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对培训机构打出的“儿童情商培养”的宣传心动不已,一年动辄几万的学费也挡不住他们的热情。
高价的情商培训班缘何受到家长热捧?“补”情商的效果如何?情商真能“补”出来吗?半月谈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学奥数并不会影响人的一生,可是拥有健康的心态,却足以让人受益终生。”抱着这样的想法,乐乐的妈妈将4岁的乐乐送进了深圳一家致力于儿童情商培养的机构。
在这里,乐乐将学习两年的情商课,每周上课一个半小时,一年收费2.1万元。
走进乐乐所在的这家儿童情商培训机构,半月谈记者看到,该机构设有多间教室,每间教室的门上贴有不同的课程主题,如“社交密码”等。
一间教室内,8个10岁左右的小朋友站立排成一列,戴着眼罩,双手搭住前者肩膀往前慢慢移动,老师则在旁边通过言语引导小朋友进入设定的情境之中。
上课的吴老师告诉记者,这堂课的内容是要让孩子们体验“害怕”。“我们通过设定某种恐怖的情境,让孩子们体会到‘害怕’的感觉,并引导他们正确应对这种内心体验。”
吴老师说,除了“害怕”之外,“情商培养”课程还设定了“受挫”、“生气”、“尝试”等主题课程。该机构负责人林小姐告诉记者,机构设置了针对3岁至15岁儿童情商培养的一系列课程,主要是通过体验式和模拟式的情景教学,教会孩子管控自己的情绪,现在已经有200多个学员。
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另一家机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一对一辅导的沙盘室。“小朋友在沙盘上摆放公交车、建筑、树木等道具,老师借此能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是否孤僻、缺乏安全感等。”
市场需求量的扩大让一些创业者看到了商机。北京一家情商教育中心总经理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们已对不少儿童情商教育的创业者进行了前期培训,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进入这个市场。
半月谈记者在各大情商培训机构提供的宣传材料上看到,“控制情绪不随意发泄”“增强抗压能力”“懂得团队合作”“学会和小伙伴沟通交流”等词句琳琅满目,有的还宣传“可以速成”。
情商通常是指情绪商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Q”(Emotional Quotient),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
在北京金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邹东生看来,情商教育的提出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在于它揭示了传统教育所忽略的一些问题,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培养。
“高情商并非与生俱来,关键在于后天培养,而儿童期是情商培养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邹东生说。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戴正清认为:“家长给孩子报名情商培训,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家长意识到要对孩子进行情商的培养;另一种则是家长感觉到自己教育孩子出现了问题,宁愿将孩子送出去教育,而不从自己的教育理念上找原因,这实际上是一种推脱责任的表现。”
当下家庭教育的社会性焦虑也是导致儿童情商培养班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功利性的教育模式和家长焦虑的心态是相辅相成的。”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曾锦华说,当父母意识到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之后,容易在教育子女过程中过于焦虑,这种焦虑有的来源于白领阶层日常工作模式中铸就的“自我实现”价值观。
“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耐心。把本该由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丢给培训机构去做。”曾锦华说。
在试听了一节情商课程后,5岁的浩浩在妈妈的陪伴下离开了这里。“我感觉像是纸上谈兵,课堂上都是模拟的场景和人物。等到真实的情况下,孩子不一定能按照学到的方法去处理。周末的时间搭进去了,还不如带小孩出去接触真实的场景。”
如何解决部分家长想为孩子“补”情商又无从下手、去培训机构“补”了情商又觉得没有用的焦虑心态?专家表示,花钱“补”情商不如日常多培养。
首先,家长应理性看待儿童发展过程中情商发展固有的规律。戴正清认为,幼儿时期注重情绪心理的培养意义重大,但应了解个体的差异和情商发展的规律。
“如果家长规定小孩5岁一定要克制哭闹,不仅会扰乱孩子正常发展的规律,还会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造成伤害。情商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系统化的教育过程。”
其次,父母应身体力行,注重“有质量的陪伴”。
戴正清认为,不可将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完全推给教育机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全程参与非常重要。”他举例说,比如在看护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家长就不应该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而应通过设置分组、合作、比赛等方式,锻炼孩子的竞争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等等。
再次,重视家庭情绪氛围的营造,让孩子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学会控制情绪。
重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王浩认为,情商课终究还是一种课堂教育,一周一次的课程至多只能对孩子起到一定指导作用,而无法取代日常生活的情商培养。
在王浩看来,培养孩子情商的职责还是要落到家庭教育上,“一些家长脾气很坏,又觉得自己孩子脾气不好,想让孩子通过在情商班的学习学会调整情绪,这个很难。”
最后,曾锦华等专家提醒,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还需擦亮眼睛,避免被一些教育机构炒作的概念所迷惑。
此外,培训市场在收费方面容易出现漫天要价、概念化消费等非理性收费,家长应在理性认识情商培训和孩子本身情况的基础上,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相应的考察,此外还需要观摩体验。
来源:《半月谈》,原标题:《情商培训班:情商也能“补”出来?》
记者:胡林果 王晓丹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孔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