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我们这里,荷里活那边的电影明星更玩得出格。
这部关于美帝小职员的喜剧片,在极贱极蠢间,说的是国家权力背后的污秽。
布拉德·皮特勇闯俄罗斯驻美大使馆
文|郝建
作者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合作研究员。
科恩兄弟是形式迷狂,你能感觉到他们在做电影时的那份游戏感,那份与电影本身对话的狡猾和背后的怪笑。他们的许多作品都不那么光鲜炫目,不那么脍炙人口,但许多骨灰级影迷看到以后,会觅得其中三味。
《阅后即焚》绝对不是一部“爆款”的影片,但它值得反复阅读。
说实话,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它是那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味道。
难怪毛姆面对艺术品有点张口结舌:“美是个句号。
当我面对美的事物时,我总觉得自己只能凝视和赞赏,此外便无事可干了”。
这部《阅后即焚》到处是幽默,彻底是黑色。
《阅后即焚》里的中产阶级空虚、孤独,渴望打破现有的生活边界
它绝不是大制作电影,但是演员的阵仗大。三个男主演是乔治·克鲁尼、约翰·马尔科维奇和布拉德·皮特。女主演也是星光闪耀,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和蒂尓达·斯文顿。只出场一次的CIA局长,两兄弟也请来了J·K·西蒙斯出演,2015年他凭借《爆裂鼓手》中的魔鬼教头拿到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聚集了这么多大牌明星,他们要干啥?
这么多明星聚集不奇怪,《十一罗汉》中的明星肯定比这里更多。但是,这些明星聚在一起,争着抢着当白痴,一个一个互相比着看谁傻,饱读诗书如我,还没见过。
克鲁尼好像从头到尾都在傻乎乎地把他那双大眼睛瞪得滴溜溜圆。整个影片中,他像个没头苍蝇,一边跟马尔科维奇的太太搞婚外恋,还不耽误跟别的女子网络有约。
他到家得宝买材料给太太做性爱器械,一会又趁着斯文顿把丈夫马尔科维奇赶出家门住到人家家里。然后莫名其妙地,他的枪走了火,把布拉德•皮特的脑浆和着血轰在墙壁和地板上。
他不仅与斯文顿滚床单,还跟麦克多蒙德等女人约炮。他把麦克多蒙德约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领着她到地下室看自己DIY的女性自慰享乐椅。
这
把自慰椅是克鲁尼偷偷做的,本想送给太太当一个惊喜礼物。
可是,他后来发现,太太早就在准备跟他离婚!
她的律师一直雇着私家侦探跟踪克鲁尼,记录他的出轨行为。
沮丧暴怒之下,他拿起大锤砸烂了那个橡胶男性生殖器的玩意儿。
这是克鲁尼第三次为科恩兄弟当白痴,延续着《逃狱三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和《真情假爱》(Intolerable Cruelty)中的装傻充楞路线,加一起可以被称为克鲁尼“白痴三部曲”。
皮特跟麦克多蒙德也是白痴双人组,他们俩是健身房的同事。麦克多蒙德在这个故事里是白痴傻帽加花痴。她在网上到处约炮,但觉得自己太胖了,她坚信如果能够在身体的某几个部位重新塑形,就能够魅力无穷横扫约炮网。于是,在本片中,她的最高任务就是要弄钱给自己做抽脂拉皮。
皮特呢,他有雷锋精神,一直在给她帮忙。在整个影片中,他一直是头发直立着,半张着嘴,好像手里没离开过大杯的饮料,吸管一直在呼噜呼噜响。
据说皮特看了剧本说自己演不了,大概是因为太傻。可导演鼓励他,告诉他准行的。说实话,我看了皮特在这里头的表演也是大为惊叹,没想到他还会这一路。
