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一位文学教授的女儿年纪还小,就像你的孩子一样,她总是缠着父亲讲故事。《拇指姑娘》、《小红帽》都讲过了,这位父亲就想,与其自己随便编些不伦不类的故事,不如给女儿讲讲中国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他就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讲起,又讲了屈原与端午节的来历,还有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孩子居然很爱听。
那时故事的素材来源本就不多,加之除了语文书,各种课外参考书更多是些东拼西凑的知识点,枯燥无味,很难引发孩子的兴趣。于是,这位从事文学教育的父亲想专门为孩子写本谈中国文学经典的书。
书稿写成后,大学者张中行先生称赏推荐,大书法家启功先生赐题书名,最终于1992年出版,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追捧,后来又相继出了插图版和繁体字版,成为超级畅销书。
列入教育部“中华文史知识课程内容与教学指导书目”;
二十几年过去,这套书几次再版,加印不断,共售出几十万套。
这套书的作者就是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
。在首师大,侯会老师人气相当高,学生们都很喜欢听他讲文学史,大家沉浸其中,经常是还没回过神,几个小时的课程就结束了,学生们都说
讲文学经典非他莫属
。
为什么他讲的中国文学经典这么受欢迎?
首先,他讲得全。
中华五千年的文学经典,侯会老师
按照时间顺序从头讲起
,远古神话,五经四书,先秦诸子,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清的小说戏曲,再往下,一直讲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品,
涉及的文学名家有四五百位,经典作品近千篇(部)
。
脉络清晰,轻重得宜。诗赋散文、小说戏曲,无所不包。
其次,他讲得轻松有趣,引人入胜。
中国文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要“讲给孩子”听,谈何容易!既不可挂一漏万,又不能如前人大作之条分缕析、洋洋洒洒,那深浅、详略的“火候”,是最难掌握的。然而听完侯会老师的课,大家的反馈却是:
最重要的是,
侯会老师是钻研文学经典普及和传播几十年的真正专家
。作为教师的他一直认为,关注教育、普及传统文化,是不容推卸的责任。
能用生动有趣的口吻讲述中国文学经典,实际是侯会老师数年的研究成果的体现,这与他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有关。
在他看来,给孩子授课,如同跟孩子说话一样,要弯下腰去,平视着孩子的眼睛,尽量拣他们听得懂的字眼儿,慢慢地讲。为了让中学生听得懂、感兴趣,他下了不少功夫;如每写一段都要朗读、录音,反复听;还要找个中学生来听。若效果不佳,便重新改写,直到满意为止。
另外,侯会老师还是国内顶尖的水浒专家,他学问扎实,非常善于思考,能于无中看出“有”, 《水浒源流新证》《探源》等都是他的著作,从版本中的细微差别,他就能得出很多新论。
平常他还喜欢看电影、绘画、听戏曲,生活中也很风趣幽默,至今他还保留着更新博客的习惯,每有新的感悟和想法,他都会写在博客上,或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中,所以他总能在讲文学故事的时候旁征博引,有听众表示老师的讲述耳目一新、声音好听,也就不足为怪了。
很多此前是他的学生,现在已经是家长的听众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机会能再听他讲课,希望当年自己受到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能够传承下去。
这一次,我们
特别邀请70岁的侯会教授再次出山
,只为给你的孩子普及中国文学经典,他精心准备,为我们带来音频专栏
《侯会·中国文学经典100讲:提升孩子文学素养第一课》,这档沉淀30年的经典之作
。
○
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听中国文学经典?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大半是零散的,甚至是次序颠倒的:譬如这学期背诵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下学期再学《诗经》中的“硕鼠”;可《诗经》要比李白早一千多年呢。
○
课堂之外,该如何选择?
许多家长常常对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经典作品,如何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写出好作文,如何培养文学审美,提高人文素养不知所措。
这档音频专栏是
从神话传说讲起,一直延伸至现代小说,覆盖中华五千年上千部经典文学作品
,这就如同帮助孩子把课堂上得到的零散珍珠,穿成一条闪闪发光的完整项链,好让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全貌,有个系统认识,并尽可能多地接触中华文学最精粹的内容。
孩子们可以在语文、历史课之前听,查漏补缺,不再点、片式死记硬背;可以在补习班之后听,不用死记考点,是作文写作的素材库。与此同时,还能开阔文化视野和人文格局。
400+位文学名家
1000+部经典作品,5000年中国文学历史
在短短100讲的课程中,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涉及经典作品近千篇(部),有四五百位文学名家的人生参照。立体、多维度地讲述中国文学故事,培养孩子对于文学和经典的兴趣,帮孩子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