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弟兄姊妹,我们今天会研读《诗篇》第
8
篇。我首先会读出经文
,然后带领你们作一个简单的祷告,预备我们的心去研读这一篇诗篇。请听我读出经文:
1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
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祢将祢的荣耀彰显于天。
2
祢因敌人的缘故,
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
建立了能力,
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
3
我观看祢指头所造的天,
并祢所陈设的月亮星宿,
4
便说:人算什么,祢竟顾念他!
世人算什么,祢竟眷顾他!
5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
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6~8
祢派他管理祢手所造的,
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
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
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
9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
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这是上帝的话语。
我们一起祷告。
亲爱的天父,求祢与我们同在。这一篇诗篇是祢奇妙无比和打动人心的话语,求祢帮助我们明白这篇经文,不只是认识它,而是从心里透彻地明白经文,以致经文能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生活和说话的方式,甚至我们整个人。奉耶稣的名祈求,阿们。
这篇诗篇是令人惊讶的。我们在前几次信息里一直查考《诗篇》,尽管《诗篇》很古老,但它仍然可以解决我们在
21
世纪中所面对的一些重大议题。现代生活的特点莫过于追寻身份和自尊。你在书店里所看到每本书的标题,你所观看的电视节目,你与同事一起午餐时所听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我必须找回自己。我必须找出我是谁。我必须学会喜欢自己。”从某个观点看,你必须明白这是现代社会一个重大问题。你能否想象在四百或五百年前,你若对你的朋友说“我不知道我是谁”,会引来什么反应吗?试想象在大约
1550
年,这样说会引来什么反应呢?“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必须找回自己。”你的朋友会说什么呢?他们会看着你,说:“你不知道你是谁吗?难道你没有名字吗?难道你没有家庭吗?难道你没有职业吗?难道你没有国家吗?难道你没有宗教信仰吗?”他们必定会这么说。
你知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没有提出这种问题呢?让我把原因告诉你。这不是因为个人身份的形成并没有出现。这是必须出现的。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是谁,并且感到身份自己是宝贵和有价值的。多年来,直到现代,身份的形成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不会再出现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拥有的不是职业,而是一连串的工作。我们拥有的不是家庭,而是一连串的生活安排。我们拥有的不是宗教,不是信仰,你知道你拥有的是什么吗?你拥有的是一系列的默想技巧,以及如何处理压力的讲座,还有你可以在书店买到教你如何克服罪疚感的小册子。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不是恒久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系列用完即弃的物品和状况。因此,我们的自身价值及身份不再自然地形成了。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寻找一个方法,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是谁。我不是说这是错的。我是说这常会发生,但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更能够掌管这件事。事实上,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是谁。每个朋友都正在这样做。你是怎么做的呢?我想提出现今的几个有关建立自我身份和自尊的主流理论。谈到这方面,我们是很实际的。
我们都很实际,但这种心态使我们在自尊这方面出差错。你看到有关自尊的书籍或文章都是很实际的,不会思想根本理论。例如,我刚拿起几本谈到自尊的杂志,它们做了一些调查,说:“减肥对你的自尊有帮助。赚得更多的钱对你的自尊也有帮助。”这些杂志列出各样建议。如果你想得到自尊,你就要减肥、换一些朋友、转换一下职业等等,但没有人问为什么。没有人问那个根本的理论是什么。没有人说:“为什么减肥会令你对自己的感觉更好呢?该是这样的吗?这是寻找自尊的方法吗?这重要吗?为什么呢?”没有人这样问。我们只知道统计数据显示出人们减肥后感觉如何。换句话说,我们很实际,只想知道什么方法有效。我们说:“打扮一下吧!这会令你对自己的感觉好一点。换一些朋友吧!减肥吧!”但没有人说:“为什么呢?有什么理论吗?”
