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轻松冥想
这里有关于冥想的一切,每天一堂的冥想课,原创的冥想引导音频。每天10分钟,你会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观新闻  ·  逮捕尹锡悦,正在执行中 ·  昨天  
正观新闻  ·  逮捕尹锡悦,正在执行中 ·  昨天  
伊犁我的家  ·  事关全年一次性奖金,速看!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新疆消防发布元旦假期安全提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轻松冥想

深呼吸一下,你就不想买了—— 如何用冥想/觉察治疗剁手成瘾

轻松冥想  · 公众号  ·  · 2017-07-19 04:47

正文

(365冥想Week25Day3的练习,把每天的第一段时间留给自己)



爱买东西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但爱这种东西,总是适度一点好,太热爱生活了,自己的麻烦就多起来,买回来一堆用不上的东西,浪费了钱,还常常埋怨自己怎么就控制不住我自己呢。


每一个现代人,都会发现自己在“消费”这件事情上,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绝对没有因为我们花的钱和时间多,就得到了相应的快乐。而相反,每一次冲动的消费,回过头来常常会有“花钱买罪受”的感觉。买来不合适的衣服鞋子,放着不穿,丢了又觉得心疼。排队去吃的网红餐厅,又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然而,我们都太熟悉这样一个瞬间——那种冲动瞬间上来了,整个人好像瞬间丧失理智,只知道点击按钮,买买买。有时候这种冲动会持续好一阵子,一段时期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知道买。有时候买回来的东西都还没拆开,又迫不及待地奔向下一次购物。直到自己某一天如梦初醒,发现自己买回来一堆东西,到底是干啥?不知道。


我一直觉得“购物”,或者“消费冲动”,并不是问题本身。我们不可能不买东西,基本生活仍然需要物品的保障。偶尔冲动一下,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也确实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快乐。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如何在“冲动中保持觉察”。在广告营销上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人们买的并不是东西,而是感觉”(People Buy Feelings),买下这一瓶面霜,下一款鞋子,你就会变得更美丽,就会有更多人爱你,这样的感觉。而如果我们不能对这种“基于幻觉”的消费冲动保持一种清醒的觉察,那就意味着,我们花的每一笔钱,所谓那些让自己变得更美丽,更好的钱,恰恰是在强化我们内在的故事版本——我不美,我缺爱,我不够好。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坑洞,而消费社会和广告制造了一种美好的幻觉:觉得自己内心有个洞?买下这一款包包就能填满。觉得自己内心的洞变大了?你需要一瓶更昂贵的面霜了。我想,你也已经发现了,这种“填洞”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买下了这么多的东西,却从未觉得这个洞被填满,反而只觉得这个无底洞好像越填越大了。


保持觉察,在消费这件事情中,意味着三个方面:


第一,不接受任何人告诉你的“你不够好,你有问题”的故事。你并不需要下一支口红,或者穿上某一条裙子,才会有人来爱你。觉察自己被那种“你不够好,你有问题”戳中的时刻,那可能是我们最痛苦的时刻,而这种黑暗和痛苦的情绪,让我们产生了瞬间的“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的软弱无力感。我们的感觉是,花掉这笔钱,让自己迅速摆脱这种情绪。


而事实是,每当我们试图花钱来摆脱这种无力情绪的时候,我们反而是在强化这份自己不够好的情绪,在强化这个故事版本。我们在通过这一次消费行为告诉自己,你看,你真的是不够好,你真的没人爱,所以你活该花这个钱。这就像是身上种下了一枚开关,这枚开关只要被打开,人就仿佛丧失了理智,很多人疯狂囤积化妆品和口红,其实恰恰不是为了变美,而是“讨厌自己没人爱”的折中强烈情绪在作祟。


有一种很典型的文案,是屌丝想逆袭,就买这个课,买这个训练营吧。还有一种常见标题是:普通人如何…… 每当我们消费和支持这样产品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在强化一个故事:“我是一个屌丝,我是一个没什么希望的普通人。”而这份自卑感,也就变成了我们身上的一枚开关,让我们随时被人操纵。


第二,能够观照自己的情绪和念头被激发的过程,保持客观。


那么,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被“操纵”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呢?不是对抗,而是观照。观照自己的念头,欲望,情绪,到最后的行动,究竟是怎样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能都会有一种体验,就是当时特别想买的一个东西,回头,过了几天,有其他事情来了,忘了,也就没有必须要买了。


觉察那个“掉进情绪”的时刻,然后保持觉察,观看自己“怎么掉进情绪”的,观看自己怎么就鬼使神差地打开了手机,就想要开始下单购买了。这并不容易做到,却是非常好的训练,我们都说“冲动是魔鬼”,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冲动瞬间的练习,能够让我们更游刃有余地应对这份冲动。


我的一部分念头说“啊,我一定要买这个东西,我不买我过不下去。”那么,那个观照着的自我,会说:”有意思,来,我们来看看你为什么这么要买这个东西……“


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念头。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冲动。


第三,不以自己消费的产品,来给自己打标签,或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好,或比别人更差。


另一种情绪毒药,则是消费社会里的”标签化“,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消费这样东西,就比消费那样东西的人更好,这也是广告商刻意制造出来的一种幻觉。很多女孩子会有这样一种错觉,包包的价格决定自己的价值,那些拿的包包比我贵的人比我更好,那些包包没我贵的人我就瞧不起她们。


在这一份”标签“背后,我们可以觉察到什么?


我们无意识地把”个人价值”寄托在了自己“消费的东西”身上。这是集体层面的无意识,住着大房子,开着好车子的人,就一定比没有房子,没有车子的人更高级。于是,我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追逐更大的房子,更大的车子上。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比较着,却又永不满足的游戏。


而一旦“自我价值”源自外物,我们也就把自己的生命评判主导权交给了别人。如果看到别人有的比自己更多,那种不满足的心愿就跳出来驱策自己。我们感觉到自己和他人,都是一堆物品堆积起来的东西。我们不再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也不再能觉得他人是一个“人”。


我是我,你是你,允许自己成为自己,允许自己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也允许他人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意味着我们要反复去觉察,因为我有这个东西,而比别人活得更高级的这个幻觉。也让我们可以去觉察,好像我没有这个东西,而比别人就更低级的幻觉。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在消费场景中,也时刻在观照自己,不迷糊,不被情绪带跑。


我算是一个相当喜欢买东西的人了,眼光也不错,也舍得花钱。当我买那些并不需要的,昂贵的东西的时候,我能允许”这些东西就只是这些东西“,我不期望它们会让我变成更好的人,也不会露出Logo和价签,试图通过炫耀来得到快乐。我允许这条裙子,这双鞋子,就是它本身,我使用它,和我穿优衣库,并没有区别。


无论是买很多东西,还是很节制的买东西,这些行为本身,都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自由。而在这些行为背后,我们透过一个个机会,来开启觉察,来观照自己,便让我们从一个又一个消费社会的幻觉中解脱出来,距离真正的自由,更近那么一点点。


如是购物,如是观。如是穿衣,如是观。


所以下一次,你又多了一个剁手的理由:我需要花一笔大钱,来观照,观照一下我自己……




每天早上4:45推送当天练习,冥想是每日精进的旅程

评论区或微博#365冥想#留言打卡

学霸猫个人微信号:superxuebamao



本赞赏二维码由学霸猫特约开光

多打赏有益身心健康

~喵咪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