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洋参考
陪你发现全球精致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旅湖南  ·  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 ·  昨天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春节假期60余次上央视,河南文旅火热开年! ·  昨天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春节假期60余次上央视,河南文旅火热开年!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西洋参考

贾葭:为了孩子,不想等了,那就走吧

西洋参考  · 公众号  · 旅游  · 2017-11-24 14:57

正文

| 贾葭

(11.23录制)


昨天整个编辑部被愤怒和悲伤笼罩了一天。北京这家幼儿园的虐童细节令人发指,我们都陷入了深深沉思,这片土地还有没有变好的任何可能?

周云蓬说,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贾老师说,要做美国人的爹。其实意思差不多,都指向个体的选择。

当等待变化的时间超过了生命时长,假如你的全部生命就耗费在这样一段日子里,耗费在这样一块土地上,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又何在呢?


为了孩子我们还能做什么?为了未来,我们还能做什么? 以前我们提到,牺牲一两代人,也要走出去,现在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留下可能不会更好,但出去一定不会更坏。




岁月静好无法掩饰中产的难堪与懦弱


虐童事件对中产阶级来说,是一种关于生活、关于生命的严厉拷问。问题即: 能不能接受自己其实是一个一筹莫展的普通人?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懦弱和无助?

记得雾霾的时候,有人说自己家的新风系统是全中国最好的,净化器是最先进的,口罩是最贵的,所以没关系。三鹿奶粉事件时,有人说,我家孩子的奶粉都是香港买的,所以没关系。有医疗事件时,有中产阶级说,我们都是去外国看病的,所以没关系。地铁安检拥挤,中产阶级说,我们是开车上下班的,所以没关系。当幼儿园资源紧缺时, 中产阶级说,我们家孩子都是上贵的私立幼儿园,所以没关系。

在一起一起“和我们没关系”的事件里, 中产阶级用钱为自身构筑了一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防火墙,以为用钱可以自救。 还有的人自诩“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教父”,主张中产阶级自救,用钱来隔离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以为可以一直岁月静好下去,这都是很可笑很掩耳盗铃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躲得过。

某种意义上,北京的中产和大红门那些“低端人口”是一样的,你的阶层不比他们好过多少。长期的熟视无睹,只会放纵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

岁月静好吗?

岁月静好吗?

岁月静好吗?

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看着自己熟睡中的孩子,真正的想一想,你要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为了孩子,再折腾也要移民


我没有孩子,有时候无法想象面对孩子时的那种无力感。我在一个朋友家里做客,两岁的孩子对他说:爸爸你在墙上走一圈。我们都笑。但朋友对孩子说,这个真做不来,但只要我能做的,我都愿意做。我想, 为人父母者,对孩子最大的爱,恐怕就是愿意为他们做一切事情,哪怕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

我把这个道理讲给微信群里的一堆为人父母者,有个朋友说:就是累死也要把孩子送去海外读书。我只能衷心地说:加油,你可以的。

把孩子放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这才是爱孩子。面对短期无法解决的体制性难题,作为普通民众来说,很难有解决方案。 但是,假如趁早把孩子送去国外读书, 虐童、霸凌、高考录取不公平这些问题都可以基本避免。

作为家长,眼界宽一些,信息多一些,孩子少受很多苦。如果钱再多一点,那就更好了。 假如你有这种条件,那不妨试试移民或送孩子出国读书。很多时候,你只是缺相应的信息以及一个决定而已。我有个同事,孩子初二就去美国读书,每年大约18万元,夫妻俩定期轮流或者一起去看看孩子,权当旅游了。去年这孩子在美国高考,挑了几个她自己中意的高校,很开心。

人的出生地在哪里,这是很偶然的事件。因此而建立不同的身份认同,是一件逻辑之内的事。身份认同不分高低贵贱,但生活与生命的质量高低,却有着相当有共识的标准。我在很多年前的专栏里说,要做美国人的爹,其实意思是,如果让孩子在这个国度成长,恐怕是很多人的愿望。


孩子生长在什么的环境中,其实决定了你的家庭、你的家族未来的境况如何。世代交替的隐含逻辑其实是,一代要比一代更好,而不是更差。去年江苏高考名额的事情出来,同学群里有人担忧地说,以后孩子是不是上南大很困难了。我就问她: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送到了南大,你难道不应该把孩子送去哈佛耶鲁么?这个世界上,排名在南大前面的高校有178所。



人到中年移民海外值不值?


我的朋友、资深电视人何保胜,去年深更半夜在微信上给我讲了一个鼓舞人心的鸡汤故事。我大概转述一下。

何老师在悉尼采访,遇到一个华人出租司机,一聊,居然是“神舟工程”的工程师。何老师问他:你从国内的高级知识分子变成澳洲的出租车司机,心理上会失落吗?他说,开始当然会有落差,但很快就适应了。在这里, 开车和做其他事情一样有社会尊严,待遇比白领还好,各种休假休息。没觉得什么不妥。

这位司机的两个儿子前几年跟父亲一起到澳洲,长子大学毕业两年多了,在悉尼的一家跨国公司工作,不用父母帮衬就买了房。次子正在读高中。司机气质和心态都很棒,一脸的幸福与满足,真诚而开朗的笑容挂在脸上。何老师问他:为什么人到中年要移民海外呢?他说:就是希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健康发展。再问他:放弃了国内的工作,不后悔吗?司机说:我觉得很值得,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悉尼夜景


何老师评价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父亲的行为也不完全是牺牲呀。 他就是过着一种朴实、实在、真实而有质量的生活。很多人,连当初下南洋做苦力改变命运的中国人都不如 ,动不动就要进人家主流社会呼风唤雨当家作主,站在舞台中央。“任何地方也像开四面台,着最闪的衫,扮十分感慨”,可能吗?

