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些企业,深知消费者的这种从众心理和“媒介影响崇拜”,不惜花重金进行洗脑式宣传,不是把钱花在研发和创新上,而是广告轰炸上。报道称莎普爱思所属公司2016年共花费2.6亿元投入广告,占总营业收入20%以上。当年哈药的天价广告,走的也是这个模式。洗脑式广告很容易制造出白内障效应,形成盲区。
(
本文为UC名家专栏约稿,未经UC许可禁止转载
)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丁香医生近日一篇《一年卖出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引发关注。文章质疑莎普爱思滴眼液在高频次播放的电视广告中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文章称莎普爱思所属公司2016年共花费2.6亿元投入广告,占总营业收入20%以上。有律师评论称,该药品适应症为“早期老年性白内障”,但广告词将效用夸大到了预防治疗白内障的层面,违反了《广告法》相关规定。
如果不是有心的专业人士曝光和穷追猛打,一般人还真的很能分辨,没想到天天在各大媒体传播平台轰炸受众、广告词已经洗脑的知名广告,竟也涉嫌虚假宣传。现在看来,这个莎普爱思真的挺“鸡贼”,广告中竭力夸大着治疗白内障的功能,让人误以为所有白内障都能治,只在字幕中用很小的字体、很不醒目的方式标注了“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正如有评论所言,白内障患者能看到这么小的标注吗?既然产品是给白内障患者开发的,最重要的事项却故意不让他们听清、看清,这是怎样一种心机?
莎普爱思涉嫌坑白内障患者,以种种心机误导白内障患者,而媒体和监管千万不能患白内障,不能纵容这种公众眼皮底下可能的虚假宣传。
莎普爱思不仅以“小字标注”的障眼术误导了白内障患者,更可怕的是,以铺天盖地洗脑广告塞满公众脑海的方式,使舆论形成了白内障效应,看不到眼皮底下的问题。很多人会这样习惯性认为,花这么多钱请很多名人在各大媒体做广告的,肯定是信得过的大品牌;这么多媒体都播了他们的广告,不可能有问题的;如果有问题的话,怎么敢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消费者对这种“铺天盖地的广告覆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迷信,总觉得是因为产品靠谱才会有这样的媒介影响,而意识不到这种“媒介影响”往往都是钱砸出来的。
一些企业,深知消费者的这种从众心理和“媒介影响崇拜”,不惜花重金进行洗脑式宣传,不是把钱花在研发和创新上,而是广告轰炸上。报道称莎普爱思所属公司2016年共花费2.6亿元投入广告,占总营业收入20%以上。当年哈药的天价广告,走的也是这个模式。洗脑式广告很容易制造出白内障效应,形成盲区。
让人担心的是,面对莎普爱思问题,媒体也容易患上白内障。因为这家企业巨大的广告投入,使很多媒体都被卷入莎普爱思的广告利益链,当媒体都在播这家企业的广告,为他们的产品背书时,媒体还怎么去监督它?广告越是铺天盖地,覆盖的媒体和平台越多,相关企业可能就越安全。媒体与广告主的这种合作,是一种正当的商业模式,但不得不让人担心的是,当一家企业的广告能占据多数媒体平台时,会弱化媒体的监督能力。很多虚假广告之能以能够横行,与作为商业机器的媒体被“利益绑定”有很大关系,利益使很多媒体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
无论如何,面对莎普爱思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监管者不能患上白内障,不能任由这种洗脑广告误导患者。其实,作为消费者,能感觉到像莎普爱思这样涉嫌夸大宣传的广告实在是太多了,多得甚至觉得好像“广告就是这样的、夸张夸大是很正常的”。其实不然,几年前英国广告标准局就曾对化妆品广告发布禁令,矛头直指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旗下的美宝莲和兰蔻品牌的两个平面广告,禁止播放朱莉娅-罗伯茨和名模克里斯蒂-特林顿的两款化妆品广告,理由是这两个广告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有意美化模特,误导消费者。早在2005年的时候,两部同样来自欧莱雅的护肤品广告曾被禁播,原因是商家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广告中所说的这些功效。
这样的新闻真让我们大为感慨,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广告太多了,而且美化程度比这严重多了。看电视上那些化妆品的广告,什么洗发水、洗面奶之类,哪个没有经过美化。电视画面上那些模特用过某品牌洗发水后柔顺亮洁的头发,一看就是光影特效做出来的。这样的广告,在监管严厉的国家可能早就停播了,可我们这里一点事都没有。也是前几年,媒体曝光某拉面号称纯猪骨熬制的汤底,实际上却是由像方便面调料一样的汤粉勾兑的――这样的虚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了,就是赤裸裸地欺诈。可面对这么大的欺诈,消费者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大大的愤怒,这家拉面依然门庭若市,销售似乎没有受到丑闻的太大影响。我们对虚假宣传缺乏那种零容忍的严厉态度,很多人对看得见的问题都患上了白内障。
但愿这一次不会不了了之,不会大家都得了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