我们必须明白有关建立自我身份的主流理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理论在今天的世界大行其道,除非你明白这些理论,并且加以分析,否则随便接受这些理论就像感染病毒一样。我所认识的人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这些理论的影响。人们不假思索就接受这些理论。除非你认识和明白这些理论,否则你就总是无法摆脱它们。如果你想摆脱这些理论,就必须理解它们。让我们将今天的信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这个世界所说的寻找自我身份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圣经所说的方法。
一、
这个世界所说的寻找自我身份的方法
1
、
“我获得什么,我就是什么人。”
我称这种方法为
1980
年代寻找身份的方法,或维多利亚式的的方法。这种方法说的是,最重要是使自己得到所需的东西。人人都希望得到一切。世上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有些人想得到金钱。有些人想得到赏识和地位,而不是金钱。有些人想得到别人的爱,而不是地位。但这一切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有一部美国电影《为爱还是为钱
/
For Love or Money
》,谈到这种寻找自我身份的方法。男主角认为“除非我赚到钱,否则我毫无价值。我一定要赚钱。”女主角却希望有一个男人爱她。她只想得到爱。在电影里,两个人互相嘲笑。女主角嘲笑男主角,因为男主角认为只有金钱才重要,而女主角所追求的是爱。男主角也嘲笑女主角,因为女主角只想得到一个男人来确认她的身份。他们互相嘲笑,但同一个寻求自我身份的理论在他们的心里运作着。他们都在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得到他们认为必须拥有的东西。他们没有贯彻一致的自我意识。他们正在做他们必须做的任何事情。他们放下自己的原则,只是为了得到他们的东西。他们心里想:“我获得什么,我就是什么人。我有什么成就,我就是什么人。我要努力工作。要爬到顶峰。”这种方法可行吗?不可行。大多数在工作中迷失了自己的人,都发觉他们失去了自己。这种方法不可行,因为如果你认为事业成就、浪漫爱情,或金钱和财产能赋予你身份,你就会发觉你里面没有了贯彻一致的自我。
“身份”这个词的意思是成为一致,在各种情况下都是一致。你如何知道自己是谁呢?毕竟,我在不同的情况是不同的:我在电话中与我的母亲谈话,听起来肯定不会像讲道时的那个人。因为我是牧师,也是儿子。那是两个不同的角色。你不会用同一个声调去说话的。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但有没有一个相同的核心理念呢?有没有一套承诺呢?我心里有没有一套核心价值观和目标,是无论我在讲道,还是跟母亲谈话时,都不会改变的呢?这就是身份。“身份”是:“有一些关于我的东西,永远都是一样的。”有一个贯彻一致的核心。如果你藉着金钱、爱情或你要得到的东西来建立自己的身份,你就没有贯彻一致的核心。你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你的身份,这意味着你没有相同的核心。你没有完整的自我。你出卖自己的灵魂。你失去了自己。
此外,如果你无法得到你的身份,你就会发觉根本没有“你”。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空白。你的生命若建基于别的东西,而不是建基于上帝,你会变得肤浅、虚假和空洞。这是不行的。第一种方法是“我拥有什么,我就是什么人。我获得什么,我就是什么人。我有什么成就,我就是什么人。我的工作是什么,我就是什么人。”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你会发觉,你只会失去自己。看看那些成功的家庭。当你看见那么多成功人士都有破碎的一面,你会感到惊讶。你进入那些成功的家庭中。你也会看到破碎的一面。你看到有人吸毒,有人酗酒,孩子们饮食失调。这是什么回事呢?正如德国伟大作家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所说:“我已经成为一位作家,但我没有成为一个人。”他的意思是:“我竭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我得到了成就,但结果我却从没有为自己得到一个自我。”第一种方法过于以外在和人为的方式去寻找身份。
2
、
“
我的感觉怎么样,我就是什么人。”
如果第一种方法是维多利亚式的方法,那么这种就是浪漫主义的方法。如果说第一种方法是
1980
年代的方法的话,那么这就是