至于马尔科维奇,他在这里头是倒霉鬼一号。大概是在办公室政治争斗中失败,他被踢出中央情报局。赋闲回家后彻底当个酒鬼,写回忆录又写出祸端,最后居然落得挥舞斧头当街砍人。
演员互相比着傻,是因为剧情故事又闹腾又狗血。
这个故事要参加那种我们这里的创投会,肯定通不过。我教剧作课时,学生要是写这样的故事大纲,我大概率会看不懂给扔回去。
这个故事改编自1977年至1981年间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的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 讲了健身房雇员捡到一名中情局特工遗失的绝密光盘后遭追杀的故事。
这故事到了科恩兄弟手上,他们把它打造成一部黑色喜剧,又冷峻、又爆笑。它的黑色深深地融化在电影肌理之中,它的喜剧感浸没在一种冰冷的氛围和荒诞中——
马尔科维奇被解聘后写回忆录,大概对组织上没说好话。他太太正跟政府执法部门的小官员克鲁尼搞婚外恋,趁机想离婚再嫁。她偷偷从两人共用的电脑里拷贝资料时,把马尔科维奇回忆录也混在了一张光盘上。一串偶然的阴错阳差,光盘落到了皮特和麦克多蒙德手上。两人模模糊糊看出有些敏感内容,于是决定敲诈马尔科维奇。但他非但不买账,还一拳把皮特打得鼻子出血,然后开车扬长而去。
这两人毫不气馁,他们来了个U形转弯,一脚油门就把车开到了俄罗斯大使馆门口,皮特捂着还在流血的鼻子跟使馆的“文化官员”兜售“敏感材料”。俄罗斯大使馆官员看了光盘后严词正告:我们这里只搞文化交流,绝不会卷入间谍活动。谁知道俄罗斯大使馆有美国间谍,CIA官员立刻来找马尔科维奇大兴问罪之师。麦克多蒙德决心要做整形手术,继续坚持打上门去跟俄国人要钱,她居然还怪罪俄国官员让她在接待室等太久。再次被轰出去以后,她打算另找门路,她坚信某个东方崛起强国会肯定会对光盘有兴趣……
华盛顿有很多大使馆,光盘好卖的。我一个在那里的学者朋友跟我说,这个片子抓到了在华盛顿生活的那种感觉。
各种约炮、婚外恋,各种盲打误撞,这个故事是一张光盘引出的血案。
最后,皮特被克鲁尼一枪爆头;
克鲁尼惊恐奔逃,流亡南美;
暗恋麦克多蒙德的健身房经理被马尔科维奇当街砍杀,监视他的CIA探员被迫介入,马尔科维奇被打成了植物人昏迷不醒,局长说“他不醒来对我们最好”。
看科恩兄弟的作品,我们得准备好遭遇许多死尸。
《阅后即焚》的故事有够狗血,但科恩兄弟是电影作者,他们把这个狗血故事讲得雍容典雅,精致有趣。影片中许多台词让人笑喷,但第一次听都有点不在意,再细细咂摸演员的冷表演才会品出味道。
影片头绪纷繁,许多转折让人惊诧。科恩兄弟用光盘当做一个麦格芬,穿插连缀,细密排布针线,把故事讲得从容不迫。
它的视觉处理与《冰雪暴》有可比之处,都是在一部充满荒诞、悲观、绝望的作品中使用了自然光效。从视觉处理到剧作手法,它的形式美学给我一种从容、精致之感。
这部作品中,科恩兄弟没有继续与他们之前一直使用的摄影师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合作,而是与艾曼努尔·卢贝兹基(Emmanuel Lubezki)联手。
这位墨西哥摄影师喜欢自然光,他与科恩兄弟一起在作品中书写了那科恩的花体字签名。
影片一开头,我们就看到那种科恩兄弟非常偏爱的摄影机贴着地面行走的运动镜头。
后面,这种镜头他们在办公室楼道又用了一回。
《阅后即焚》以后,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凭借《鸟人》和《荒野猎人》两度得到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看来科恩兄弟真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