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景读书
风景读书沙龙以旅游为出发点,由作者亲自为您读书,带您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设计、旅游投融资、旅游运营、实操案例等。我们要做的是专业课的阅读,有声,有色,有味,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风景读书

南北方土地的差异,大家随意感受下!

风景读书  · 公众号  ·  · 2018-03-14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风景读书

点击上方 蓝色字体 关注微信号, 每天七点,陪你读书!


▼



《中国景观史》共读 07天

今日共读目标 农业、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部门,在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对中国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其本身的发展史来说,也构成了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邀请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事业一部副总经理陈淼为大家继续分享南北方土地的差异。


陈淼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事业一部副总经理


北方:旱地


由于中国南北各地气候、地貌条件的差异,耕地总体利用方式主要分为水田和旱地。旱地主要分布于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中国北方十六个省(区、市)旱地面积占全国旱地总数近百分之七十四。作为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发达的地区,华北平原,包括关中平原的旱地为中华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作出了伟大奉献。



目前,旱地占当地耕地面积百分之九十的省(区、市)依次为:青海、甘肃、山西、西藏、内蒙古、河北、山东、黑龙江新疆、陕西、天津河南、吉林、北京。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九十以下的地区有辽宁、宁夏两省区。上述省区都位于北方,南方早地较多的省只有云南和海南省。


北方旱地中,既有平耕地,又有坡耕地。平耕地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内蒙古与宁夏河套平原、新疆绿洲平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坡耕地中则以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区为多。另外秦岭山区、黄土高原沟壑区、沂蒙山区、太行山区、燕山山地和辽西地区还有较多的超过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中国最重要的旱地耕作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包括长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渤黄海以西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范围,人口二亿零八百万。这里是中国耕地面积最广(全区等地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垦殖指数最高(全区平均达百分之五十,平原大部达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业区,是全国最大的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旱作生产基地。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中心,农业历史悠久,土地开垦程度冠于全国,除滨海盐土区外,区内已基本上没有荒地。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其产量也为全国各农业区之冠;温带水果,如苹果、梨、柿的产量也居全国之最。


黄土高原地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及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四十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本区的关中、晋南和豫西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农垦历史非常悠久,人口稠密,旱作农业占有绝对地位,各河流平原灌溉农业发达。但在广大黄土高原上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几千年的垦殖活动和气候变迁等原因,使这里的土地贫瘠化,长期存在广种薄收的习惯。新垦荒山由于土地肥沃,第一年亩产往往可达五十到一百千克,随着沃土流失,几年内产量可下降至十到十五千克。为生产足够的粮食,便进一步开荒,许多地区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其结果,不仅导致本区经济结构破坏和乡村贫困化,还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河床严重淤塞,成为历史上黄河在下游决口泛滥的直接原因。



旱地的耕作,很大程度上依靠水利灌溉设施。除了大范围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外,清代北方还发展了井灌,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为水利灌溉的主要方式①。灌溉发达地区,还有水稻种植。如《宋史·郭咨传》记载:“怀.保二郡傍山,可以植稻。定武、唐河抵瀛、莫间,可兴水田"。至宋中期,沧州一带也“增修西流河堤,引黄河水淤田种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九)。实际上,至宋代时北方种植水稻已有数千年历史。


南方:(圩田、垸田)


水田主要分布于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即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部分地区,上述三个地区水田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南方水田耕作系统中,尤以圩田系统更具文化意义,引起学者高度重视。太湖平原、苏北里下河平原、鄱阳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等地,依据各地的地理条件,分别出现了圩田和类似的垛田、垸田耕作制度。



自晚唐五代以来,圩田(围田)逐渐成为江浙一带农田的最重要的形式。圩田实际上是一个筑堤围裹浅水沼泽或河湖滩地、傍水垦殖的过程。据王祯《农书》记载:“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淹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后值诸将屯戍,因令兵众分工起土,亦效此制,故官民异属。复有圩田,谓叠为圩岸,扦护外水,与此相类,虽有水旱,皆可救御。凡一熟之余,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赡及邻郡”。


宋元时期,南方广大水网地区大力修建圩田。处于长江和太湖之间的古丹阳湖区,即今江苏溧水、高淳,安徽当涂、芜湖、宣城等地,自春秋时代起亦有圩田建设,尤在五代以后达到高潮。北宋中叶,仅从宣州到池州间即有数千亩以上的圩田;南宋时,当涂关测/的圩田占全县农田面积的十之八九。宣州、池州一带的圩说说收大,有的周长达四百八十多里,圩岸坚固宽广,可以并马而行心。元代江东地区圩田也十分广泛,仅集庆路(今南京、溧阳、溧水一带)有圩田一千六百五十七处。由于“圩田日多”,农民生计、居处“皆在圩中”,对圩田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太湖地区修筑圩田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吴越时期。光绪《高淳县志》记载:“春秋时,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因著圩附于城,为吴之沃土”;明代曹允儒曾说:“自范蠡围田,东江渐塞”,这是较早的太湖流域圩田修筑的记载⑤。太湖下游三面为江海所包围,该地区塘浦圩田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海塘和湖堤系统的发展。筑堤取土之处,必然出现沟洫,堤岸沟洫扩展,逐渐变为塘浦。自春秋至唐后期,在屯田营田制度的促进下,千百年间依靠国家力量,集中社会能力,经过无数次统一组织下的辛勤劳动,横塘纵浦密度增大,在太湖平原逐渐全面形成棋盘式的塘浦圩田系统,使太湖低洼地区逐步变成“苏湖熟,天下足”的全国重要粮仓之一。