1960
、
1970
年代的方法。“我的感觉怎么样,我就是什么人。”这个观点认为:“重要的不是努力工作和成就,而是与你最深刻的感受联系起来。”顺便一提,很多人从一个观点转到另一个观点。很多人在
1960
年代接受了第二个观点,后来他们又放弃了第二个观点,接受了第一个观点。有些人接受了第一个观点,但他们最终认为:“这是不可行的。我已经失去了自己。”他们通常在治疗之后接受了第二个观点。第二个观点说,明白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重要的。这个观点说:“我厌倦了各人想我做的事情。我厌倦了各人对我的期望。我必须成为我自己。我必须寻找自己的身份和最渴望的东西,并且忠于自己。”目标是把行动和感觉完全结合起来。
可是,这个观点有一个问题。这个观点在没有科学证据,甚至没有任何常识证据的支持下,作了重大的假设。这个观点假设在矛盾的感觉之下有一个基础,使你产生一致的、基本的、稳定的、不变的渴望。你可以说,你的意识层面中有变化不定和互相对立的感觉,在这些感觉之下有一套真实的感觉、真实的渴望;只要你能找出那是什么,并且忠于它们,你就有了一个身份。这言之有理吗?例如,有一个十七岁的男孩与他的母亲接受电视清谈节目访问,那个男孩想进行变性手术。他的母亲对此唯一的问题,也是观众对此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真是那个男孩想要的吗?毕竟,他还是非常年轻。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那个假设是,只要我们进入内心深处找出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要我们能找到那一套贯彻一致的渴望,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是谁。让我问你一个问题。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内心深处的感觉,比你所意识到的感觉,会少一点矛盾呢?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一套真正的感觉是统一和一致的呢?
看看你的感觉。你说:“我想有事业。我想有家庭。我想吃冰淇淋。我想身材窈窕。”那些都是互相矛盾的感觉。我们都想得到那些东西。我们都喜爱那些东西。你说:“但在我内心深处,我真正想要的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例如,我和不同的男男女女谈过,他们说:“我想有事业,但我也想有家庭。”好吧,那你最真实的感觉是什么呢?你最真实的渴望是什么呢?你归根究底是两样东西都想得到。那些东西都是你想拥有的。你是否要告诉我,如果你往内心深处推进,你最终会知道:“我应该摆脱我的家庭。我应该离婚,离开我的家人,因为我真正想要的,那真实的我,是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人”?还是你应该说:“我真正需要的是辞职,找一份薪金微薄的工作,因为我真正想要的是一个家”?难道你不明白那些东西都是你想拥有的,因为你想两样都得到,这有什么不对吗?
圣经说你有肉体与灵魂。你内心深处的感觉正在争战,就如意识层面的感觉在争战一样。那里没有一种渴望是贯彻一致的。有一本书这样说:如果你说“我要凭感觉去指引自己的生活。我要寻找我最深刻的感受”,你知不知道这情况像什么呢?就像开车时全程把脚同时踏在剎车器和加速器上,因为你的感觉只会把你撕开。你无法对自我有贯彻的观点,也无法对自我有一致的想法。你知不知道自我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有一个身份,有相同的核心。有一些关于我的东西是永远存在的。不管我的感觉如何改变,我一直都委身于那样东西。不管我的角色如何改变,那样东西总是在那里。你认为凭感觉可以找到它吗?这是愚蠢的想法。这是矛盾的想法。
我只想让你知道这个观点有什么不对。“我并不需要外在的证明,也不在乎其他人怎么想,我只是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这其实是一派胡言。有些人上电视,在清谈节目中说:“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其他人怎么想,我都会这样做。”啊,真的吗?那么他们在清谈节目里做什么呢?他们出席清谈节目,以致人们可以说:“真勇敢!真高尚!棒极了!我完全支持你。”他们千方百计在寻求人们的认同。事实上,上帝创造我们,不是叫我们能够肯定自己。我们无法肯定自己。我们不可以说:“人人都以为我疯了,但我知道自己是正常的。”这不是获得身份的方法。这是进入精神病院的方法。在精神病院里,很多人断定自己是世上唯一认可自己的感受、行为、态度和性格的人。
