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英雄冢,
广渠门寻袁崇焕墓祠
文 | 潘采夫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自泱泱大宋国祚三百余载,实施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尚文抑武的文官制度以来,中间即使隔了一段蒙元统治,明朝仍步武宋代,守势内敛。却惜如此国典并没有给那些文胜而从武之人以善终,如宋朝陆游、辛弃疾的郁郁寡欢,明代袁崇焕将军的残酷凌迟:“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袁崇焕之于明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宁远宁锦大捷,阻遏金兵南下,又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对于一介文弱书生而言,足以彪炳青史。然而每一位历史人物都不能孑孑独立于时代背景之外,袁崇焕到底是流芳千古的杰出军事家还是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的卖国贼,至今仍难以妄下定论。
英武如袁崇焕者,
也未能力挽大明王朝坠落的脚步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放翁尚可在他八十四载的人生里,花掉一半时间来凭吊他仅仅一年有余的军旅生涯,而袁崇焕的祠冢如今只能屈卧于崇文区夕照寺街北端一片林立的居民楼中间,虽置锥之地,也是幸得袁崇焕家中义仆佘氏夜窃督师尸,并世代守墓十七世至今。
袁崇焕祠与墓,
是北京城内幸存不多的墓祠之一
袁崇焕祠堂仅正房五间,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分别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石刻,叶恭绰敬题“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袁崇焕手书“听雨”以及康有为缅题石刻。“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动,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将多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人心,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则岂惟杜邮、钟室、凉风、金牌之凄感也......”。
中式祠堂与现代建筑并现,
袁崇焕墓祠就隐匿在小区当中
挺袁派视袁崇焕为盖世英才,国之忠烈,金庸先生更是在《碧血剑》中为其翻案,称袁崇焕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有巨大的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有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至于康有为嗟叹“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之说,窃以为袁崇焕之罹祸,有其傲视物表的自满个性,当时社会的政治缺陷,亘古不变的人性晦暗,以及他的僭越举措和军事失误等诸多因素。而明朝的灭亡,却不是他凭一己之力就能力挽狂澜。明朝自英宗之后难觅明君,辅佐能臣如张居正等囿于补漏痼疾难于改革,在绝对的皇权政治和逐步闭关守势的保守态度下,空洞的天朝大国僵化不省,推衍至明末,国家利益被全国上下弥漫的“大义”所裹挟,是导致灭国的根源所在。
袁崇焕被凌迟于菜市口,激愤的京师爱国青年吃下沾着督师鲜血的人血馒头,也噬掉了大明最后一线希望。不久以后,那位做着中兴梦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一棵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斜阳下的袁崇焕祠,
喵星人比游客还要多
祠堂后为袁崇焕墓,葬有袁崇焕头颅,墓前立有清道光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冢侧小丘为佘义仆之墓。
这座墓碑后面的两座坟冢,
一座就是督师头颅,一座便是佘义士
当年袁崇焕几入朝堂,他的墓冢也几经周折。解放后为治理龙须沟,市区内所有坟墓按规定全部迁至郊外。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济深先生与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柳亚子和叶恭绰诸君联名上书毛泽东,希望对袁崇焕祠墓给予保护,留于市内以教育后人。毛为表示尊重几位民主人士的意见,如此袁崇焕墓以及陶然亭公园内的革命先驱高君宇及石评梅墓,方得以在市区内保留下来。
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
就住在袁崇焕祠的附近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鲜有祭拜的人,匆匆而过。倒是祠堂内几只慵懒的野猫,卧对夕照残阳,睥睨人世间恩怨是非,陪伴着袁督师的魂梦。
-END-
▌六根为一点号签约作者。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
大象出版社直营店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