太湖地区的塘浦圩田系统至五代吴越时期得到巩固和发展。北宋水利学家郏亶《吴门水利书》记载,唐代建设太湖圩田有相当周密的规划和科学的布置。首先在太湖平原建立纵浦、横塘构成的水利工程体系,然后再在浦塘之间开垦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早捞不及,为农美利”。圩内沟渠发达,以供灌溉,圩岸遍植杨柳,堤下种植菱苇,用以护堤防浪。但宋代以后及至明清时代,由于下游海岸线外伸,加上湖区大量人工围垦,使排水不畅,塘浦圩田系统的功能大为削弱。


在太湖周围滨湖地带,亦即太湖湖堤的向湖一面,历史上也有深度开发。通过横塘、纵溇的布置,以湖溇圩田的独特形式出现于湖滨地带,化淤滩为良田,与湖堤以外的塘浦圩田系统两相媲美。


苏北里下河平原的核心地带—射阳湖碟形洼地,自从南宋黄河夺淮南下后,逐渐淤没,明清时期在兴化等县出现了垛田系统。垛田是在湖滨近水地带局部高地耕种的垛状土地,这些垛状耕地有些为自然形成,有些为人工堆筑,规模皆不大,农民来往耕作皆须依靠舟楫。


长江中游两湖沿江地区所围垦的垸田,实际上同太湖地区的圩田一样,只不过名称不一罢了。长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地区,既是长江的天然水库,又大量接纳长江及入湖支流的泥沙,形成了一片片荒洲沃野。唐宋以来,当地居民在这些湖区不断修筑圩垸发展农业,使之成为中国另一著名粮仓。


水车是圩田、垸田兴起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唐末五代时水车已在江南开始推广使用。以水为动力的龙骨车产生以后,为湖区大规模兴建水田提供了必需的技术装备,同时南方水稻田精耕细作的犁、耙耕作技术系统也于北宋形成。在此背景下,到南宋后期江汉平原的垸田开始大量出现。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长江上的最大湖泊,湖区面积达一万七千九百平方公里,由于长期的淤塞、围垦,现已缩小至不足三千平方公里。自宋代在湖区筑垸围垦后,到明、清和近代进入极盛期。由于荆江人湖水量增多,湖江关系发生变化,加以人为因素,围垦出现几次起落,形成明前期、清前期、清后期三次高潮①。湖区垸堤以北部为早,多修建于明代,南部则多修建于清代。据不完全统计,明代约有一百多处垸子,大部分在北部的华容、安乡、澧县和南部的沅江一带。清代洞庭湖区的堤垸增至四、五百处、并有部分改由官修。但到清后期时,垸田构筑影响到蓄洪排水,酿成严重水灾,一度明令禁止围垦。但在人口压力之下、堤垸有增无减,至1949年仅湖南一省,即有堤垸走九百九十多个。


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等近湖地区还出现一种称之为“葑田”的农是天然的出是因泥沙淤积在茭草根部、日久浮泛水面而成的一然土地。自宋代起、人们受葑田的启发,出现了人造的架田①水博为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汉阳府云:“浪川(县)四周皆水,湖居小民以水为家,多结茭草为排,以茨八口悉居其中、谓之茭排。随波上下虽洪水稽天不没,凡、胜畜、子女、婚嫁繁不于斯,至有延师教子弟者”(《古今图书集成方爽汇编·职方典》。范成大曾有诗吟之:“污菜一棱水简围、岁岁蜗居没半扉。不着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这种键波逐流式的居住、生产方式,可称得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对文生态的特殊适应。这种葑田尤以“浙西最多,浙东诸郡已少”北外嘉定等地也有这种农田。


都阳湖区滨湖各县圩堤,一部分开始于唐、宋,大部分是明、清时代修建的。至清末时约有二十一圩,圩内耕地计有十五万亩。


广东所在的珠江三角洲从宋代始,即有沙田围垦活动,明代中叶以后,更进入了大规模的围垦时期。明代在南海、顺德等地还出现了早期的“果基鱼塘”种植方式,其后又演化为“桑基鱼塘”的农业经营方式。至清代,农业商品化现象在广州附近州县已较明显。



风景读书,陪伴你的风景旅途!



Tips: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啦!

从3月5日开始,我们将共读的是《中国景观史》,请各位书友记得每天阅读我们的推送哦!


读书打卡:新年,新规则

不知道如何共读的书友们注意啦,关于如何打卡:


1、将每日风景读书推送的文章不设分组转发到朋友圈,截图发给风小景或风景读书会员群均可,可以每天一发,也可以月末集中来发。 打卡时间仅限每日早7点-晚24点


2、打卡签到本着自愿的原则,小景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习呦~


3、针对当日忘记打卡的同学要记得“补打卡”哦(补打卡:将遗漏打卡的所有天数的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并截图给风小景,当月补打卡次数 最多1次 ),不然风小景也会督促大家打卡的哦!


关于完成阅读任务的奖励:


1、坚持每日阅读并 不设分组转发朋友圈,连续打卡签到累计一个月 的同学将会 获得2018年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100元的优惠券 。详情请咨询风小景。大地风景研究生班报名链接:http://mp.weixin.qq.com/s/ca3E6crZhosUSEs9h5F75g


2、欢迎大家在 共读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读后 感,获得留言点赞最多者, 我们也将选出 3名优秀评论者 赠送 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200元优惠券。



“风景读书”将与您共读

《中国景观史》

如果您想跟我们一起读旅游行业的经典书籍

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咨询风小景


识别下方二维码


我是风小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