没有人可以肯定自己。除非在外面有人这样说:“我喜悦你。做得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否则没有人感到自己是好的。第一种观点过于着重外在的成就。第二种观点过于着重内在的感觉。第一种观点使人变得虚假。第二种观点使人变得肤浅。你若抱持第一种观点,你会为了从外面去获得一些东西而失去自己。你若抱持第二种观点,你会为了从内在感受贯撤始终而失去自己。两者都是不可行的。《诗篇》第
8
篇所说寻找自我的方法才是合乎圣经的,在我们讨论《诗篇》第
8
篇之前,我还要指出第三种观点。我会扼要地讲述一下。这是一个新的观点,但这是最贯彻一致的观点。正如我刚才所说,第一种观点说:“我获得什么,我就是什么人。”第二种观点说:“我的感觉怎么样,我就是什么人。”
3
、
“我说我是什么人
,
我就是什么人。
”
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观点。这是解构主义的观点。因此,这个观点既贯彻一致又非常可怕。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观点显出了其他两种观点在结构上的缺点。其他两种观点都假设:“如果你想相信上帝,这是好的,但对于一个贯彻一致的自我形象来说,上帝是可有可无的。”其他观点都说上帝是可有可无的。
而这个观点显得贯彻一致,它说:“如果你想相信上帝,那么就有一位上帝,但天上没有一位上帝是我们必须向祂顺服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贯彻一致的自我这个说法是愚蠢的。人能够发现自我这个说法也是愚蠢的。不要试图去发现自我。不要试图去寻找你自己。你创造你自己。身份是永远找不到的。身份只是建构出来的。你说自己是什么人,你就是什么人。”这种观点是著名法国哲学家尚保罗·沙特(
Jean-Paul Sartre
)提出的,现正大受欢迎。
这是一个变革。这指出第一种观点是压迫和世俗的。可是,这也指出第二种观点是天真和荒谬的。让我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种观点既贯彻一致又非常可怕。有一篇文章指出,同性恋自豪运动就是建基于第二种寻找自我的观点,那个观点说:“你若是同性恋者,这是因为你在你自己里面找到一些东西。你发现自己的真正身份,你必须服从你所发现的。你必须这样做。这是你的身份。你就是这样的,所以你必须服从。”你可以说,最初整个同性恋解放运动是建基于那一点的,但现今越来越多在同性恋运动里的人称这为双性
/
同性恋运动。在双性
/
同性恋运动里,很多人多年来都有人告诉他们:“如果你是同性恋者,你只可以做同性恋者。”后来他们发现他们是可以有异性恋的性生活的。所以他们说:“我以往是同性恋者。现在,我发现自己是双性恋者。”但他们对于必须服从某种自我和性欲这个概念提出质疑。这些人说:“若说我必须成为某种人,这是压制的行为。若说我必须发现某个自我,这是压制的行为。所有自我都是建构出来的。所有自我都是选择得来的。我说我是谁,我就是谁。”他们在个人生活中发现性欲和自我是可以塑造的。结果,在同性恋运动中,他们追随昔日的同性恋激进分子,说:“你不可以说有一个根本的自我是我们必须服从的。你不能这样说。这是压制的行为。这使人失去人性。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一定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没有一个根本的自我是你必须服从的。”
这个观点主导了西方大城市的艺术领域。很多艺术作品对自我身份猛烈攻击,并且说:“你可以也必会成为你所选择要成为的人。努力工作或寻找自己的真正感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由。一个真正的人选择成为他要成为的人,只要你说你是什么人,你就是什么人。”这个观点存在一个重大问题。这个观点是一致的,几乎推翻了另外两个观点。在理性上,那两个观点毫无防御之力,因为如果没有上帝,如果没有永恒的世界,如果在你里面没有一个本质,如果没有规律是我们必须服从的,一切都是偶然,我们可以为所欲为。问题是你无法这样生活。你不可能以一种毫无矛盾的方式去生活。
让我给你一个好例子。抱持这种解构主义观点的人说:“告诉人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去生活,是压制的行为。”等一等。怎样才是压制呢?例如,凯勒牧师说:“不可奸淫”,这是压制。这怎么会变成压制呢?这就是我。我用我的自由去选择这么说。我喜欢压制人。我喜欢践踏人。我喜欢使别人感到内疚。根据那些人的观点,他们没有权力去说你所做的事是错的。那就是说有一些本质存在,有一些真理是我们必须降服的,但这个观点背后的理念就是没有这样的事情。因此,只要你说:“告诉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事,是压制的行为。”你的假面具就已经被拆穿了。你甚至不能用你自己一贯的方式去生活。如果你想了解这个观点,就要读一读《福柯的生死爱欲
