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日上午,由中共房山区委宣传部主办,房山区文化委员会承办的“《房山碑刻通志》卷一、卷四出版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碑刻文献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良乡召开。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委等相关领导,《房山碑刻通志》的作者杨亦武、相关出版社负责人以及其他专家学者们都出席了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历代碑刻是研究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一把钥匙。完整系统的碑刻文献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地方人文历史最直接、最确凿、最可信的文献。在碑刻丰富的地区,完整系统的碑刻史料,其丰富和准确的历史信息,可以勾勒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全貌。
发布会现场
房山区的碑刻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西南起点、主体元素和基础支撑的房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别是碑刻众多、年代久远。历代碑刻数量居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内各区之首,达到800余件,历史年代自北魏、北齐、隋、唐、辽、金、元、明、清,直至民国。编研调查完整系统的碑刻史料,对勾勒出房山的历史文化的全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房山碑刻通志》是房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点研究项目,共分八卷,首次出版的为《卷一•大石窝镇》《卷四•城关街道、周口店镇》。另据了解,《通志》调查编研工作已全面完成,其余六卷成果也将陆续出版发行。
《通志》是对房山区800余件碑刻的抄录、整理、考证、分类、编目,以乡镇列卷,共八卷。其中大石窝镇碑刻称最,独列三卷。每卷首先是对乡镇历史沿革及碑刻全貌的介绍,其次介绍各村历史和碑刻存留情况。卷中不止收录碑刻原文,而且说明碑刻朝代、出处、尺寸、碑额文字,对录文进行考证诠释。碑刻主要涉及房山宗教、民间组织与民间自治、古代官府治理、墓志等内容,其中尤以宗教类碑文为多。
《房山碑刻通志》卷一、卷四
该著的独特之处是以志的框架著述,有别于单纯的碑刻集录,着眼于地方文化,志中以镇立卷,镇下列村,村下录碑,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文化体系。对镇村沿革和主要文化有独到的考述,均为一手资料,对碑刻的考释,不仅解读碑刻本身,更着眼解读地方文化。比如,村镇的形成、村名来历、家族历史、书院文化和仕风、汉白玉开采、明清紫禁城和陵寝营建、京易御路经济、商业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拒马河水文化等等。本书出版对于全面了解房山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手资料,具有重要文献参考价值。
《房山碑刻通志》卷一部分目录部分
这套书是著名文化学者杨亦武历时35年对房山碑刻及房山历史文化的研究积累。发布会上,作者介绍到,为了完成这套书,自己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周末也不休息,最终完成了这套书的编写。《房山碑刻通志》是解读房山历史文化最确切、最直观、最全面、最系统、最真实、最可靠、最实用的地方文献。与会专家表示,这套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杨亦武,著名文化学者。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文物考古与鉴定专业,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三十年来致力于辽金史研究、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西南佛教文化研究和房山地方文化研究。
著有《大房山金陵考》《金门闸与清代永定河水患治理》《房山历史文物研究》;近年来参与“北京名寺系列丛书”、“当代北京史系列丛书”著述,分别著有《云居寺》《上方山兜率寺》《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当代北京周口店史话》。其主笔的文化专题片《金陵与金都》在北京建都八百周年之际,分别在哈尔滨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播出。
应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探讨与发现》《国宝档案》节目,香港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参与地方电视台春节民俗节目、文化纪事等节目。作为地方文化专家学者,受邀到中国美术学院等大专院校讲学,参与首都图书馆“乡土大课堂”主讲,多次受邀北京朝阳区、北京西城区、房山区等图书馆及本区中小学开办历史文化讲座。其地方文化影响力受到界业和民众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