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几年,特怀念一个词儿——“回老家”。
“回老家”有老人(旧人),有老故事。
小北年幼的时候,跟着爸妈“回老家”,在爷爷奶奶口中,听到了太爷爷太奶奶的故事。
我对这些未曾谋面又血脉相连的亲人,充满着好奇。
现在仍记得些许片段,知道他们是好人,经历过不得了的事情,又幸运地活了下来,有了家族的延续。
自己的来处更加清晰,那种感觉,很神奇。
一个年轻的电影女编导踏着祖先们的足迹回到故乡,寻根访祖,在碑牌残存的祖坟前,她从守墓老人田顺那里听到了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故事:先人杨明全掌柜盘下了德聚全烤鸭店……
电影《老店·全聚德》是这样开场的,“百年老店”在寻根中,不再是干巴巴的字眼,它变得有血肉有故事,有情感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小北问了办公室里一圈同事,问到爷爷奶奶还能侃侃而谈,再问“太”字辈的,都只会摇头。
我们好像都是听着别人家的故事长大的。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在历史书里,在电视里演了一遍又一遍,我们却说不出自己太爷爷的名字。
大家都感叹,如果有一本家族史该多好……
“如果能留下一本家族史该多好”,新北方记者遇到一对儿朝阳的老夫妻。
马俊奇和老伴许桂芝已经75岁了,儿女成家,闲来无事,老两口决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
“太爷的名字叫许善,许是许诺的许,善是善良的善……”这是马俊奇和老伴许桂芝写下的《家文化》。朴素、简单的文字,记下了许桂芝从太爷爷一代开始的记忆。
看到全省那么多宣传弘扬家庭、家教、家风、家文化的栏目,老两口一下子想到了自家的动人故事。
“动动笔,可以写” ,夫妻俩本身热爱写作,一提起兴致更是放不下笔。
老两口从5月8日开始,起早贪黑地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马俊奇一心扑在写作上,反复修改,一点儿一点儿回忆着,一笔一笔记录着家里的故事。
写自家的故事会上瘾。
马俊奇曾后半夜三点来了灵感,爬起来就写,遇到拿不准的地方,就把老伴扒拉醒问她,再不明白就给远在江西的亲友打电话。
《家文化》一共14页,记录了许氏家族从河北到东北安家落户的故事,在大历史下家族的变迁和发展。
【故事节选】
老岳父来到北票矿务局生活过得好,经济红火家庭过得好,就把老人接来,在这享清福,天天油条浆子,想吃什么买什么,这个老太太再享福也不在这呆,老岳父把老母亲背着,大约有三里地, 把老人家背到车站,送回关里,我觉得这样的孝敬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我觉得我妈我爸对我奶太好了,所以我们当时就想,以后对老人也要孝敬”,在这些动人的故事里,展现着许氏家族耿直、勤劳、守信、孝顺的优良家风。马俊奇和老伴希望《家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把家史和家风一并传下去。
如今许家人分散在江西、北京、朝阳等各个地方,一本《家文化》是联结着家族的纽带。
老两口的写作仍在继续,他们要把更多的家庭故事记录下去……
我准备把我75岁之前,如何走过来的艰苦过程写成文字,把它组成文化食粮,叫我儿孙后代去读、去品。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向老一辈学习,把我们好的家风、家教、家史传承下去。
点击了解更多新闻
沈阳人在北京看病能用社保卡了!还有这些医改“福利”等着你
数据|辽宁人爱晒爱分享 竟然是这个星座最爱买买买!
社保断缴等于白交钱?钱能退吗?快看权威解答!
独家|夏天来了,这种飞虫最爱往屋里爬!不光膈应还上嘴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