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镇雷
分享我的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提供纯原创最精华的产品相关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华硕无畏 Pro 14 骁龙版 2025 ...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荣耀 MagicBook Pro 14 ... ·  2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聊一台售后长达3年的一线笔记本 ·  2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联想 YOGA 14 / X 和 YOGA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镇雷

人工、智能与MVP

王镇雷  · 公众号  ·  · 2019-12-15 22:13

正文

最近的工作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或许更好地印证了经历不止是经历,总会在需要的时刻互相联系在一起吧。


Fuzzy


2012年我在一家叫做 A.O.Smith 的百年热水器老厂实习,做软件工程师,主要工作是参与一款最新燃气热水器的软件设计。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燃气热水器不像电热水器,没有巨大的储水桶,不需要提前几个小时开机,随时都可以按照想要的温度放出热水。


它的原理很简单:通过燃气点火,水通过一段管道被加热到指定的温度,然后出水。加热管道下面是几排火口,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设计程序控制到底开几排火。


常规操作是,如果进水温度低,要求出水温度高,则多开几排,反之就少开几排。


非常规操作是,刚开始加热时管道温度低、水温低,火需要比较大才能快速达到温度。但是火比较大就容易加热过头,导致一开始的水很烫,再慢慢降温。所以,在水温即将到达目标温度时,就需要提前减少火力。


更非常规操作是,如果用户不小心突然把出水量减小(龙头被碰到了),此时火力不变,就会把少的水加热到非常烫,引发事故。


当时,我们采用的算法是模糊控制,英文单词是 Fuzzy。现在你依然可以常在洗衣机、热水器、燃气灶等家用电器上看到这个英文标识。


我本科不是学计算机的,所以对算法的理解会更加主观。我觉得所谓的模糊算法或是神经网络,给人的感觉就是:提前把要走的路都走一遍,这样真正遇到问题时,就知道怎么解了。


就像模糊算法教科书上写的:“就像人骑自行车,或是倒水一样,我们不会精确计算轮胎倾斜的角度和水杯里究竟有多少水,但我们总能凭感觉及时调整方向或者在水杯快满时慢慢减速。”


所以很多问题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每一步的精确解法,只要把握住开始和结束等关键节点就好。 这才是符合人类思维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回到燃气热水器的案例,我们在实验室里不同极限情况全部模拟一遍,把几个关键节点的解法提前确定,然后中间的过程就插值处理,就可以得到整个过程的解。


工作之后,接触了很多的算法和项目,有商品推荐,有内容匹配,也有人的聚合。但给我的那种感觉都没有变过,关键节点可能是商品成交与否,可能是内容标签与用户是否匹配,也可能是人的属性是否一致。


所有的人工智能本质都是“映射”,是解法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无非,人们让计算机通过抽象和降维,把中间的过程给补上罢了。


MVP


2015年我读研究生时在校创业,做的是外卖业务。和饿了么不同,我们想主打校园带饭 —— 去食堂帮朋友带饭,去后街帮舍友带夜宵。


用户可以发布需求想吃什么,用户也可以接单去帮他带然后拿钱,同时商家的店铺里还会有一块显示屏告诉现场等餐的人,可以帮谁顺便把东西带回去赚点外快。


项目本身倒不算重要,反正后来是失败了。但给我上印象最深的一课的,是做这件事的过程。


我们当时做了财务模型,估算了不同距离带饭的奖金要给多少,也估算了各种成本,看每天达到多少单量可以盈利。甚至我们几个学生,很早就确定了“股份”。


我们计划从安卓做起,分为普通用户端、骑手端和商家端三个 App,项目冷启动的时间大概是半年。


嗯,不出意外,一个 App 都没有上线,我们就已经黄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