了8年的年薪百万,到手也不可能有800万。

这样就敢在北京买四居室。

相亲遇白富美,人家花几万块吃顿饭,你气不过也花几万块吃顿饭。

那总的小舅子也是同理,你一个月就8000块,非要娶个金融女。

所以当你做出这些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你并没有考虑过时代和命运。

难道不是么?

嘴里的焦虑感都是假的,你到底怎么做,才是真的。

你一边职场焦虑,一边不计后果。哪个是真的你呢?表现出来的才是真的你。

一个人,如果你理解了时代的变化,你一定是顺毛捋,而不是逆市。

90年代末的下岗工人也难以接受私营企业。

觉得自己以前是铁饭碗,怎么能放下架子去私企打工呢?

多年以后,社会上80%的人都在私企打工,大家已经默认了,打工人,打工魂。

剧中的那总夫妻也是一样的。

那总觉得,自己以前是副总,他不想降级做部门经理,所以出来创业当老板。

可是当个小老板,什么都要自己做,要自己扎气球,要自己扮青蛙。

感觉特别没面子。

尤其他的媳妇,要去做月嫂,要给人家当保姆,他就更加无法接受。

实际上他媳妇去公司里打工做HR,月薪不过万,做行政,月薪甚至只有6500。

而她这种高学历的人,如果去做月嫂呢,月薪可以达到2万。

我们站在市场的角度讲,明显是做月嫂划算呀。

但人们的认知,是很难与市场接轨的,难以接受身份落差。

那总的弟弟也是如此,你是学霸是精英不假,但是你一个月,也就不到10万块。

这点钱,是不可能和那些富二代们比阔气的。

她们是水平不如你,但论烧钱,你把钱烧光了,对方也只是九牛一毛。

因为本质上讲,她是资产收入者,你是劳力收入者。她跟家躺十年,账户里源源不断,你病了,工作就没了呀。

如果我们理智一点,应该能够看到80%的存款在不到2%的人手里。

也就是,对于98%的人来说,研究怎么赚那2%的人的钱,才是你的生存之道,而不是一上来就指望着,自己变成那2%,甚至,在自己还没有变成那2%的时候,就像那总夫妻一样,学着人家的生活方式。

这两天,我们的高端医疗,私立医院,对外商独资放开了。

为什么?

因为我们想要把那2%的人的医疗消费,留在国内。

有些东西,你不提供,人家也会去海外消费,反正这钱都要赚,为啥不自己赚。

有些事儿咱不能干,泰国有芭堤雅,日本有东京银座,我们不可以有。

但有些事儿,咱们可以有。

高端医疗,可以有。

这番话,关于那些不违背公序良俗的高端消费,我说了快两年了,终于看见了曙光。

慢是慢了点,但总算来了。

随着美联储的降息,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把美元留在美国。利息降了,人家别的方面的力度,一定会加强。

那么同理,我们也一定要尽力把在海外盈余的那部分美元,吸引回来。

我们不能加息,我们还得降,那你说不开放高端消费,又有什么途径呢?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月嫂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

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我认为基于法律的框架内,一切都可以有,你要高端教育,高端医疗,高端服务,都可以有,应有尽有。

挣2%的人的钱,就是重中之重。

而对于98%的人,解放思想,放下很多无谓的定义,也是重中之重。

我说了快两年了,你去看看那些开微型挖掘机挖鱼池的,看看那些做铝合金门窗的,看看那些玻璃贴膜的,看看那些美缝打胶的,只要是自己接单上门服务,动辄月入几万。

难道只有白领才叫工作么?

90年代东北厂里月入200块,还动辄拖欠,南下私企马上月入1000,还不拖欠。

就这样,很多人不肯去。

这跟今天执着于白领的头衔有什么区别?

做行政月入6500,做金牌月嫂月入2万,算不清大小么?

难道后者的钱,买东西的时候,店家是不收还是怎么着?

有什么头衔不头衔的,那CEO不还是伺候客户的么?

你不爽月嫂这个称呼,自己印个名片呀,人类未来架构师,够不够拉风?

东方不败不就是个名字嘛,你喜欢你可以叫自己东西方不败。

我们那天聊到金庸笔下的人物,你去看看金庸写的那么多人物,凡是看不开的,像左冷禅,岳不群,康敏,李莫愁,都没有好下场。

有好下场的都是看得开的,像韦小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