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12天前的9月17日,是阖家团圆的中秋节。
那一天,广州市番禺区奥园广场,发生一起悲惨案件:
女中学生美美,在这里跳楼自杀。
自杀10天后,美美写给妈妈的遗书,开始在网上流传。
遗书中,美美这样写道:
“妈妈,当你看到这张纸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妈妈对不起,女儿没能给您尽孝,女儿只是太累了,想睡一个觉……”
接下来的文字里,美美写到作业的繁重、学校的排名、家庭的债务、补课的疯狂、未来的迷茫、内心的无力……
“妈妈,要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对不起妈妈,都是我的错,我只能现在让你止损了……”
美美这封文笔略显稚嫩、内容疼痛扎心的遗书,在网上传开后,很多人看哭了:
也有不少大V,凭借遗书中的只言片语,网暴美美的妈妈:“是妈妈,害死了这个孩子。”
一,养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请问“消失的爸爸”去哪儿了?
把孩子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妈妈,就像把社会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女人,本质上是厌女,不是客观。
二,美美走之前给妈妈写遗书,恰恰证明她爱妈妈,妈妈也是她生前最放不下的人。
只是,这份脆弱的母女之情,最终没能留住美美,小女孩
被更强大更黑暗的能量,吞噬了
。
“妈妈,我不在的时候你要照顾好自己,手机不要看得太晚。”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美美是个
特别懂事的孩子
。
过分懂事,本质上是一种扼杀自我的讨好
——时时处处都考虑别人的孩子,才被赞听话懂事。
过分的讨好,本质上是一种阉割自我的压抑
——在“我不重要”的惯性认知里,自我贬损,自我攻击,自我惩罚。
自杀,不过是她(他)以献祭生命的方式,对自己进行的最后一场惩罚。
一个孩子上蹿下跳、左翻右跃、搞七搞八,犹如荒原撒欢的怪兽,也像没戴紧箍咒的孙悟空,是原始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生命力旺盛的孩子,学习不一定最优,但绝对不会抑郁。
反之,那些看起来乖巧、懂事、从不惹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越惩罚自己,她(他)内在的生命力越弱,直至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最后一点希望破灭。
当你夸你的孩子懂事时,请停下来观察一下,他(她)有没有一直讨好大人,过分委屈自己。
当你嫌弃你的孩子太调皮时,也请停下来看一看,她(他)是不是在通过向外攻击,博取大人关注,捍卫自己感受。
透过孩子表象的症候,看见孩子内在的需求,是养育的第一步。
“我见过您因身上的债务而烦躁,我也见过那些有钱人的夸张……”
“妈妈你经常说我用了你太多钱,要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通过遗书上的这些内容,我们能看出自杀前的美美,陷入了
极度愧疚
中。
还有社会贫富、教育内卷,带给她的落差,让她在不愿为难妈妈,也不想被人嘲讽中,决定杀掉自己。
愧疚感带来的羞耻感,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趋向
“死能量”
的。
因为羞耻感,无法轻易说出口,会被我们巧妙地藏起来,关到潜意识的阴影里。
当我们阴影里隐藏太多羞耻后,我们的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悲伤。
但我期待看到这篇文的父母们,能从这则悲剧中,体察自己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给孩子人为制造羞耻。
诸如此类,脱口而出的“毒话”,都会让孩子陷入
“我是个罪人”自罪感
。
会让孩子觉得她(他)是累赘、是废物、是包袱,没有自己父母会活得很好。
直至最后,走向“算了,我死了,爸妈就没有这么累了”的轻生。
没有100分的父母,但60分的父母也要好好学习的一课,是
不带羞耻的表达
:
“我刚才那么做,是因为我太看重自己的面子,不是你错了。”
“在你出生前,爸爸妈妈就活得不轻松,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一家人好好的,总会有办法。”
不带羞耻感的表达,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出心穷的诅咒,变得开阔,拥抱好运。
“三天中秋假,调休一天,光是书面作业就有14个,背书、实验放在一起,就有20个了。”
“大人都不情愿上班,但有工资,学生上学累死累活的只有中高考……”
美美遗书中这些充满无力感的表达,让我想起这样一个描述:
如果把我们的孩子,看成公司里的员工,你就会知道他们为什么想自杀。
每天五六点就要起来“上班”,上到下午七八点“下班”,回家还要带着任务“加班”三四个小时,到深夜十一二点。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周日,又被爸妈拎到另一个公司“做兼职”
(周末补习班)
。
熬到了寒暑假,又被爸妈找一个强化公司,继续“上班”
(假期预科班)
。
一个人要想在群体里活命,他得到的积极向上的反馈,和他遭受的消极无力的反馈的比,大致是17:6,约等于3:1。
当积极反馈为3,消极反馈为1时,一个人才有意愿在群体里活下去。
我们孩子在学校被肯定3次、被批评1 次,他才愿意待在学校里。
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匮乏肯定、鼓励和宽容的环境里,被老师批评、家长辱骂、同学嘲讽,从早累到晚。
美美的遗书,是对教育和内卷的控诉,也是对学校和家长的提醒:
我们所有大人正在联合起来,穷尽所有
“培养”一届最绝望的孩子
。
“说到底,还是现在小孩太矫情,大人好吃好喝供着,小孩说跳楼就跳楼。
我们那时候,父母不管我们,动不动还揍我们,我们不也活到现在吗?”
这样的人,我建议你好好读读心理学家陈默老师的
《中国的孩子早变了,老师和家长却执迷不悟》
。
“老师说‘先苦后甜,读书才有出息’,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妈妈我太累了!”
我们那代人,学习读书、努力高考,是为了改命,是有看见确定的未来——只要考上大学,真的就能找到工作,就能比父母活得更好。
“我苦读,中招,高招,大学,研究生,参加工作,出来也不就是这个鬼样子,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
这种无意义感,不是单靠大人的鸡血就能挽救的,它更需要全社会给孩子一个好的就业生存环境,让孩子们看到奋斗的意义。
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怕吃苦的,前提是他们要相信苦有所得,苦有所值。
“孩子太累了,早上5点多上学,晚上10来点才回来,吃饭只有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孩子累得两眼无神,无精打采。”
孩子喊累时,她会以“孩子病了”的理由,向老师请假,给孩子做好吃的,让孩子在家补觉。
孩子考试失利时,她愿意让孩子退回到婴儿状态,在她身边哭一会儿;
孩子崩溃绝望时,她愿意陪孩子一起哀悼丧失,在晦暗里待一会儿,然后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和孩子一起从问题里找方法,再出发……
“缺半天课,一次没考好,崩溃哭一场,这些放到人生长河里看,根本就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