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指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因此,这个事情必须要严肃处理,这个“严肃”其实加进了感情。在“法”里面,不允许出现形容词,它就是描述一个事实。因此,老师写科学论文跟一般的文章就不一样,科学论文也没有形容词的,只要把事实描述完就可以了。而文学小说是充满着感性,简直是“发情”了。
而如果企业开始发情,那就开始折腾了,到处都要出问题。理性起什么作用呢?理解要有一个意志力,要保证自己按照规律走。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做到保证自己的理性,这就是我们在佛里面讲到的观世音或者观自在。“观自在”就是通透自己,从感性走向理性。因此,真正的高僧通常都是不笑的,他永远是那么平淡,这些人才是真正的高人。
所谓的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理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多人是没有的,一步就过去了,我们处理问题更多是按照感性认识来走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用我们主观的推断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伤害了多少人,得罪了多少人,这都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因为都是按照自己的感觉走。没有经过思考与分析,做不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都是在做表面文章,我们永远走不深,永远长不大。
理性思维是人思维的高级阶段,但是这种高级阶段是以感性思维为基础。一般人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表明他们没有搞清楚,而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事至清方能成”。所谓的“糊涂”是指那些次要的东西不要抓它,那是叫“糊涂”,而不是要抓的东西你也可以糊涂,要抓的东西必须清楚!因此“水至清则无鱼,事至清方能成。”
牛顿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将感性的上帝演绎成理性的上帝。比如说,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所有人都看到了,这属于感性认识。但是牛顿看到这种现象以后经过理性思考,他告诉你为什么是从树上掉到地上,他把这个道理解释了,产生了万有引力定理,才产生了后来的航空航天。牛顿的理性是从感性开始的。
没有感性就不可能有理性,但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管理者,不应该把我们的思维方式停留在感性阶段。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开始一定是很感性的,但是后来他会逐步进入理性。
相信很多企业家心有同感,做决定很多时候是感性的,但是一旦开始做这个事情就理性了——我们叫粗中有细。这个“粗中有细”中的“粗”更多的是指决策之中的感性,但是行动必须理性,必须细,必须量化。
这个图画是有意这样画的,但其实不能按照图画判断,一定要按照数学逻辑判断。按照这个概念一思考,马上出来
AC
长是多少。这是什么问题?值得高兴的是,现在整个数学教学已经开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学生要跳出表面看到的本质。这个三角形跟那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一看就知道不可能相似,但是如果我们有理性思维,一推断,一换算以后就知道是全等,然后长度马上出来了。是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