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美食公号「什么值得吃」 ID:smzdc2015 一个天天在做靠谱美食测评、新开张餐厅推荐和网购零食分享的公众号,和你一起过有趣生活。
吃了这么多年牛肉面的你
可能“没吃过牛肉面”
当阆中人端出一碗”胡辣汤“,武汉人拿出一盘”生牛肉“,昆明人在牛肉面碗里堆满薄荷,郑州人用咖喱粉挑战你”一清二白“的认知,内江人问你”哪个敢跟老子争牛肉面第一?“......
看看属于牛肉面的版图,你才真的知道:
同一个中国,不同的牛肉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牛肉面。
我们牛肉面江湖见 ⬇️
📍
河南 郑州
兰州牛肉面出河南?
图片:千熠君(侵删)
兰州牛肉面是牛肉面的宗源这一点,一般无人质疑,但郑州牛肉面就来告诉你,“
天下牛肉面出兰州,兰州牛肉面出河南
”。
在牛肉面说法多变的身世传奇中,河南也是发源地之一:相传
嘉庆年间
,一位来自河南的太学生,将牛肉面做法教授给学友,这位名为马六七的学友带着牛肉面回到兰州,从此牛肉面名满天下。
等到洛阳杨氏家族再将牛肉面引回河南,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
图片:千熠君
(侵删)
即便传说不可信,只看外形,就知道两者的亲缘关系。最大的区别是,
相比于兰州牛肉面的“一清二白”,重口味的郑州人更爱一碗色泽金黄的混汤,也就是“杨氏牛肉面”添加大量咖喱粉改良而成的咖喱牛肉面。
图片:千熠君
(侵删)
在牛肉面的称呼上,河南人没有强迫症,拉面、牛肉面、牛肉拉面都可。
为了区分于当地的烩面,河南人更爱称呼其为牛肉拉面
。
📍
京津冀 代表队
兰州人瞧不上的“酱油汤饸烙面”。
北京牛肉面,是穷人乐的杰作。
到二荤铺子买酱牛肉,顺道端回家的一碗酱牛肉汤,到老百姓家里就成了一顿开荤的牛肉面。
北京的柴氏牛肉面铺子里,至今还保留着这一样
没有牛肉的牛肉面
。
兰州人吃牛肉面,瞧不上北京牛肉面的“酱油汤”。但
正宗北京牛肉面,离不开“酱”
。用黄酱泻水滤渣,加上酱油和香料,一齐酱牛肉得来的汤,就是北京牛肉面最重要的基味。
在北京牛肉面的鄙视链里,一锅老汤,足以让你站到金字塔顶。
牛肉面店往往都有“小碗牛肉”出售,甚至可以只买半份,这是为了加肉做准备。
无论是筋头巴脑还是全瘦,牛肉一定不能是薄薄一片,一律切成一口只吃的下一块的厚实肉块
,连带着一碗飘着牛油的原汤一起端上桌。
老饕们叼着烟,腾出手,手腕一翻,连汤带肉扣进面里,然后浇辣椒油(必得是刚炸的辣椒段),淋醋、洒香菜沫一气呵成。这时候才从嘴边拿下烟,呼噜一大口面,滋溜一口白酒,是真快活赛神仙。
相比之下,
北京人对牛肉面的种类并不过分挑剔,拉面、手擀面、饸饹,只要面有筋骨,挂得住汤,都是好面
。
📍
四川 阆中
胡辣汤➕凉面=阆中凉面?
图片:网络
(侵删)
阆中清晨的声音是,“老板儿,二两牛肉面,多放韭菜!”。
煮面的水要宽,面才能清爽不粘,煮到七八分熟就出锅,拌上生油,在风扇下吹凉。等吃前再浇上热臊子,因此阆中牛肉面也叫做“热凉面”。
图片:网络
(侵删)
人们对阆中牛肉面的误会源于臊子,有人说他是胡辣汤加凉面。
而
阆中牛肉面的灵魂也在于臊子
:
香料磨细、炒香、煎制、加牛油熬透,再放牛肉丁,牛肉熟透之后,才是最关键的一步:成“糊”——加水混合湿豆粉,让臊子变成糊状。臊子要浓而不滞,久吃不清,如果糊的张不开牙,或者吃到一半就稀汤寡水,那要被人骂的开不了张。最后用红糖上色,再用鸡精、葱节。料酒调味,这臊子才算做成了。
上桌前,先用焯过的黄豆芽打底,抓一把凉面铺上,浇臊子,盖上嫩韭白、黄豆芽、芹菜嫩尖。
端着一碗糊糊面回到座位,洒上干辣椒面,蒜泥,淋一圈保宁醋,从下往上均匀捞起,大口吸入。
阆中人的生活,是诗和远方,还有牛肉面。
📍
四川 内江
老子说第二,哪个敢说第一?
