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咨询师都曾经关心过这样的问题:
自己是不是应该选择一个咨询理论流派深入学习一下?到底应该怎么选?为什么每一个流派差别这么大?我选择了一个流派后还能使用其他流派的技术吗?
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深思。咨询师如果选择了一个自己不甚了解,并且和自己的人格特质不匹配的流派去和来访工作的话,就会感到步履维艰。
我也有过这些疑问,并苦苦找寻答案,我上课问老师、下课问督导师、咨询时候缠着分析师,追问她:你觉得我适合什么流派?她老人家当然也无从得知。
从那时候起,我就幻想如果有一顶帽子就好了,就像霍格沃茨的分院帽,我戴上它,它就能一眼看穿我的内心,告诉我去哪里。
于是我把这个幻想做了出来,可惜它无法真的像分院帽一样,是一个可以思考的容器,更像是我把我的思考放出来,邀请另一个大脑加入。
但另一方面,
文字可以穿越时间带来共时感,文章作为空间呈现了在场,一个主体间性互动的场域就此展开,“分院帽”仿佛也能是一个可以思考的容器。
下面进入“分院仪式”!
*图片自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截图;
*每个流派的介绍都是简化过的冰山一角,它们所包含的远不止这些。
当然不是,还有针对儿童的游戏治疗,还有很多后现代疗法,比如格式塔、叙事、短程焦点……还有森田疗法、自体心理学等等。
四、如果发现我对某个学派中的一部分感兴趣,但对另一部分非常不认同,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有以上问题,不妨先停下里想一想,也许你心里是有答案的。
人们习惯寻求确定性,这会给人一种事情在我掌控之中的错觉。
为什么是错觉得呢?因为其实我们掌控不了太多。或许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选择,但也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又怎么可能寻求到一个关于人心的确定性答案呢?别小看人类了。
人类个体的内心世界不会被任何一个理论完全解释,但每一个理论学派为理解人类个体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
如果此刻你对某扇窗感兴趣,就爬进去,那里不仅可以帮助你理解你的来访,也可以帮助你理解当下的自己。如果哪天发现不合适了,就去另一个。
我想起济公的衣服,它在我的想象当中总是布满了补丁,也不知道都是从哪拿来的布,有不同的材质,也有不同的颜色……拼凑成了济公的衣服。
这也呼应了奥格登说过的一番话,不妨把它分享在结尾。他说,
咨询师应该在每个时刻去说自己会说的话
——不是米纽秦会说的,也不是弗洛伊德会说的,也不是哪个督导会说的,而是你自己会说的(后面部分是我说的)。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我想告诉你,不论你是缺乏心理学相关经验却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把兴趣发展为职业,为自己带来收入的“素人”;还是已经考了心理相关证书,但缺乏从业技能和工作机会,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咨询师预备役”。
只要你
对心理学感兴趣,只要你
有恒心、有耐心、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