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子旅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格子旅拍

胶片,唐人街和旗袍,不是随便一个妹子就能驾驭的

格子旅拍  · 简书  ·  · 2017-12-20 22:39

正文

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唐人街,是美国最大的华人社区,始建于19世纪中叶。来自中国的广东、福建和香港沿海的居民,最早在此从事商业活动,开餐馆,开商店和礼品店。

这个地标式的唐人街,每日来往着无数世界各地的观光客。进入唐人街,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各类店铺,街道两旁悬空着各式各样中文招牌。

这里可以买到华人所需要的一切,大部分人都操着汉语讨价还价,耳际是各式各样的乡音:“阿拉、侬、伊、你……” 分外有亲切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人街的最大好处,就是吃的东西价位适中,味道也很正宗,在纽约想到吃,脑内肯定得过一遍唐人街的。

少不免,唐人街很多时候给人的,就是脏、乱、差的标签印象,所以摄影师拍照一般也不会想到这里,但是!其实这条唐人街有着浓厚的七,八十年代中国市井的风貌!

所以,当摄影师Mora,想到以唐人街的灯红酒绿碰撞百年风情的旗袍的时候,一套年代感十足的片子就出现了~

旗袍百年风情,始于清朝。最开始的旗女之袍,圆领、袖口窄、没有开衩。中后期外形仍保持直身,只是更加宽肥。

随着满汉文化不断交融,服饰互相借鉴,旗袍样式陆续改良,20世纪20年代后的旗袍,统称的新式旗袍。

从民国开始,旗袍开始收腰,下摆逐渐变短,摆线提高至膝盖,露出白皙的小腿。另一个角度的说法更为有趣,传统旗袍下身较窄,对妇女走路的步姿有相当要求,比如步履不能迈太大。于是旗袍改短,可以说是迎合了社会的急速进步发展,十分接地气。

1921年的上海,女中学生开始穿起了长袍。初兴的式样是一种蓝布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袍长及踝,领、襟、摆等处不施镶滚,袖口微喇,看上去规矩方正。

这种新式服装一走上街头,便惹起风潮,引发了一场女装服饰革命。

此后,海派旗袍在诠释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良创新,渐趋时尚。

20世纪30年代,上海南京路上举办了第一次时装展览会,“新式旗袍”的出现奠定了旗袍在中国女性服装史上的经典地位,电影明星对旗袍最是情有独钟。而把旗袍情怀诠释得得最淋漓尽致的,便是王家卫与张叔平。

到了20世纪40年代,战事不断,物资紧缺。这一时期的旗袍衣摆、衣袖大大缩短,装饰上崇尚素雅。(没错,又更少布了,旗袍的样式是越改越短......但全球变暖不背这个锅。)

抗战胜利后,旗袍的改良开始大幅度突出女性的曲线美,大刀阔斧收融东西各路美学,同期,“时髦”一词开始流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可谓旗袍的黄金时代。上海是出了名的时尚之都,旗袍女子的绰约身姿随处可见,迷醉了整个上海。

那时,如果一张招贴画上画一个旗袍美女,浓妆盘发,身姿绰约,一般人大概就会以为,这就是大上海百乐门的交际花吧。

这其中,上海滩的名媛太太对旗袍的推崇,简直到了极致。她们崇尚西洋服装的合身,海派旗袍在结构上也模仿西式服装的样式,变得长而紧身,开衩高到大腿根,以凹凸有致的女性美为美。

这一时期,女人的经典装扮是烫发红唇、修长的海派旗袍,长丝袜和高跟鞋,精致活泼,娇媚性感。

面料选用中国水墨画手法绘制的花卉图案,是旗袍一直都很时兴的式样。

看过《花样年华》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剧中的张曼玉,令人转目流连的旗袍使她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端庄,时而风情万种,每一件旗袍都是她的气质。张叔平在背后功不可没。

然而,所有的这些优雅大方的神态、冷艳高傲的气质、凹凸玲珑的身材、忧郁寂寞的心情......这种妥贴到极致的东方美,背后都要有一个出色的裁缝。以前的旗袍,全是私人订制,质地裁减十分讲究,身材变了,就又要拿去改。直接买成衣穿的旗袍,凸显的气质就大打折扣了。

回到2017年的曼哈顿唐人街,灯光暧昧,眼前这个穿旗袍的女人媚眼红唇,烟气氤氲间,散发着30年代的上海女人的美。

有人说,旗袍是女人的第二层皮肤,再没有哪一种服饰,比它更能展示女人的身体曲线和审美品位。

旗袍不仅对穿着者的身材要求很高,举止、神态也十分重要。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将旗袍穿得风情万种了。气质能够hold得住的模特妹子凤毛麟角,市面上很多有旗袍元素的摄影作品,都有形无神。叹气~

旗袍,是洗净铅华的矜持与繁华落尽的纯粹。

摄影师:格子旅拍 · Mora

胶片:Portra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