图片:内江吃货大队长
(侵删)
内江人对牛肉面的爱有多深,知乎上有人回答:
一天就算穷成狗,都要吃碗牛肉面
。
内江人的骄傲和热爱不是没有道理,
在牛肉面的族谱上,
内江牛肉面,
是加州牛肉面的“爷爷”。
内江牛肉面,也就是正宗的川式红烧牛肉面,被誉为“巴蜀小吃之首”。台湾牛肉面中红汤的一支,就是在川式红烧牛肉面的基础上加以演变,后来又两渡重洋回到大陆,成为加州牛肉面。
图片:网络
(侵删)
一碗正宗的内江牛肉面,一定是用“水叶子面”煮的
。水叶子面,是碱水细面,
但比成都细面更细。
细面,重碱,
“盐是骨头碱是筋”,
面虽细却柔韧劲弹不易断。宽汤下面,面才煮的爽滑。
图片:网络
(侵删)
内江牛肉面的调味
,极尽川菜调味的精华。
汤头,决定一碗面的格局。
内江的牛肉面店,家家都有自己的秘不外传的汤方
,鸡架,鳝骨、大骨、猪肉、整鸡和各色香料,都是汤头鲜美的秘诀
。
足以让四川人骄傲的郫县豆瓣酱,当然要在牛肉浇头的烹制过程中出现,牛腱子要
切的大坨,烧的酥烂。
最关键的,就是上桌前的打底子。糍粑辣椒,白芝麻,茴香、八角、复杂的辛麻香辣,被一勺滚烫的菜油激发融合,一碗牛肉面的辣味,玉成于此。
然后捞面,浇汤头,撒香菜末和韭黄,一气呵成。
这种味道,眷村的人最清楚,是漂洋过海,也难以忘记。
图片:甜心爱吃小笼包
(侵删)
而在内江牛肉面基础上改良的重庆牛肉面,
与内江牛肉面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那一口甘甜多汁的包包白。
图片:网络
(侵删)
📍
浙江 兰溪
一碗一烧,一面一菜。
图片:@庙街
(侵删)
小小一个兰溪,藏了300多家面店。
区别于全国任一碗牛肉面,
兰溪牛肉面,讲究一碗一烧
。
一个“烧”字,让兰溪牛肉面的味道浓烈起来。
兰溪牛肉面的浇头要当场制作,牛肉片腌制后下锅爆炒,番茄、香菇,笋丁、千张任意组合,但无论怎么组合,最要紧不能少了雪菜,
有雪菜,才有了兰溪人舌尖上的“鲜”
。
浇头炒到半熟,就是“烧面”的好时候,倒高汤,下面条,兹拉一声之后,面条被细细烧煮,张开怀抱吸收高汤和浇头的鲜味。
图片:逛吃杭州
(侵删)
比起把汤头浇在煮熟的拉面上,“烧面”的味道更加浓郁。
痴迷鲜味的兰溪人显然觉得不够,又把主意打到面上,手擀面不加篷灰碱面,和面时只用鸡蛋和盐来增加劲道,入味更加透彻,面几乎成为浇头的一部分,
是
一碗面,也是一道菜
。
📍
云南 昆明
南北回民调味的终极battle
图片:大众点评
(侵删)
在昆明老表心里,
来昆明不吃大酥牛肉面,真是白来
。
一碗面能在米线的地盘上闯出这样的名堂,美味的程度可以想象。
大酥牛肉面里,鸡蛋面、鲜切面、拉面都是常见,但一定是偏粗的碱面,筋骨十足,在汤汁里泡过也能保留爽滑的口感。
当然,这还不足以让大酥面如此稀奇。
大酥牛肉面真正的精华在于“帽子”,即为浇头——大酥牛肉。
图片:大众点评
(侵删)
大酥牛肉,是昆明回族对红烧牛肉的称呼。
用牛肋条或筋腱肉红烧,牛肉要够大块,烹煮要够酥烂耙软,才称得上是“大酥牛肉”。
汤头用牛筒子骨做底,加“帽子”一起烧
,汤桶里厚厚一层的牛油下,涌动着是浓郁鲜辣的汤汁。
浓浓盛满勺,一齐“帽”到刚出锅的面条上,肉香横溢。
距离大酥牛肉面的高光时刻,还差最后一步:作料。
大酥牛肉面的作料往往自助,薄荷、青菜、葱花、香菜、芹菜、韭菜、油辣椒、糊辣椒、酱、蒜油、花椒,可以多至十几种。
一口下去,刺激的辛辣味直冲天灵盖,仿佛吃了一口带劲儿的槟榔。
难怪
昆明老表把“好吃到大喊八叫”当做大酥牛肉是否够板扎的最高判断标准
。
📍
安徽 安庆
安徽的每头牛,都死得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