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严子晋,毕业于阳春市第一中
学
。
擅长高考历史试题比较分析并发表过相关研究;在第七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获全国二等奖;曾参与过相关机构高中历史
学科命题和解析工作。
2024年是广东省实行新高考、新课标以来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今年的高考历史题型同往年相比总体变化不大,结构稳定;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一改往日面貌,在风格上明显向全国卷靠拢,文本阅读难度
加大
,取材多样,设问巧妙。命题紧紧围绕“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了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察,充分展现了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突出
了高考
的选拔性
功能,这将会为今后的广东高考备考工作发挥积极的指向作用。
据上表可知,
今年的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知识领域的分布来看,三者基本
维系
平衡,
在题型结构上保持稳定,同往年相比并无较大变化。
2024
年作为广东省新课标下的高考第二年,自从去年高考试题采用新课标以来,选考题退出了历史舞台,选择性必修的内容灵活融入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各内容当
中,突出对主干和核心内容的考查,
打破相对固化的试题布局方式,使得命题更加灵活,不仅符合了当今新高考的命题大趋势,且充分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利于落实好对考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性能力的考察。
从题目总体风格上看,同
最近几年
的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相比,不难发现今年的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在风格上
已经
明显
在
向全国卷靠拢,
试题难度较去年有所上升,稳中有变,没有偏题、怪题;
选择题的材料内容增多,强化了试题的文本理解阅读能力,例如选择题第1、2题便分别取材自《礼记》、《汉书》等相关经典
篇目
,以及其它中国古代史部分选择题引征了大量文言文作为试题情境,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材料大意,把握好题干关键信息,排除干扰选项对题目进行正确解答,阅读
理解
难度
加大
,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文本分析能力;与此同时,选择题没有直接像往常一样直接考插和课本相关的概念题或细节题,有些相对比较细的知识点巧妙融进了选项当中,例如第2题选项中的“俸禄制改革”
、
选择题第16题
选项中的“
民权运动
”等这些都是教材或课本中比较细节的概念或知识点,考生往往容易忽略相关内容
。
在非
选择题方面,仍然通过小切口考察大背景,取材灵活多样,不避社会热点,乡里制度
作为
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如主观题第17题
便考查了中国古代和晚清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紧扣当下乡村建设的热点问题;非选择题与2023年一样
保留
了两道开放性试题,但其
中一道开放性试题并没有单独作为一道大题考查,而是融入了普通的材料题里面,分值由12分减少到8分,大大减轻了
考生的解题负担,为考生节约了时间成本,有利于考生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主观题的命制同样在强化了对考生的文本阅读与分析能力,
呈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理念
,如第17题
“
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
‘
两面性
’”便需要考生结合时代背景和特征进行分析,
需要考生学会解读材料的内涵,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题目作答。
今年高考试题主观题回避了某些在模拟题经常出现的内容,世界近现代史的当下的世界史史学热点内容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相关内容并没有在今年的高考非选择题中出现,而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加以考查,如选择题第13、14、15题均涉及到了相关内容,特别是第15题的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便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典型代表;此外,连续多年在广东考查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相关内容在今年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也没有登场,这有助于防止猜题、押题现象,拓宽对知识点和内容的全面考查;再则,针对近年高考涉及对历史现象进行阐述的“评述”类的历史解释型试题,在今年也没有如约地出现;通过上述情况,今年的广东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题型等调整,有效打击了考生通过机械刷题,或过度偏重对某些热点、重点知识的学习,借此达到考试拿高分的意图,要求考生注重对知识点的全面学习和理解,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广东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如今,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权归属到各省,会凹显出浓厚的区域色彩,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近年来,广东尤为注重对乡土历史的考查,
如
2021
年的试题第10题以“广交会”的创立为切入口考察新中国的
外交情况
;
2022
年第5题则以清
代
广州地区出口的瓷器为背景,考
查
清朝对外贸易;
2023年运用一幅火柴盒贴画,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下层民众的生活;今年更是以“广东与近代中国”为切口,要求考生攥写12分的小论文;
可以发现,这两年以来试题选取的都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充分利用了乡土资源且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兼容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乡土情怀
,丰富学生对本省历史文化
的
认知。
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本卷灵活地运用了各种类型的史料,综合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素养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如
选择题第2题以“《魏书》记载的部分皇帝赏赐情况”构建情景,运用了未经加工的原始史料,历史和学术味浓厚,需要考生有史料实证意识,根据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推断出正确的答案;
主观题
的
第
20
题
第一问首先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述二战后的远东格局,第二问要求考生论述中国现代外交,考生不仅仅需要对近现代国际格局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历史解释能力对题目进行作答,同时了兼顾对考生家国情怀的考查,要求考生理解现代中国为世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当代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上述情况表明,今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
查,情景新颖,
这个趋势在未来也会更加明显。为此,在平常的
历史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做好素养教育。
今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风格同往常相比变化大,打了许多学生一个措手不及。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题目越来越灵活,更加侧重对学科素养和学科的思维能力。今年高考落下帷幕,受今年试题风格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做题时不知道题目在问什么、表达什么,容易在两个选项间纠结徘徊等,这种学生就是缺乏解题能力的体现。所谓考试,永远是为了考查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