我非常同意何老师的说法。

2008年北京奥运后,我的几个朋友移民美国,先后向我道别。在他们的描述之下,做出移民这个决定有两个动因,一是为了外部的生活质量更高,比如空气、水、食品安全、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内心渴求一种更加自由的状态,尝试不同的可能,拓展生命与生活的边界。



好山好水好寂寞


不管是移民海外还是短期居住海外,都是当下有能力的人群的一种生活方式,本属于私人领域的事。但移民已是中国中产及以上人群特别关心的话题,是心照不宣的内心渴望,是低调从速的“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我是想把这个话题放在公共领域里检视,期待能够得到严肃而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主旨其实是:个体选择离开(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一个国家追求自己认为更好的生活,是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双早论”面临的质疑是,个体是否需要为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我看来,这取决于作出决定的个人。 如果你认为有责任留下来热爱国家,那当然没得说。如果你认为应该追求个体以及家庭的更好状态,那别人也无法批评。

我一个朋友在加拿大养了九只猫,然后买了一片农场雇人耕种,自己则在国内媒体上写时评,日子过得悠哉悠哉,除了有点寂寞。一回国,就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觥筹交错,仿佛要狠狠弥补魁北克那些寂静无人的夜晚。许多人都问我:在国外寂寞怎么办?这真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

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一处华人超市


可是寂寞就是代价啊。作为成年人,应该知晓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应该为此所做的承担。你不吸雾霾了不吃地沟油了不用假药了,是不是得损失点什么?当然这一点也不尽然,因为本来也可以不用吸雾霾不用吃地沟油,但你没什么办法。 出去了,就只能是跟国内比,跟之前的生活比,觉得绰绰有余就行了。 寂寞是全人类的通病,还有孤独,基本在哪儿都会有。不是打几圈麻将吃两顿火锅能解决的。

我通常会认为,寂寞或者孤独,大概是内心还不够丰富导致的。假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足够丰富,他可以用相当多的办法去排解这种情绪。李白够寂寞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段位玩得够高,三个人只是不能斗地主,但李白不需要斗地主啊,他要的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从宇宙的意义看, 这种孤独人人皆有之,在在皆有之,换个地方,可能只是“更孤独”而不是“孤独”。

在当下的信息化之下,寂寞也是很容易排解的。我认识的许多海外朋友,经常日夜颠倒地参加国内微信群的讨论。有时候会在半夜冷不丁来一句“中饭时间爬楼完毕受益不浅”之类的话。许多事件也并没有错过,朋友圈全是直播和转载。下几个客户端,尽在掌握。跟过去老华侨们半个月才等来祖国的一张报纸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很多时候,寂寞就是缺乏一种共同的氛围和体认。



牺牲一两代人吧


也有人问我,出去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被歧视云云。我通常会这么回答: 你没出去的时候就是在主流社会吗?你七年连续纳税够不够?摇到车牌了吗?有学区房吗?交赞助费吗?有暂住证吗? 什么?你有钱?你有钱你有证吗?很多人哑口无言。什么融入外国主流社会,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很多一线国家,他们的国民为了他们当下的生活,曾经付出过相当多的努力,法律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正义都是经过各种牺牲才得来的。比如非裔美国人发起的民权运动持续二十几年,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经过无数次诉讼、公开抗议示威等等,最终使得南方终止了种族隔离政策。马丁·路德·金博士因此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而最终也因为平权运动遇刺,盛年离世。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


他们整整一代人为了下一代人以及子子孙孙,不断地去碰撞、付出、牺牲、建设,最终才确立了平等权利,成为不可撼动的政治正确。而我们的华裔做了什么?去年春天梁彼得的事情让很多华裔看到,必须要就利益攸关的事件发声,全美45座城市成千上万华裔上街示威。姑且不论此案的是非,但此事让我们知道,在地的政治参与多么重要,如果没有人为你在政治中代言,那就永远是利益受损者。

进入国外的主流社会,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不是可以坐享其成的。有时候, 真的是需要牺牲一代人或者两代人,才能完成这种阶层的上升。 想想看,同样是需要付出努力,你认为在哪个环境之中,竞争更为公平?阶层上升的通道更为顺畅?我想这并不是很难得出答案的问题。



移不移民跟钱没关系



总有人西洋参考公号下面留言说,“贫贱不能移”,也有很多人说钱不够,似乎出去的成本高不可及。


直接了当地说:钱不是问题。因为很多国家的很多移民的类别并不要求太多钱。这里我就不举例了,可以在西洋参考公号下方的菜单栏点击索取。真要想走出去,不用太操心钱这个问题,方案还是很多的——我是说,便宜省钱的方案。说到底,我认为是一个决心问题。


要是对虐童、小升初、毒奶粉雾霾地沟油这些事没法忍了,对孩子戴上口罩穿上军装手拿大刀长矛叫嚣着南征北战不想忍了,不想再焦虑了,想在心理上轻轻松松,不要再提心吊胆过日子,那真是出去了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