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管理智慧
专注商业管理,每日发布管理、职场、互联网转型、社区实践方面的优秀文章,超过116万商业人士订阅。倾力打造的“千禾会”社区——汇聚国内数十位顶尖社区实践先行者,做你的社区实践伙伴,目前已正式上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插座APP  ·  李子柒,已归来! ·  昨天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招聘 | 北京证券交易所 ... ·  3 天前  
人力资源法律  ·  公司买了80万人身险却未买工伤险,结果又赔了 ... ·  3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起底“职业退货人”:薅运费险羊毛,危害电商生态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管理智慧

年轻人,到底该不该做自己擅长的事?

管理智慧  · 公众号  · 职场  · 2016-12-29 07:03

正文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人力资源心理学(id:HRxinli),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联系方式:合作请加微信 tracylty

精彩推荐:在公众号菜单回复关键词“案例、课程、历史、职场、演讲、经典、书单”,即可获得相应文章和推荐。


文 | 小红拖拉机

编辑 | 姚永丽 美编 | 李秋杰


导读:无论什么时候,做擅长的事都是个好的选择。擅长意味着个人动机、兴趣、能力与职位的匹配,因此更容易做出斐然的成绩,实现人生价值,所以人应该一直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起跑线焦虑:入行太早,懂得太少


多知友私信或值乎咨询我时,总会说到:

 

我想从事市场工作,而我老板非要我在销售岗位待满一年,我觉得自己看到了目标还要做些不相干的就是在浪费青春……or 我想从事人力资源专家(COE)工作,而老板非安排我在员工服务岗位(SSC),申请调岗没批,该不该辞职?

 

遇到这样的人我很纠结,一方面为他们这代人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动机和事业心、主动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而感到高兴;

 

另一方面,我感觉好像自己落伍了,所有人都那么急,只有我慢半拍,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吗?(不是那个一人我饮酒醉,求饶。)

 

貌似全世界都成了 A 型人格?而明明是 A 型人格的我,在你们面前显得这么 B,都快 2B 了。

 

注:A 型人格具有较高的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B 型人格者则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

 

整个社会陷入一种起跑线焦虑,一种“没时间解释了快上车!”的急躁缓缓弥漫。

 

刚毕业的孩子们啊,延迟退休后的你们职业生涯从 22 到 65 岁 +(甚至 70),也就是你还有小半个世纪的历程要奋斗,干嘛那么早冲刺?

 

人这一辈子活的是生活,不是事业。那些成就,压在不成熟的人身上,都是负担。

 

万众创业的时代,媒体上的软文汤香四溢……白手起家亿万富翁,商界奇少年身价亿万……新闻本来就好猎奇,结果有人胡说,还就有人胡听……

 

被这些媒体所环绕的你,因为易得性直觉(availability heuristic)一想到成功,就是大学刚毕业就身价千万,一个 PPT 种子轮融资千万……你只看到了创业成功,你哪知道中国每天多少家创业公司注销呢?

 

想一下,微博上除了文体界的当红小鲜肉啥的,有几个是在 30 之前成名的?越是大成就,恐怕来的越晚吧?你看看这两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和鲍勃迪伦。



 

不要怕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说输,你还是蝌蚪的时候就输了。

 

人更不应该过早为自己做好长远而细致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

1
你对自己认识太少


你所了解的技能,可能只是最浅显的冰山一角。

 

比如我在某卫视节目一求职节目做 HR 专家的时候,见到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希望在企业内找一个能跟唱歌相关的职业;

 

比如某个内蒙小伙子,从小爱做饭,希望到企业找一个跟美食相关的职位;

 

再比如一个会武术的小伙子,希望到企业找一个发挥一技之长的职位。

 

行政、厨师、保安?这就是你们看到的技能?

 

你就以为这些特长就是你将来所有的凭借?

 

当然,大学时有个同学非常爱组织活动,团支部活动委员,毕业时进入职业培训师行业,再过两年又回甲方踏踏实实做起了。

 

初入社会或者还没入社会的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总用形式逻辑(一种他们早已全然掌握的简单策略)去认识、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觉得自己会点这个就可以算职业优势了……

 

不该入行太早,是因你懂得太少。

2
社会发展的太快


咱不说《百鸟朝凤》响器班的唢呐艺人,就说说打字员。我初中时还能看到复印店有招打字员,现在别说打字了,语音识别率那么高了,输入法眼看就要取消了。银行柜员多好的职位,可 10 年后小柜员可能就没几个了,恐怕银行也虚拟了……




不要指望你的规划会在 5 年 10 年后还能派上用场,只有开发自己更内在的潜力才能永远不下岗。


初入职场:干点正经事


初入职场的阶段是职业的探索期,人们还在摸索着自己适合什么,这个时期要做两件事情:认识自己和融入世界。

1
发展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基础。相较于国外的学生,国内的学生简直一直生活在鸡笼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了。

 

同时国内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又过于流于形式,致使大学生即便工作了一两年,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适合这份工作。别人夸两句,就觉得能力爆棚,领导训两句,就恨不得无地自容。

 

职业发展是个匹配的过程,但是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才能、兴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缺乏深刻的理解。

 

这也难怪知乎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找小红拖拉机老师问:我做建筑、会计、柜员、销售、产品、老师……我对现在自己的工作状态非常不满意,我想成为一个 HR,请问应该怎么做?

 

你们以为 HR 是福利院还是大保健?什么干的不爽了就来干 HR?



