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代大师谢幕,留下江湖传说。
10月的最后,江湖还在,大师已去!
1924年金庸先生出生于浙江海宁,1948年移居香港,并从事媒体行业。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先生共写下
15部武侠小说,包括《
飞狐外传
》、《
雪山飞狐
》、《
连城诀
》、《
天龙八部
》、《
射雕英雄传
》、
《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泯恩仇》、《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
这些作品多被拍成影视剧或改编为游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可以说金庸先生的一支笔,打造了无数个人的江湖武侠梦。论武侠小说江湖,金庸先生的地位无人能撼动。
当下我们因为武侠认识金庸,但真正让金庸先生
走入主流社会地位的,却是他1959年创办的《明报》,并且其多部小说的写作多是为了宣传《明报》。通过小说和《明报》的共同打造,成就了金庸的武侠和商业江湖。
金庸先生是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更是一流的自媒体大V缔造者。
金庸先生的文字,是武侠,亦是江湖!
看过金庸武侠作品都很容易被吸引,这与其作品蕴含的历史底蕴和精深文化密不可分。
金庸的武侠小说来说,其有着极为厚重的历史氛围,尽管有的时候,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着一定的改动,但是不可否认,他为我们展现了另一幅历史肖像,从宋朝中期,到清朝乾隆年间。
金庸的笔下,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在他的笔下信手拈来,而且恰到好处。
所涉猎的内容也非常的宽广,
几乎每部小说都有佛、儒、道等各家的精神,如易筋经,周易八卦,奇门遁甲等。
没有渊博知识,这些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将禅机、儒学浅显的通过故事反映出来,如《天龙八部》从头到尾都有佛家的天理循环思想。如此一来,将本来低俗气的武侠小说,瞬时间提升了几个档次,抓住了文化的人眼球。
无论是人性的探索,还是三教九流的描写来说,都彰显了文化底蕴,甚至是创造了少林自己都不知道的“禅武合一”,从而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入口。
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书香门第,
家世系浙江海宁查氏,祖上查升是清康熙27年进士,曾入翰林院,入职南书房多年。从小受家族文化熏陶,读书时期就展现出了国人的天赋。
14、5岁时,读初中3年级时的金庸和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59年创办了《明报》之后,虽然主要精力放在报刊上,但金庸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反而是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为《明报》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订阅,金庸拾起武侠小说这一引流秘密武器。
长期在《明报》连载武侠小说,为《明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用户关注。
虽然最初在《大公报》尝试武侠小说写作,主要受到同事梁羽生发表武侠小说带动报纸发现的启发,金庸寄希望于借助小说提高报纸阅读量。
随着小说受欢迎度越来越高,金庸的武侠小说多被修改发行、拍成影视剧、或打造成游戏,但每一个版本发行,金庸都会用心花时间修改,金庸先生身边的朋友都说他是完美主义者,没有改到满意都不愿意随随便便发行。
虽是因为阅读量开启武侠小说写作之旅,金庸先生却是真心喜欢武侠,用一颗虔诚的心打造武侠,从而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优秀作品。
《明报》类似今天的一个内容展示平台,如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如果不是《明报》这样一个平台,后面的很多武侠小说不知道是否还能与我们见面。
也正式基于《明报》平台的传播,金庸的小说有了更广阔的用户基础,从此金庸先生成了一代自媒体大V。
事实上,金庸先生不仅仅是内容写作高手,更是运营高手。他懂得运营、营销,善于包装自己。
他的商业才华,大概在他15岁编写畅销省内外的中考教辅《给投考初中者》时,就已初露。
1991年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查良镛的报业王国达到了辉煌的巅峰,《明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三份刊物的合并出版产权估值为5.8亿港元。
在日常经营上,他处处精打细算。
一位《明报》老员工反馈,有一段时间香港报业的印刷纸张只能从北欧进口,纸价波动很大,查良镛总是能做出低价买进的决策,在高价时还有盈余卖给报业同行。据说他在美股市场也获利不少;卖掉过去在山顶道1号的房子搬至半山的马已仙峡岛,以及卖掉明和社原来购置后来有富余的两层办公室,也都是他财富的一部分。
一件小事足以看出其不凡的商业运营才能。
金庸书中杨过的最后一句话“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是的,金庸去了武侠世界,但走后江湖都是传说!
愿江湖永远不老,愿查老一路走好!
本文排版使用i排版(更多样式请登录ipaiban.com)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