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材料分析与应用
材料分析与应用,分享材料领域内新闻资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211,迎来新副校长 ·  2 天前  
青塔  ·  北京高校,拟整体搬迁! ·  4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招聘日报丨高校人才网2025年2月7日招聘信 ...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湘潭大学等你来!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医学专场,两年总薪可达100万,出站可入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材料分析与应用

北化工《AFM》:导热石墨烯/CF/EP复合材料,用于热界面传导和愈合

材料分析与应用  · 公众号  ·  · 2024-11-14 16:32

正文


1 成果简介


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在电子工业的热管理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但由于不可避免的声子散射以及填料-填料和填料-基体界面上的热阻,实现类似金属的热导率(>200 W m-1 K-1)仍然具有挑战性。 本文,北京化工大学 中振 教授 Xiaofeng Li等研究人员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期刊 发表名为“ Densifying Conduction Networks of Vertically Aligned Carbon Fiber Arrays with Secondary Graphene Networks for Highly Thermally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的论文, 研究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克服这一长期存在的障碍,即设计一种致密的互连填料框架,其特点是用高质量的自组装石墨烯网络焊接宏观碳纤维(CF)阵列。

在这个框架中,垂直排列的连续碳纤维是主要的平面热传导路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声子散射和热阻。同时,二级石墨烯网络将CF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更加集成和致密的框架,同时引入了辅助热传导路径。聚合物回填后,在填料含量为 23.3 vol% 时,环氧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 262 W m-1 K-1 通面热导率,在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中树立了新的标杆。在用作热界面材料时,这种复合材料的冷却效率比标准商用材料提高了 68.2%。此外,这种功能性复合材料还具有出色的焦耳加热和界面粘附性能,使其有望在复杂环境中用于热界面愈合和多功能热管理应用。

2 图文导读


图1、a) 垂直排列的 G/CF 多孔框架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造示意图。b) G/CF 框架的顶视和侧视结构示意图。c) 5G/CF/EP 复合材料顶面和横截面的 XRD 图样(插图显示入射 X 射线的方向)。d,e) 2RGO/CF 框架、f,g) 5RGO/CF 框架、h,i) 8RGO/CF 框架和 j,k) 5G/CF/EP 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图像。


图2、a) GO、CF、5RGO/CF 框架和 5G/CF 框架的 XRD 图样、b) 拉曼光谱和 c) ID/IG 值;d) 5RGO/CF 和 5G/CF 框架的 XPS 光谱;e) 5RGO/CF 和 5G/CF 框架的 C1s XPS 光谱;f) 环氧树脂、CF/EP 和 G/CF/EP 复合材料的 TGA 曲线。


图3、a) G/CF/EP 复合材料及其对应材料的热传导机理示意图:b) 8G/EP、CF/EP 和 G/CF/EP 复合材料的通面热导率。c) G/CF/EP 复合材料的通面热导率与文献结果的比较。e) 8G/EP、CF/EP 和 G/CF/EP 复合材料的面内热导率。f) G/CF/EP 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各向异性(κ⊥/κ∥)和通面热导率增强与 GO 浓度的函数关系图。g) η 和使用 Foygel 模型计算的骨架热导率。h) CF/EP 和 i) G/CF/EP 复合材料的模拟模型和计算出的瞬态温度分布。


图4、a) 测试系统的配置,用于演示沿通面方向的热传导能力。b) 加热和 c) 冷却过程中的表面温度变化以及 d、e) 相应的红外图像。f) 显示集成了 5G/CF/EP 复合材料作为 TIM 的 LED 芯片的照片。g) 使用 G/CF/EP 复合材料作为 TIM 以弥合 LED 芯片和散热器之间的间隙的方案,以及 h) 冷却系统中相应传热路径的详细视图。i) 温度演变,以及 j) 使用不同 TIM 时 LED 芯片的稳态温度与功率密度的函数关系图。


图5、a) 复合材料焦耳加热机理示意图。b) 复合材料在不同应用电压下的照片和红外图像,以及 c) 5G/CF/EP 和 d) CF/EP 的相应随时间变化的温度曲线。e) 环氧树脂粘合剂加固的断裂金属连接示意图,以及强粘合的基本机理。g) 使用 502 胶水、EP、5G/sCF/EP 和 5G/CF/EP 修补的铝棒的剪切应力-应变曲线。i) 显示完整铝棒(1)和使用 5G/CF/EP (2) 和 5G/sCF/EP (3) 修补的铝棒温度变化的数字和红外图像,以及相应的温度变化曲线 j)。


3 小结


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通过使用宏观级 CFs 预先构建致密、集成的 G/CF 填料框架,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实现金属级通面导热性。这种三维分层框架包括一个主要的垂直定向 CF 阵列,可沿通面方向提供原子级的连续热传导途径,并辅以一个次要的高质量石墨烯网络,以改善结构完整性并提高热传导性能,从而实现865KW-1 的超低热接触电阻。通过环氧预聚物的回填固化工艺,G/CF/EP复合材料实现了前所未有的 262Wm-1 K-1 的通面热导率,甚至高于铝的热导率。与商用硅导热垫相比,这种复合材料作为一种 TIM,在为电子设备散热方面提高了68.2%的冷却效率。此外,G/CF/EP功能性复合材料还具有出色的焦耳热和界面粘附性能,非常适合热界面传导和愈合,以及在各种挑战性环境中进行多功能热管理。


文献: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7324

往期精彩回顾
广东工业大学《ACS AMI》:受蜘蛛丝启发!超柔性碳纳米纤维,用于软体机器人中的多维复杂变形传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