/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这本传记。福柯是法国其中一位解构主义者。福柯是这种观点的主要拥护者。如果你阅读这本传记,你会看到这种观点使人变得残酷。没有伦理道德。没有界限。人不必忠于任何事物。人可以为所欲为。你预期这会使人变得残酷,而事实确实是这样。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有上帝,这是我们拥有的唯一观点。
二、圣经所说的寻找自我身份的方法
相反,圣经怎么说呢?你明白为什么我说不要单单看那些文章,还要注意那些理论吗?若有人对你说:“当你减肥后,你会更好看,而且你看起来会更像牙膏广告中的主角,你会有更高的自尊。”为什么呢?你按着一个理论而行。你说:“我外表的吸引力决定了我的自身价值。”这个概念好吗?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死胡同吗?或是你读另一些有关自尊的文章,说你要怎样做,要有一个彻底的改变等等……让我们看看那些理论,那些教人增强自尊的指引背后的理论是极之不足的。
其次,圣经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选择。圣经说自尊不是一个心理学议题。首先,它是一个神学议题,与心理学的理论无关。这关乎你敬拜和服侍什么。正如我们所读到,《诗篇》第
8
篇的基本真理,就是你越是看见和察觉上帝的荣耀与威严,你越会看见和察觉你自己个人的光荣和荣誉。上帝的荣耀,以及个人的光荣和荣誉是息息相关的。你越多地看到上帝的伟大,你就越多地看到人的伟大。反之,你越少地看到上帝的荣耀和威严,或是你不相信上帝的荣耀和威严存在,你就没有基础去相信人有光荣和荣誉。“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
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
人算什么,
祢
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
祢
竟眷顾他!
祢
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
让我来告诉你上帝的荣耀和人的光荣如何息息相关。让我们提出这个问题。让我们从理论上去看。正如《诗篇》第
8
篇所说,宇宙是由一位伟大而且威严的创造主所创造的呢,还是偶然产生的呢?如果宇宙是由一位伟大的创造主所创造,那么宇宙里的一切,包括你和我,就都是一件艺术品。如果宇宙是由一位创造主所创造的,我们就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对吗?我们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因为我们必须尊崇这位创造我们的伟大创造主。所以,这位创造主拥有我们,我们必须遵行祂的旨意。同时,我们知道我们是宝贵的,是以荣耀和尊贵为冠冕的,我们也知道我们是珍贵的艺术品。
宇宙要么是上帝所创造的,要么不是。诗人凝望浩瀚的诸天,说:“‘
我观看祢指头所造的天,并祢所陈设的月亮星宿
’,这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的;因此,我知道我是一件艺术品。”反之,如果宇宙不是上帝所创造的,当我们观看浩瀚的诸天,但看不到上帝创造了什么,没有创造主,一切都是出于偶然。若是这样,你和我就是一件废物。我们没有任何目的,我们都是出于偶然的,我们只是一堆分子碰巧以某种方式聚在一起。我们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价值。废物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可供使用、有设计,而且能满足一个目的的东西,才有价值。“根本没有所谓的‘目的’。”换句话说,正如第
3
节所说,如果你凝望诸天,并且说:“一切都是出于偶然。”若是这样,你就可以随意过你的生活。那样的话,后现代主义者是对的,没有贯彻一致的自我,没有本质,没有目的。所以,你可以自由地随你喜欢去生活,但你只是一件废物。你没有基础去说有一个自我,或说你是有价值的。你无法两者兼得。
但这正是现代人想要的东西,希望两者兼得。我读过一本很受欢迎的书,它不是什么巨著,是由两位精神病学家所写的,内容是关于共同的依赖。这是一本好书,以普罗大众为对象。两位作者在书中所做的,正是现代人想做的。但我告诉你,《诗篇》第
8
