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数百年前,人们就明确认识到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那么,在没有磁带、录音机的年代,人们是怎么知道数百年前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呢?远古时候的音乐,又是如何“存活”到今天的呢?
可能有很多人以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家最熟悉的五线谱,至于古时候的人,说不定也是用像五线谱这样的方式来留住音乐。
但事实上,五线谱是西方的记录方法,而
我们中国的音乐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
,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那些或美妙、或空灵、或激荡的乐音,究竟是如何百年、百年地延续下来的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得“溯洄从之”,将视线投向那千百年前的乐谱。
据说有一首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中国古琴名曲)
,可能产生于南北朝时期。
看到这个谱子,你可能会觉得很诧异,这到底是乐谱,还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上面这张古琴谱图,没有画出一根琴弦,没有写上一个数字,它直接把演奏乐曲时要用上的手指、要摆出的动作等等,都描述了一遍,甚至于弹法是弹还是挑、是摘还是打,也直接写出来了。
这完全是一篇文字叙述的文章。
它看起来固然方便,可如果要完全用文字描述一首乐曲的整个演奏非常困难,所以一首乐曲就构成了一篇非常长的文章。
不仅如此,每个人对文字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所以古琴乐曲又出现了一个“打谱”
(弹琴术语,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
的问题。
“打”本身有打猎、搜寻的含义,也就是说你需要凭借自己的理解,在琴谱的基础上,再去探索、去调整,这就给了演奏者很大的发挥空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表达,于是每个人的打谱都不一样,可想而知,弹奏出来的乐曲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严格一点讲,古琴曲《碣石调幽兰》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乐谱。
到了唐代,因为用文字记录的时候笔画太多,因此到了唐代,就出现了新的记谱方法:减字谱。顾名思义,减字谱就是把文字缩减一些笔画,变成一些符号来构成古琴的谱。
这样的谱,红楼迷们一定都听过,在《红楼梦》第86回中,有着极生动的描述,当时,贾宝玉一边和黛玉闲聊,一边看她的书,结果一个字都看不懂,“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也有一个‘大’字旁边‘九’字加上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
对此,贾宝玉傻愣愣地说道,“妹妹近日越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逗得黛玉“嗤”一声笑了出来,亏你读过这么多书,怎么连琴谱都不知道?
宝玉口中的“天书”便是这减字谱了。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啊,主要就是为了方便:
到了宋代,又有了工尺(chě)谱开始流行,有的跟明清时候的工尺谱已经极为接近,譬比如姜白石所做作的《白石道人曲》:
姜白石就是我们熟悉的宋代大词人姜夔了,他写的《扬州慢》,我们都读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当时的词大都是可以唱的,姜白石自己的词也不例外。
提到“八声甘州”,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了,无论柳永还是姜夔,这些意境无穷的诗词变成乐曲会是什么样子呢?
工尺谱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符来表示音高和音符。它是流传时间最久的、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记谱法,一直到今天的民间还在使用。
不过它和减字谱一样,不标注明确、严格的节奏符号,但这也是它的长处,恰恰由于它只记下骨干,反而促成妙趣,给演奏者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古琴谱和我们熟知的五线谱、简谱不一样,它给的只是一个演奏行为、一个框架,所有的血肉都在演奏者手中,因此,即使是同一个琴谱,不同的琴人弹出来也会千差万别。
可以这么说,现在我们听到的古琴音乐是由过去的作曲者以及当下的演奏者共同完成的。而这也恰恰反映了以演奏家为中心,以演奏、演唱为核心的注重过程、动态的中国传统音乐观。
——古琴演奏家林晨
今天,尽管我们从日本那里习得简谱,也学会了西方的五线谱,但这并不代表减字谱、工尺谱从此就退出了音乐舞台,
我们今天对古代音乐能够有可靠的了解,知道它们大概是什么样子,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这些谱子。
比如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杨荫浏老先生,就是根据现在西安古乐的一些记谱方法,发现姜白石用的记谱方法跟它同源,于是把姜白石17首《姜白石自度曲》的全部曲谱几乎确定无疑地翻译了过来。
这就让我们可以在近一千年后,还能够把飘荡在宋朝上空的音乐,重新依照谱子演奏出来,让当初动人心魄的乐音再次响彻云霄。
不过,要想真正了解过去的音乐,只靠乐谱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国乐,人们还有许许多多的疑问:
譬如古琴为何能“击败”其他乐器,成为中国人最pick的精神象征?
有没有那么几首经典乐曲,可以带我们一窥国乐之美?
千百年来,古人和音乐之间,有过哪些有趣的故事?
听懂古曲,有哪些不可不知的诀窍?
......
然而,国乐的门槛不是一般的高,要想凭借一己之力去了解它,实在太难。尤其对现代人来说,每一样乐器、每一首古曲,都能成为一个遥远而宏大的音乐世界;如同天书般的专业术语,更是让人望而生畏。
难道,面对这样一个摇曳多姿的精神审美世界,我们只能心向往之,却迟迟不能踏出真正了解它的那一步?
为了打破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僵局”,把国乐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特意邀请了
10位最会讲国乐的老师
,策划了这样一门精品课
《听
吧!国乐——9000年音乐美学与高光乐器》
。这10位老师都是圈内的知名人物,他们有的是拥有一流水准的国乐演奏家,有的是资深的音乐考古人,还有的是国家“非遗”传承人,可以说,他们是离国乐最近、最了解国乐的一批人之一。听懂国风,就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