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起点财经
只传播有价值的讯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朔朋友圈  ·  经济第五城,广州还是一座沿海城市吗? ·  12 小时前  
央视财经  ·  =͟͟͞͞大=͟͟͞͞风=͟͟͞͞+=͟͟͞ ... ·  12 小时前  
四川商务  ·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万亿美元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起点财经

现在的万科,应该怎么办

起点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1-20 14:35

正文

作者:真叫卢俊

来源:真叫卢俊(zhenjiaolujun0426)

文章已获授权
事情过去几天了
所以我出来聊聊了

大家好,我是卢俊,真是好久不见啊
又是好久没在这里创作了,所以今天我来了
01

事情我想各位也都知道
周四晚上的万科刷屏了

我的朋友圈谈论万科的大概有两个方向
一种是各路媒体人在朋友圈披露自己的内幕消息,一种是各种地产人发着各种打油诗般的感慨

整体的内容大概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果然不出我所料

看得我恍惚,也看得我感慨

我五千多人的朋友圈,竟然没一人站出来说一两句客观公道的话

我不禁想问:万科真的就沦落至此么
02

关于万科,我当然没有内幕消息

哪怕有,我也不屑于用来当成标榜自己的筹码话术

对于万科来说,此时此刻真正难的是什么

是那些业绩票据之类的东西吗

我觉得都不是

当年可口可乐总裁说过一句话:哪怕一把火把这家公司烧的一无所有,就靠着可口可乐四个字就能东山再起

对于万科我对他的数字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关心的是
万科靠着万科这两个字,还能不能东山再起
03

对于万科来说确实和其他品牌不一样

它代表着过去20年上个周期房地产里最鲜明也是最耐久的一个标签
没有之一

如果这个品牌倒下,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30年房地产的系统性的否定
包括大部分的地产从业者对于行业本身的判断都会带来绝望

这就是万科投射在每一个地产人心中的种子

每个地产人都可以问问自己,谁没有认真系统性的学习、模仿、抄袭过万科

所以
关于万科到底会怎么样,反而业内人的关注更加胜过于其他

以下内容我作为一个入行15年的地产从业者,也聊聊我个人主观的看法
04

万科的难,是在于万科是一家典型的依附房地产而生的大企业

那么房地产不好的时候,万科就不可能特别好

而且也是因为规模大,也没办法像其他小品牌一样走差异化路线吃到点悲观红利

当年为了规模而衍生出的一切业务,如今都成为了那拖的后腿

套用一句互联网很热的词:过去你成功的理由决定了如今你的失败

对于万科来说确实如此
围绕着规模时代而生的机制在现在的一切一切都受到了考验和挑战

这还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05

另一个可能被忽略的软肋

其实就是万科的从业者

这件事本身郁亮在几年前的内部邮件也有过反思:如今的万科人甚少有经历过2008年

也就是现在的万科从业者更多都是快周转时代下孵化的人才

换句话来说都没有系统性的面对过风险

这样的团队是否有能力对抗当下的周期,这确实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06

如果以上都是因为大导致的因素

那么对于万科来说还有一件事在如今这个时代里显得很不讨好

那就是商业化

一家企业商业化正常么

其实再正常不过,合适的产品投入合适的成本最后卖合适的价格

商业化其实是非常职业化的结果

对于一家盈利性为主导的机构来说无可厚非

但是在当下商业化的举措反而容易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
07

商业化的典型就是当房子以卖作为商业化的终点
那么大概率在卖的时候,说的就会比做的进行适度的美化

另一个作为期房的特性,因为卖的时候还没做好,所以一般来说理论表达也会好于实践呈现

这两件事当然也在万科身上有发生

对于万科而言,极少在一个项目的卖房之后依然给用户带来惊喜

虽然这件事在其他房企里同样存在
哪怕万科也同样如此

而这些聚集在项目上每一个个体的碎碎念
日常可能感觉没什么,但是在品牌如果受到干扰之后,这些舆论就会成为加速推倒品牌的那股力量

舆论的作用,大概表达于此
08

纵然其实很多时候万科也觉得委屈

比如很多时候的项目是联合开发的,比如有些项目地价都比售价要贵了,比如很多建筑规范前后审核标准不统一……

很多事情在具体事项上万科都能说得出道理

但是舆论就是如此,没有道理只有情绪
这恰恰是最没有办法用商业化的方式来处理的工种

而且这个时候也不适合太多的发声,说多了反而给人心虚的感觉

你说难不难,怎么都不是
09

这或许就是王冠之重

你说万科没问题吗

一定有问题

从上个周期而来的品牌在当下一定有他原罪的部分

不过那是周期之殇

但却也要万科来解决

这正是王冠之重

万科未来应该怎么办

我没在什么大公司做过高管,自己创业也就一般般,混到现在就是一个臭码字的
不过我却非常想给当下的万科提点建议
10

第一,可以启动一波老万科回流计划
招募一批08年以前加入过万科的前万科人,他们经历过淡市也受过早期万科品牌的熏陶,这个时候需要一些理想主义情怀的回归

第二,在重用一批入行3年左右的新人
这波人虽然新,但是没有传统地产人的戾气和油腻,这是这个时代里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两拨人全部下沉到项目,但是分别负责两个方向

让老万科人负责一个城市的核心地段的塔尖项目
他们的责任就是让一个项目的前期概念可以充分的兑现,超配的兑现,绝对的兑现

做到百分之两百的兑现
后端的所有投入都是超配,最好做出全维实景示范区,营销阶段就把小区公共区域实景做好

在后端交付维度创造出足够多的期待
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通过最简单的体验就感受到产品主义在万科体系内的回归

而新人负责刚需和刚改这类万科的主流主导项目
用新人创造出非标感,用新人创造出差异性
给市场的感觉就是:万科没有那么追求标准化了

这也很重要,标准化的烙印在万科身上太明显了,现在的万科可能做不到去标准化,但是起码要做到营销去标准化
11

为什么这么说,确实单盘主义这四个字对于现在的万科来说更加重要

现在没有什么比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更能表达万科此时的价值观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