篇指出你不可以这样做。你不能够这样做。你这样做是自取灭亡。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说共同依赖的情况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感到羞愧。他们觉得自己不配。作者说,人们自觉不配,因为他们感到有一位上帝,而且有一个规律,但他们达不到标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说,在共同的依赖里,传统宗教是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应该决定自己想相信什么,不应受到传统宗教的压逼。人们应该决定自己想如何生活,决定自己的伦理道德价值。人们应该自己作出决定,随自己的心意去生活。这是书中第一部分的内容。作者在书中第二部分指出,人们仍坚信自己一文不值,是一件废物。突然,作者在第
53
页写道:“很多人不知道只因自己是有价值的,所以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们可能曾令人失望,但我们仍然是宝贵的,因为我们还活着,而且存留在世上。所以,我们本身,并且在我们里面,都是有价值的。”
等一等。你明白作者正在做什么吗?“我想以昔日的方式去生活,但后来我想转身说……”实在令人惊讶。作者以这个坐在那里的可怜人为例,那个人说:“我是一件毫无价值的废物。”作者说:“不,你错了。”作者把一个价值强加在了他之上。他们说:“你的信念是错的。你是宝贵的。你是美丽的。你是可爱的。你是有价值的。”作者从哪里得到这个想法呢?如果你否定有一个世人必须相信的上帝存在,你就没有依据说这样的话,也没有依据对别人穷追不舍,说他们的想法是错的。如果我们能以我们想用的方式去想象上帝,我们也能以我们想用的方式去想象人。如果你能随你的方式去生活,你就没有依据说这样的话:“我不觉得自己像垃圾”,或对待其他人像垃圾一般。你没有任何依据。
既然上帝是荣耀和威严的,上帝创造了诸天,那么,我就是一件以荣耀和尊贵为冠冕的艺术品。我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我不能再以我所渴想的旧方式去生活。如果上帝没有创造诸天,一切都是出于偶然,那么我就可以随己意去生活。我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我可以成为我渴望成为的人,也可以构想我渴望构想的事,但我没有基础去说我自己或其他人是有价值和宝贵的。然而,我们没有那个信念就无法活下去。我们极其需要相信这两位作者在那本讲述共同依赖的书中所说的话。我们极其渴望相信这样的事。然而有趣之处就在这里。那些否认圣经上有关上帝的观念的人,那些说他们可以按自己所渴想的旧方式去生活的人,仍是必须把真理和信心偷偷运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真理和信心只有那些相信《诗篇》第
8
篇所说有关上帝的事的人才拥有。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必须从基督信仰中提取信念。他们无法按着自己的观点去生活。
基督信仰给人一个完全不同的基础。它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基督信仰没有说:“因为你是有价值和宝贵的,所以你是有价值和宝贵的。”请留心地听着。圣经说:“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
”然后第
6
节说:“你
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
”这意味着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只有上帝才拥有。在《创世记》里,这称为上帝的形象。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造的。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有上帝的形象是指我们像上帝一样,有理性的一面,因此,我们需要,也渴求学习和认识事物。我们是为了得到知识而渴求知识。动物不会这样。我们有理性的一面,所以我们渴望去学习。第二,我们有自我意识的一面,所以我们渴望去爱和被爱。第三,我们有永恒的一面,所以我们渴求能延续下去。我们讨厌死亡的概念。我们想做一些重要和恒久的事情。我们像上帝一样,有永恒的一面。我们的脑海里存着永恒的概念。我们有不朽的灵魂。第四,我们有创造力的一面,这意味着我们渴求美丽的事物。在这一切事上,我们只是比天使微小一点。我们只是缺乏神性。我们在上帝之下,但高于一切受造之物。换句话说,上帝赐我们荣耀和尊贵为冠冕。人人都需要从心灵深处听这个信息。这是让人找到自我价值和贯彻一致的自我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