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叔快评
肿瘤学临床研究及制药企业研发评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发布  ·  抢票丨《太白金星有点烦》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明星都来了!TA们眼中的深圳……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深圳企业,有需要?请按1号键!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叔快评

从创新实现价值转化的角度看医学事务人才能力需求

大叔快评  · 公众号  ·  · 2024-07-16 07:06

正文

箕星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市场,医学事务及商业运营副总裁司志超博士,从创新到价值转化、中国Biotech迅速成长、专业性为基础的领导力风格、商业化视角和敏感度四个方面,对“ 医学事务人才能力需求的一点思考”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度解析。




创新制药行业蓬勃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制药行业的底色,而这也开启了医学事务人才的新时代,医学事务人才的重要性更加不可替代。


创新已然是制药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着新药的研发及下游的价值转化。过去,难谈源头真正创新的药物的价值转化主要集中在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递上,所以“学术推广”和“学术会议”是特征。如今, 创新已经涵盖了从药物发现、靶点识别、临床研究、开发到商业化的整个价值链,创新的价值也会由上游传导到下游 ,这意味着医学事务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技能和视角,以在创新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在过去,中国产品的创新更多的是体现于上市获批,新药上市。而今天,创新的改变非常明显非单纯地从国外复制到国内,不是获批意义上的新,而是源头,进而形成了下相对于医生认知的新。产品快速迭代也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因为全链条对快的追求(研发入组、获批上市、准入和进院等)而对所有职能部门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比如,中国市场的产品在过去从获批到医保需要平均8年时间,而现在当年就有机会可以进医保,而这一效率的提升也意味着下一代产品可以通过同样的路径,但却更快。同时,带来的医生学习曲线的陡峭也是对医学事务的挑战和机会,想象下,一个刚刚获批的创新药物医生需要当年就用来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连机制和研究数据都还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在产品生命周期被压缩、产品快速迭代的情况下,医学事务人才需要能够有效地与医生进行教育和沟通,确保他们充分了解和信任创新药物的价值。上市后研究的需求的明显增加,也对医学事务人员的能力模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Biotech是中国市场的崛起者,也会成为重塑中国及未来全球制药市场的核心力量之一 。随着中国Biotech行业的迅速成长,医学事务人才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中国Biotech在创新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国产生物药的数量和质量上。医学事务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策略沟通和平行沟通能力,能够从不同部门的不同视角出发,与团队合作,推动创新药物的价值转化。这需要医学事务从不同部门的不同视角切入形成策略,与过去从总部策略落地为中国策略与行动的逻辑不同。






即便挑战依然显而易见,但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大幅推动了中国创新力量的崛起,比如2023年医保中国创新药物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相比于大公司的的中国分部和小公司的中国总部,其思路与视角不同,要求大家要有“总部”思路、更多策略与平行沟通, 具备实现从0到1的视角与能力。


在创新制药时代,医学事务人才不仅需要专业性,还需要具备借助专业性实现价值转化的能力,而创新产品成功商业化的核心不再是既往的逻辑,实现创新价值的转化是关键。商业敏感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为更多患者提供有效的创新药物。 医学事务人才应该致力于科学与商业的结合,推动好的药物用在更多的患者上 ,从而获益。而在过去,要么是MNC的中国分部,并无策略生成和推动的立场与角色,要么药物缺少创新性,推动让更多患者获益的策略与行动“心有余而力不足”。


医学事务人才应该不仅仅是知识库和专家,一定要形成领导力风格,要能够基于知识和信息提炼并形成观点,并能清晰有力的表达观点,既做到事,也影响人。形成 基于专业能力的领导力风格,并积极展现卓越的领导力 。因为创新,要比以往更要强调专业性,但专业是起点,而非目标。要构建医学事务的领导力风格,不要止步于“有问必答”、“有问能答”知识库,不要止步于满腹经纶的专家。






在创新制药的时代,专业性、沟通能力、商业敏感度和领导力都是保证创新公司产品成功商业化(更多患者使用更好的药物)的关键要素。


最后,我想表达一点, “In Medical, for Business,In China, for Global” 。备注:Business词根为Busy,可以理解为任何让人忙碌的事情。既往对Business 的理解局限在为生意的视角,不全面。在今天的场景下谈Business,我们更应关注价值转化,让更多病人用上好的药物而受益,而medical是关键之一。这是我讲的“In Medical, for Business”。同时,立足全球化角度展望未来,中国已经开始逐渐启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创新药和中国创新人才也必然如此。全球化的核心一定在于产品的科学性,回归创新或者临床价值的本身,这也应该是创新药物成功商业化的内核,也只有如此才能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中国人才走向全球,而科学驱动,专业为基础的医学事务自然当仁不让。这是我讲的“In China, for Global”。


二者目标一致,殊途同归。




CMAC 近期培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