 

一般来说,通过对职业分类的了解和对自我的测评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及适合的职位,但是心理测评很多情况下还是起到参考作用,需要个体结合生活的反馈,一点点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兴趣、擅长是什么,逐渐明朗起来自己的职业生涯。

 

同时,步入社会后的一些关键事件,比如找工作屡屡受挫、第一次被老板训 / 试用期未通过、第一次竞聘失败等等的经历也会更加有助于青年人以全新的、更为复杂和缜密、而不是那么僵化的方式思考现实世界。

 

他们不再单纯地运用形式逻辑于某一情境,而是运用更为广泛的后形式思维看待趋势和模式、个性与选择。

 

这也能够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环境,看待职业发展问题更加理智。

2
进入成人世界


在职业生涯的理论上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叫青年期(约 17-45 岁),这里面还有个重要的时期叫青年期早期(22-28)。这段时间青年人刚进入成人世界,面临两个可能互相矛盾的使命:

 

A.尝试不同角色(工作、人际关系),体验成人期,同时又要保留自由选择的权利;

 

B.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活结构。

 

有些青年人强调,这只是试探性的使命,不会真正形成对他人和组织的实际承诺,而另一些年轻人却由此形成了可以确保将来一帆风顺的人际关系。

 

但是无论选择哪个,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因为那些强调选择权和试探的人可能把握不准,自己能不能发展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强调稳定,强调对工作、组织和其他人(如爱情)承诺的年轻人,对于承诺是否过于死板、不成熟也毫无把握。

 

好在,无论你选择哪种状态,“而立之年”的 30 岁大关,总会刺激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结构进行再评价。

 

Daniel K. Levinson 说:

 

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如果我想改变我的生活——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或者放弃,或者是以往而需要补充的——我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否则就太迟了”。

 

存在于 30 岁的转型期中的上述感觉给沉思、成长和生活的再定位提供了机会。

 

随着将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硕士和博士的比重会增加,而退休年龄的延迟与平均寿命的增长,延长了人生的每个区间。这个 30 岁的坎,很可能就延迟到 35 岁,甚至青年期都要延迟到 50 岁了。

 

所以,在 30 岁之前,可以多尝试几个爱好和几个职业方向,你有大把时间可以改正。


擅长的事情:什么时候开始做呢?


在我看来,晚一点做擅长的事情更有意义。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何不食肉糜”,您要非这么理解也没问题,我说的确实一种应该要过的生活,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生活,但是我的回答我会兜底,所以看完再下结论。

 



今后的社会会越来越宽容,越来越能接受这种跨职业的调整,虽然现在还有一些归零歧视(如面试时 HR 问:你为何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老是跳来跳去经验不都白积累了?)。

 

在 30 岁之前,不要锁定自己的技能树,人生没有那么多必然。太早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容易让自己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某一个领域,失去探究更大的世界的机会。

 

但以下几点来检验,如果都满足的话,说明可以做这件擅长的事情,有一条不满足,你都需要反思这个是否能带来长远的益处与发展。

1
能否带来超出一般水平的效率产出?


1975 年,美国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了特别成功的人士,经常会谈到他们一个共同的体验。

 

就是每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他们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时常让他们遗忘了当前时间的流逝和周遭环境的变化。

 

当然了,这跟兴趣、能力、知识经验储备都有关系,在以上因素相匹配的前提下,擅长和爱好的工作往往能得到更集中的注意力和更高效的产出。

 

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极乐的心理体验,Mihaly 称之为“flow”(心流),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体验。后来被在 UCB 多年又回到 T 大执教的彭凯平老师改名为福流,也挺有社会主义特色的。

 

所以能做擅长的事情,本身是一种幸福体验,而且也能代来更高的绩效产出,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总能带来福流的体验,那说明工作和自己的匹配。

 

但是福流的模型也示意,不要总固着在特定区域。如果增加了技能水平,也要增加任务的挑战感的。

2
超越外界对你预期的价值或定位


如果你的擅长能到直接领导和间接领导的认可,同时为你获得了更多进入领导 - 下属内圈关系的机会,以及获得显性的荣誉、奖励、加薪和晋升。那么这些擅长是值得及时发挥的。

 

但如果你的擅长经常会被别的同事贴标签,比如某某某不就会个 **** 嘛,除了 **** 他还会干什么?



 

当然,这也要看说话的人说的客观还是妒忌恨,如果客观,你就该反思意识到,这个擅长是否会限制你的定位,这个定位是说,会不会定位在某一固定技能(如擅长做 Excel 函数)而被贴标签?

 

这可能不是将来要依赖的优势点。

3
其深度厚度是否值得长期挖掘性?


擅长的工作,是否能抽离提取出具有高概括性的知识体系? 

 

它应该能丰富你的思维框架,并完善你的理论知识架构,同时你对理论的掌握能够帮助你建立起在这一领域的专业地位,增强你的专业定位,最终,这些知识、经验可以迁移到相关更广阔的领域。

 

如果,只面向某一单项任务,不能帮你建立起对工作、人际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论知识框架。可能就是一口不值得浪费时间的枯井。

 

如果这三个的答案都是“是”,早点从事这样的“擅长”也可以。


(全文完。与管理智慧总编交朋友,分享你的管理心得,请添加微信:zhangxw2020


选择了社区,就是选择了未来!如果你也想深化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建立用户社区,可以来千禾会,和40位社区实践专家导师及数百名来自各行业的社区实践伙伴一起,研究和学习社区的最新玩法,跟随未来大势,把握转型先机!



长按上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千禾会详情,成为社区实践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