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视远惟明·惟视眼科
及时,权威的眼科资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电时评  ·  观察 | 广电行业如何搭车DeepSeek? ·  23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找准发力点,干出好年景 | 今日谈 ·  2 天前  
CHINADAILY  ·  Business丨Spring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视远惟明·惟视眼科

【诺华CCOS名家专访系列报道】青年医生,在“路”上-眼科F4 谈医生成长之路

视远惟明·惟视眼科  · 公众号  ·  · 2018-09-27 16:00

正文

编者按:


战胜了病魔,让每个家庭,幸福能长久;

放弃了骄傲,将信念深藏,向困难说不;

怀揣着梦想,努力去走好,平凡的医路。


——医生版《平凡之路》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CCOS 2018)上, 诺华公司 有幸邀请到眼科F4-惠延年教授,张风教授,张军军教授,姜燕荣教授结合多年从医经验,一同为眼科医生的成长之路献计献策,一起来看吧!




仁心启蒙,精诚之“路”

如何做一名好医生

作为先入行的眼科医师,看到眼科事业逐步壮大,倍感欣慰。

我常说“人逢其时,各有佳期”:对于四零后的我来说,成长初期的医疗环境的发展是很局限的。近30年来,人类的科技、医学,包括眼科的进步突飞猛进。作为新时代的中青年医师,适逢其时,赶上了好时代。时代在变,但是医学的人文精神、行医的准则是没有改变的。我们的任务始终都是保障人类的健康,即塑造健康的机体,助长健康的灵魂。

做好一名医生,要做到四个字,即“正、勤、慧、定”。


“正” :做人要正直、真诚,要有高度的人文关怀,要有真诚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没有虚假,对病人以心相待。


“勤” :人生之计在于勤。医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有着无数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只有不断地学习,了解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才能有足够的知识、思想储备面对复杂的疾病。另外,我们只有不断地细心观察病人,抓住疾病的蛛丝马迹,才能找出疾病的本质,得出正确的诊断,采取合适的疗法,为患者带来光明。我常常说“一懒万事皆休”:不专注、不勤奋,是做不出来事情的。


“慧” :即慧根、智慧、领悟。对技术和知识,一定要勤于思考。对知识有深的理解,看问题能抓住本质,才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抓住要点,才能把专业做好。


“定” :即顽强、坚持,要不畏艰辛,荣辱不惊。虽医路崎岖,亦要步履铿锵。


这四个字同时也演绎出了古语中“大医精诚”的含义:“精诚”即真诚地对待患者,精益求精地对待知识和技术,终生学习,终生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

——惠延年教授

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找好自己的定位。

现如今,很多的年轻医生,特别是研究生,一步入到工作岗位,就变成了一个眼科医生,甚至眼科某一个专业的医生。这不符合一名优秀医生的成长路径。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要先将自己定位在一名医生上,然后才能做一名眼科医生。


人是一个整体,眼睛是一个器官。眼睛的每个结构与全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要了解眼部疾病,还要了解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另外,很多的眼科疾病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有掌握全身疾病、大眼科的基础知识后,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眼科的某一亚专业上。这正是我国重视“三基一化”这种最基础的培训的初衷。

——张风教授


医海无涯,“路”无尽头

医生是否应该接受继续教育

作为一名医生,要敬畏生命,珍惜自己每次学习的机会。

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不论哪一级医生,所对的每一个病人,所治疗的每一个疾病,都是一次学习机会、一个宝贵的财富。善于积累、总结,才能在医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过早地妄自尊大,停止学习。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是每个医生必须接受的。


国内医学的发展,借助的是科技的发展。目前,国内的医疗设备、药物不亚于任何国家。我们缺的是训练有素、有经验的专家。继续教育可以把高精尖的技术传播给广大的医生,让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更先进、更趋于完美的技术手段,对医生和患者来讲都是一个福音。

——张军军教授

近年来继续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眼科医生的重视和渴求。连续2年,我与张风教授等参与组织的中国眼科女医师学术大会,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今年,我们特别将中国眼科女医师学术大会命名为中国眼科教育大会,可见会议对继续教育、对培训的重视,此次会议报名人数有 500人之多,实现培训的人数达到了380人,其中一百多个教授级别的医生加入了培训指导,足见眼科医生对继续教育的渴望和热爱。作为组织者,我们会将培训工作做到更好、更细、更有计划性、更加规范化,努力将眼科女医师学术大会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做出特点。

——姜燕荣教授


不同的“路”,风景别样

如何正确看待非公医疗

最近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进入了华润医疗?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从公立医院走向国有企业华润医疗,这条路是不是应该走?有没有可能走好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点,从国家政策上来讲,国家对于社会办医是持鼓励态度的。

