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左岸读书
致力于美好的阅读体验。
51好读  ›  专栏  ›  左岸读书

不分享,也没关系

左岸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3-27 16:27

正文

文/高乐可
队友给妹子在宜家买了一套玩沙小工具——一个蓝色的长方形篮子里放有一条绿色的小勺,四个红彤彤的圆形小碗,还有四顶黄色的“雪糕筒”,颜色饱满,小巧漂亮。有时小家伙拎着小篮子,像大人买菜回家似的,显得开心而庄重。

上周末,带妹子去蹭隔壁小区儿童乐园的沙池,玩沙工具可以派上用场了。我和她一块儿坐在沙面上,把所有工具一一铺展开。她学着我的动作,灵活地用勺子舀起沙子把容器们填满,然后又端起容器把沙子倒出来,如此往复,不亦乐乎。风有些大,一线流沙纷纷扬扬地随风起伏,她伸出手感受沙粒温柔的触感,就像在家时超级喜欢感受水流时一样。

在沙池的另一头,坐着一个小男孩,他也有很好的工具,一把亮黄色的大铲子,一把亮红色的大耙子。但人嘛,总是看着别人手里的才最香,大人小孩都一样。于是他看中了我们这边的一排玩具,哗啦一下冲了过来。

“一起玩!”小男孩一边说着,一边半拿半抢地将其中一个小碗拿了过去。妹子不肯,站起来伸手想要回来,但对方躲开了,又说道:“一起玩,一起玩!”虽然不到两岁的妹子还不会说话,但她似乎听懂了,停下动作看看我。我微笑看着她,不说话不干涉,让她自己决定。她想了想,用了一点儿时间允许了对方共享自己的玩具,转头继续玩自己的。

“嘿,真好,就这样和平共处下去吧!”我开心地想,毕竟大人在很多时候是害怕冲突的。我不擅长应对冲突,尤其是孩子之间,所以唯有寄希望于不要发生冲突。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的大脑——准确来说是 脑前额叶 ,主管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尚未成熟,所以暂时缺乏理性和同理心。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抢玩具”了,一个还不会分享,一个还不会礼貌地征求,便经常出现一个不给玩,一个玩(抢)得理所当然的画面。

此时,大人的说教对于幼龄孩子而言就是鸡同鸭讲,因为他们当前的大脑决定了根本就难以理解和共情,这又再次说明了人类幼崽成长的本质,不光是身体的成长;而大人要跳脱出很多习以为常的认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更不是一件易事。大人的确具备发达的同理心,但要把同理心用在孩子身上是非常不习惯的,甚至都很难有这个意识,而当下许多亲子间的冲突,根源也许就在于父母不会共情孩子,尽管在外时他们明明很会共情另一个成年人——这倒也很让人理解,毕竟,学会让一颗成熟的大脑主动“退”到稚嫩的、通透的、富有想象力的状态,多难……

所有想法穿脑而过的当儿,小男孩忽然又拿走了妹子那根绿色的勺子,带着碗一起跑得稍远去了。这下妹子真的不干了,腾地站起来追,追到跟前伸手去要。奈何小哥哥高一截呢,妹子够不着;接着小哥哥更是调皮地举过头顶,妹子就更拿不到了。

这种时候,大人总会下意识地(实际是窝囊)希望由对等的另一个大人来解决问题,比如他的爸妈。然而我四下望望,不见有谁像他家长的,好吧,只有我自己来交涉了。谁叫这是妹子的玩具呢,既然她不愿(也是不懂啦)分享,我得尊重她——对妹子说什么“给哥哥玩一会儿呗,大方一点儿,要会分享……”之类的话,我实在说不出口。

不信你听,耳边不经常是这句话么?某种意义上这只是一个大人做给另一个大人看的,为了面子,为了友好,但孩子却在奇怪:“分享?啥是分享?为啥一定要分享?我只知道这是我的玩具,我现在只想自己玩儿!”

于是我对小男孩说:“小哥哥,请还给妹妹好不?”他看看我却没任何行动。妹子继续想够玩具,稍微扒到了对方,小哥哥大声地说:“干嘛!我要玩!”

豁,这四岁的小男孩还挺坚持,有主见。“请你还给妹妹,”我重申,“这是她的玩具。”沙池边一位带娃的奶奶听到了,开始默默围观。

他竟然依旧不给,这让我感到有点意外。话语似乎很难说通,但又不好直接上手取。思考中我一回头,瞄到了他自己的那两把铲子和耙子,嘿,你不肯还回来,我们就也玩你的。便过去拿起铲子,也不问小主人了。

“小禾,来玩这个!你看,好大的一把。”我刚把铲子亮出来,妹子就被吸引回来了,恢复了认真玩沙的状态。谁知,小哥哥立马不乐意了——没想到反应来得这么快,但就要这效果。他奔过来,右手还拿着妹子的玩具,可能自觉有些不好意思,眼睁睁看着铲子被玩了一会儿,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一边夺一边说:“不是这样玩儿的,我教你。”于是铲子也到了他左手。

我笑了,真是个小聪明,这机智的理由!

但笑没阻止我的动作。我开始直接从他手上拿玩具了,边拿边说:“小哥哥,既然不想交换着玩儿,那我就把妹妹的玩具拿回去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