首先,社会办医,是基础医疗的补充,对于就医难的问题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

其次,社会办医能够改变公立医院体制一家独秀的局面,形成良性竞争,与公立医院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另外,其对于医疗服务产业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公立医院更多的集中在医疗产业,与医疗服务产业有一定的区别。华润集团,身为世界500强企业,下决心投入到大健康产业,希望在复杂的社会办医局势中起到行业引领和对行风的正本清源的作用。华润医疗参与的公立医院及企业医院改革应该是一个新事物,对我一个想做点事的人很有吸引力,我希望能够利用我的资源帮助华润眼科发展。目前,华润眼科由单个医院科室逐步发展到10余家医院眼科的运营管理,并继续向京津冀及淮海经济区拓展;2018年华润大学眼科学院成立,将共同合力打造医教研一体的学术平台,坚持“学术引领”,靠技术吸引病人,靠学术打响华润眼科品牌;最近与华润置地签约,2年后一座10000平米的华润眼科旗舰医院将拔地而起,这里大有可为。


第二点,走上体制外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我原就职的北大人民医院,是一支很强的医疗团队,其中不乏有很多正在成长、成熟的中青年医生,他们需要资源和空间,我的撤离会给他们留出更大的空间、为他们留下更多机会。


第三点,我这一辈子都在教学医院,教学相长成了我的工作习惯。我的学生遍布各地,很多都已经成为眼科界的中坚力量。有些进入了体制外,而进入体制外的学生在初期创业阶段是最困难的,是最希望有人帮忙的。既然他们希望我进入到他们的团队,我当然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帮到他们,再次教学相长。理解我的人说,我做这一切是当老师没当够。是的,一辈子与学生打交道、与病人打交道,是我最好的选择。一切对于我来讲只是平台,我的目标依然不变,我的初心依旧不改:做个好老师,做个好大夫。

——姜燕荣教授

在教学医院从事多年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期间,我们目睹了一支青年军的成长。为了更好地为青年医生们提供舞台成为了我们退出公立医院的初衷。

另外,国家在鼓励社会办医,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减轻国家医保负担,同时也减轻国家在医疗方面的投入。但是这种形式的医院缺少相关的技术人才,我们的加入会使其更好地发展。

其次,现有的公立医院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病人的诊治需求。社会办医能够让更多的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张军军教授

国家可以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人也可以做到“一人两制”。

在现有的公立医院就医环境中,由于需求不同,很多病人是不满意的。社会办医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来满足不同病人的医疗需求,也为国家减轻了医疗负担。更多有经验、有水平的医生的加入,才能够使私营医院的私人订制式服务充分体现出来。

对于医生来说也是一样的。每天工作于公立医院挤挤攘攘的环境中的我们何尝不想像国外医生一样,坐下来好好地和病人详谈、解释病情。到了私立医院,时间上得到了保证,医生可以更好地完成治疗,病人也会享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张风教授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

如何做好临床科研

如何写好学术论文

医生要不要做科研?要不要发表论文?根本的问题在于你要做什么样的医生。一个不断思考问题、想要改进临床治疗环境和效果的医生是要做科学研究的。


如果张仲景不写下《伤寒论》,我们怎么知道辨证施治?如果前辈不总结经验,我们怎样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通过各种的手段去深入了解,提供不同有信服力的证据来回答和解决问题,才能够继承、发展和创新。而科研的总结和传承、知识的传播,正是需要通过论文来实现。


什么是好的论文?怎样写出容易被出版社接受的论文?论文是研究的总结,论文的水平首先取决于研究的水平。一个明确、具体的临床实际存在的问题,好的设计和观察手段,完整的资料收集,充分、可信的证据,完善的分析,一个有新意的回答,文字的简练表达,组成了一篇受欢迎的论文。


作为一名编辑,一名志愿者,我无偿为《中华眼科杂志》审了350篇稿子,为《中华眼底病杂志》审了218篇稿子。同时十几家国外的SCI 杂志也会经常给我寄稿子。几十年来,我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写文章、看文章,把它当做一个自身学习的重要的手段。比如说,在担任《国际眼科杂志(英文版)》主编期间,我会遇到年轻的作者、最新的技术、前沿的进展,对我来说是个学习的过程,对于作者来说更是一次弥补缺陷、获得帮助的机会。作为老一代的医者,我期望中青年的医生要通过写作来刺激研究。因为创新起始于问题,有问题,解决它,就是创新。

——惠延年教授

如何做好临床科研?一定要善于总结。

临床上,即使患同一个病的病人,每个人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相似的眼底表现,病因也可能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要发现每一个病人的个体化问题,要找到每一个病人的亮点在哪里。其次,要及时记录,方便找到每一个病例共性和个性的地方,再做临床研究。这也是一个临床医生迈向一个临床学家最基础的一步。

——张风教授

做好临床科研需要把握四个点:

第一:勤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多问为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